2000年的长春西郊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ng0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妻子结婚刚半年,就搬了两次家。第一次租住在长春市桂林路附近,2000年春天,我们搬到了青浦路上。青浦路位于长春西郊,那时还是一条土路。春天风大,我们搬家那天又赶上刮风,车子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摇晃着,带起的尘土迷了我的眼睛。而那座屋子,也好长时间没收拾了,我和妻子,还有另外一个朋友,整整擦了一个下午,才稍微整理出一点模样来。阴暗潮湿的傍晚,我们三人在灰呛呛的路边简单吃了一顿饭,我跟妻子说:“以后这就是我们的家了。”妻子总是那樣一副很温和的样子,笑笑,没说话。
  我们之所以要搬到这个地方来,是因为妻子刚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省委一家刊物当编辑,而青浦路这片儿是省委家属楼,我们住在这里,妻子就可以坐省委的班车上班。我们的房东在省委大院当司机,从他爷爷那辈儿开始,三代都在省委上班。我一直不理解,怎么连省委宿舍这样的地方,十多年的时间,都修不好一条路?理由大概只有一个——这地方实在太偏僻了。
  我们的房子在五楼,大概五十多平米,两间屋,一个小厅。所谓的门,就是一块木板,很薄,锁头形同虚设,一脚就可以轻松踹开,好在我们什么都没有,根本不用担心进贼。但是现在,我住在有着重重防盗门的宽敞屋子里,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薄板一样的门形同虚设,别人轻松就走进了我家。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条件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那年“五一”期间,妻子出差去大连,我一个人睡在小屋的席梦思床上,外面刮起了大风。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我一个人睡得特别香,这样恶劣的天气里,有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空间,夫复何求?听房东说,自从他们家的老人去世以后,就再也没人在这里住过。我半夜起来喝水,趿拉着拖鞋,披着毯子坐在床上发了一会儿呆。我仿佛看到那对老人的灵魂在屋子里走过来走过去,但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知道他们是慈祥的,善良的,他们好像在说,你好好在这里住着吧,给我收拾干净点哦!
  我每天上班都是骑自行车,先从新竹路出来,沿着青年路骑到西安大路上,途经红旗街、工农大路、人民大街,最后到达单位,单程大概需要四十五分钟左右。天气不好的时候,就要坐公交车,我要走到青年路的229站点,随着汹涌的人流挤上车,和其他乘客前胸贴着后背,做无限亲密状。有时候,一直贴到将近终点站。
  除了交通的不便,附近的商店和饭店也很少。附近的新竹路上有一排散漫的杂货店,我们的笤帚、簸箕和洗涤灵、卫生纸都到那里买。从我租住的房子下楼,越过青浦路,对面有一个小店,专卖食杂,我经常去那里买啤酒。我们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虽然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但可以适当地、小小地享受一下了。我每次买10瓶啤酒,老板不收我的押金,喝完以后把瓶子送回来,再取10瓶。由于家里没冰箱,我只有在第一次取酒时能喝到冰镇啤酒。为什么不现买现喝呢?因为路程比较远,有时候赶上下雨,青浦路上积了很多水,煞是泥泞,又没路灯,我必须挑那相对干爽的地方,一跳一跳地跳到对面的食杂店。有一回,我看走了眼,一脚踏进泥坑里,从裤脚一直湿到膝盖,只好一瘸一拐地背着啤酒上楼。
  我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喝一瓶啤酒。一口菜,一口酒,喝得有滋有味。我还从同事那里学了一种新喝法:把杯子里倒满带泡沫的啤酒,打一个生鸡蛋在里面,迅速喝下去,据说这样很有营养。我磕破蛋壳后,看着蛋白散落在酒中,蛋黄则像太阳落山一样慢慢地沉到杯底,感觉很有诗意。啤酒和蛋黄经由我的嗓子落到肚子里的过程中,非常爽滑,还有点腥味。喝完酒以后,杯子要刷好几遍才能去掉腥气。
  厨房设在阳台上,昏黄的灯光下,年轻的妻子穿着一条粗布裙子,像模像样地给我炒菜。她才23岁,一举一动都像还没毕业的学生。每次从卖爆米花的摊位跟前走过,卖爆米花的老头都会赶紧向她招揽生意:“爆米花啦,小姑娘最爱吃的爆米花啦,能美容的爆米花啦!”妻子笑笑,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很少照顾他的生意,但卖爆米花的老头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终于有一次,妻子花两块钱从他那里买了一袋,老头以后吆喝得更加起劲了!
