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自然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清新气息。与此同时,笔者认为,目前语文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表面形式,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带上了一种哗众取宠、脱离生活的味道。其实,仔细研究一下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质量。而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故而,笔者认为,新课标之下,语文教师应当让语文教学“活”起来,推进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才是对新课程、新课标的最好理解和诠释。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让自己的教学生活化,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语文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但是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缩短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这样语文教师就应当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独有的魅力。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脱离生活实际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可想而知,那一定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来阅读和理解课文,才能使他们真实地感知作者的意图、体味文章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感悟人生与自然的真谛。至于写作教学,就更应该生活化。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训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的作文训练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再现的过程,它必然要负载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信息。如果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那么学生的作文肯定是大话、空话的堆砌,言之无物又枯燥乏味,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无病呻吟。
二、让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与生活等同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语文观。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同时要求他们主动探究或合作探究,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不断扩展。比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让学生说说或写写自己孩提时代的乐园是怎样的;学习了《渔夫的故事》,就可以一起说说《一千零一夜》的其它故事;学习了《春》一文,不妨让学生自己感受春的美妙、写下对春的赞美等等。这样,语文教师就让自己的教学内容由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课本延伸到了现实生活。
三、让语文实践活动生活化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外,也应该把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因此,开展一些积极有效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和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定期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班级辩论赛、讲故事、成语接龙等传统的语文活动,也可以组织和发动学生开展一些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文化气息的新颖语文活动,如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校园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语文知识总动员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敏锐地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既然有那么多好处,语文教师又怎能不尽力尝试呢?
四、让语文教学环境生活化
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环境,主要就是指教室,这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最重要场所。为了使学生随时感受语文学习的氛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得生活化一些,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室的空间作用。比如在教室里张贴名言警句、设置语文园地、开辟知识窗、未来作家专栏和阅报栏等等,这不仅使学生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同时也营造了一片温馨又快乐、自信又积极的语文学习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自然多了些向往,也多了学习的兴趣。
五、让师生关系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不要高高在上,应该深入到学生中,真诚地关心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合理地要求他们,使自己能够成为学生真正的合作伙伴和可以信赖的朋友。教学中也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这样才能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果。而一个不与学生真诚交流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活”起来,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活力,少一些死气;多一些色彩,少一些乏味。这正如刘国正老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如果同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既如此,我们语文教师何不乘着改革的东风大胆尝试,也许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呢。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让自己的教学生活化,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语文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但是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缩短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这样语文教师就应当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独有的魅力。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脱离生活实际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可想而知,那一定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来阅读和理解课文,才能使他们真实地感知作者的意图、体味文章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感悟人生与自然的真谛。至于写作教学,就更应该生活化。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训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的作文训练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再现的过程,它必然要负载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信息。如果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那么学生的作文肯定是大话、空话的堆砌,言之无物又枯燥乏味,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无病