  在青浦路和西安大路交会的地方,有一个熏肉大饼店,熏肉大饼发源于吉林四平,全称叫“李连贵熏肉大饼”,主要原料有:一盘大饼,一碟熏肉,一碟葱,一碟酱。酱,多为甜面酱,有人爱吃辣酱、豆瓣酱或自家酿制的东北大酱,可以单独提要求,店家总会让你满足。用小葱蘸酱,连同熏肉夹在大饼里,就可以吃了。这家熏肉大饼店收拾得很干净,玻璃擦得锃亮,可算是附近最高档的饭馆了。来了外地亲戚,我们总会把他们领到这里来吃饭,怎么也吃不厌。当然,如果想去更高档的餐厅,就得坐车到更远的地方才行。
  青浦路对面,有几家比较普通的饭店,我在这里经常碰到以前的几个老朋友。上大学的时候,我去《青年月刊》投稿,认识了编辑王元涛,以后又在他的介绍下,到同属吉林省青少年报刊总社的《中学生博览》编辑部当特约编辑,于是又认识了美编左勋、张晓伟,文字编辑高亮等。这几个人都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是我的师兄。我上大学那几年,主要是跟这些人在一起混。他们这几个人都住在省委家属楼,可能是单位分的房子吧。我来到这里后,总会和他们不期而遇。其时,左勋和张晓伟都已离开了之前的杂志社。一天,我正在饭馆吃饭,看见晓伟落寞地走进来,于是并成一桌,边喝边聊起来。他跟我发了一顿牢骚,大意是,出来干,总比在单位里混吃等死强。还有一次在同样的地方遇到左勋。左勋是个有诗人气质的画家,很有想法,我最爱听他畅谈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真可谓是“突发奇想”,有些甚至奇怪得有些幼稚,让人以为,想法是不错,可是怎么才能落实呢?他离开杂志社以后到一家广告公司去做策划,据说年薪10万以上。看来人家还是能把他的想法落到实处,要不,凭什么给他开这么高的工资!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得了感冒,到附近的诊所打针,居然遇到左勋的岳母。我在那里打针的时候,老太太也在打针,几个病人闲聊,我说自己在报社工作,她说自己的女婿也从事过新闻工作。我问她,你女婿叫什么名字?没准我能认识呢。她一提左勋的名字,我当时就乐了——这世界太小了。一起打了3天针,我们成了无所不谈的忘年交。我委托她帮我留意一下,看附近是否有小面积的房子卖。那时房子也便宜,三四十平米的房子也就4万元左右。老太太满口答应了,可惜后来没有找到,如果当时买下一套,现在起码能涨价两倍以上。   跟我一起吃饭最多的是元涛。元涛的妻子在韩国读研究生,他一个人带着孩子,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风雨里接送,还要做饭,真是又当爹又当妈,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称赞他是“爷们儿”,“纯爷们儿”!我拿他当自己的亲哥哥一样看待。有几次,我妻子炒好了菜,我和元涛在家里喝酒,我妻子带着他的女儿天婴到楼下买小食品,一家人有点其乐融融的意思。我和元涛有时到那几家饭馆去吃饭,夏天天热,饭馆门口支着烧烤摊子,屋里的食客们多是贩夫走卒,光着膀子,吆五喝六地碰杯。元涛好像很喜欢这种氛围,他开心地跟我碰杯,说,这多民间啊!
  我和朋友们并不能天天见面,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周末有点时间,我常常利用这难得的空闲与妻子去散步。
  散步几乎是最省钱的休闲方式了。青浦路北面是新竹路,沿着新竹路往东走就是青年路。傍晚,我们在青年路浓密的树荫下漫步,往北走或者往南走,这里紧挨着长春客车厂厂区,我们总会碰到周末加班的工人下班,他们脚步匆匆往家赶,有的手里拎着刚买的鱼和肉,脸上挂着笑,大概晚上又要改善生活了。我情不自禁地想,嗯,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沿新竹路往西走,就是新竹小区,那时,新竹小区还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在建小区,经常在报纸上打广告。我们走进小区时,一般都要心虚地瞅瞅门口的保安,而他总在愣神,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前方,好像有什么心事。我和妻子手挽着手在小区里左看看右瞅瞅,里面的花呀草呀的,都很漂亮,我们试图挑出点毛病来,但以我们当时的见识,根本挑不出毛病来。从一个个崭新的窗户里望进去,可以看到有人正坐在宽敞的客厅内悠闲地看电视。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拥有这样一个宽敞的客厅呢?
  这年6月,妻子的工作发生了变动,她到了我所在的报社,和我成了同事。她的上班时间要求非常死板,八点半必须打卡。每天早晨6点钟左右,她就要起床做饭,除了早餐,还要炒一份菜装进饭盒,带到单位当我们的午餐。单位没有食堂,如果总在外面吃又太贵。好在那时是夏天,凉饭凉菜依然吃得津津有味。晚上回到家,腰酸腿疼,躺在床上一动都不愿动。某一个阴沉沉的傍晚,我俩回到家,本想躺下来小歇一会儿,结果,一觉睡到了天亮。
  第二天阳光明媚,拉开窗帘,似乎可以看到无限的未知铺展在我们脚下。
  也就在这一年,我们按揭买下了一套期房。这年秋天,我们搬离西郊,离我们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近了。
  (责任编辑 徐参文)
其他文献
有林有水,这是上左美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一到达村庄,我们就进入了林里。站在村口的密林下顾视,前后左右,村庄的四周,都被林子围着。许多人家,就住在林子下面,枝横房脊,叶扫屋檐。这是六月的日子,雨水已经来过几场,这些树木随便被几场雨水一洗,就绽放出满眼的黛绿。连村前的水塘,也积满了水。  偏僻的山村,村口的歌声、货摊、车辆、往来的人影等等,说明上左美的今天,不是一个平常的日子。  是的,今天是上左美
期刊
若是让我写关于郑州的回忆,我是可以写出些什么来的,可若是让我单单写郑州,只怕会愁坏了我。这个我生活了十年的城市,还真是有不少我不曾见过的风景,不曾走过的路。  可是我真的很爱郑州,哪怕我只是了解她小小的一隅。  北环边上,即便与市中心相去较远,也依旧拥堵得厉害。在这个京广和陇海两条铁路干线的交会处,这样的交通要冲,人满为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挤是一码事儿,却并不影响这里的风景。  郑州的天空虽然少有
期刊
我在蝉声中睡去  又被蝉鸣惊醒  披衣坐起  揉揉眼睛  呆呆地听着  窗外传来的  一阵阵  一声声  时远时近  时疏时密  时重时轻  天地精灵的吟咏  我听得入了迷  竟突發奇想  意欲问蝉  你也有情感  也有思维  也有喜怒哀乐吗  蝉们没有回答  只回报我一阵更响的长鸣  噢  我明白了  这是一个无需提出的问题  答案本来就十分肯定  如若不然  被囚禁的骆宾王何以有  西陆蝉声唱
期刊
四月,这是一个明媚的季节,而北方春的足音却在途中流连,那料峭的寒意让春的脚步仿佛比往年迟缓了许多。  在我接到“吉林边防建设巡礼”通知的这一刻,霎时,我的心仿佛被一缕春的暖意所包围。“走边防”可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夙愿,今天如此幸运地降临在我的身上,怎能不欣喜!  那些年,爱人在呼伦贝尔边防戍边,20多年的光阴里,我也一直跟随着爱人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呼伦贝尔的边防线。现在爱人已经转业多年,我们
期刊
一月零度等温线  八百等降线年现  亚热暖温说再见  湿润半湿分界线  亚季气连温季气  南北水旱分仔细  河流冰期在此停  常绿落叶阔叶林  江河水系来分界  稻米麦面各喜爱  水陆运输自然来  南船北马自古代  地理难学有分界  南北分界找“情怀”  (責任编辑 蔡慧玥)
期刊
读书,实乃与粗茶、淡饭、光气一起,为生活生命之必须。  与阳光绿荫下,在摇曳灯光中,恰夜雪围炉际,逢临风寂寥时,均可执展长卷,舒气凝虑,神游古今,思接千载,如鼓乐齐鸣、如醍醐灌顶,其趣妙不可言。  在那别有洞天之际,添砖加瓦、种树栽花,营造心灵驿屋,为人生一大快事,其能所为者乃雅士也;读书后能不随波逐流者,随时俯仰亦不仰人鼻息、獻笑谄媚并能大隐于市、懂人情世故、敬天地人伦、福百姓生民、于世有补者,
期刊
卖肉的女人总是给我一种豪爽的印象,她们的性格像手中那把剁肉刀一样,手起刀落,没半点商量余地。当然,更佩服的还是她们手上的那股劲儿,那么大,那么重的一把刀,竟然被一个看似文弱的女人单手高高举起。  我拎着几个装着蔬菜的塑料袋,耐心地等候,前面那个顾客走后,卖肉的女人问我:“要啥子?”那声音真是大,如同静寂的夜空里突然响起惊雷。我指着一块排骨说:“这个半块。”女人一听,马上把排骨放在砧板上,左手高高抡
期刊
观 日 出  我们住的工人疗养院,位于半山腰。听工作人员介绍,黄山的日出很美,心生观赏之意,又见爱好者拍摄的美照,更令人心驰神往,然听闻要凌晨4点起床,且要在黑暗中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犹豫油然升起。但王安石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和毛主席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又都告诉人们:想观奇景,必先付出。于是与聂总和李姐做了不确定相约。  次日,闹铃惊醒了美梦,在睡意蒙眬中又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我
期刊
摘要:《灯下漫笔》写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杂文。文章以当时百姓对市面流通的几种不同货币的态度为切入点,对中国百姓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对黑暗的封建等级制度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这些剖析和批判,我们可以发现鲁迅意在主张人的价值的伸张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事业。这篇文章文字凝练、思想深刻,以高超的技巧和饱满的激情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群象。时至今日,
期刊
陈三平路过晒谷场的时候,一缕晃眼的阳光打在那棵粗壮高大的柳树上。  那是一棵上百岁的柳树。村里的老人说,这柳树是人变的,成了精的,青年们都嘲笑老人们的迂腐,唯独陈三平每次路过都会毕恭毕敬地跪拜,因为这柳树背后有一个他从爷爷陈二狗那里听来的,很久远的故事……  “鬼子都打到柳条县了”,四爷翘着腿躺在藤椅上,嘴上叼根烟,“我有好女婿,你们也尽早找个靠山去!”四爷说这话的时候,露出满口黄牙,眼睛笑得眯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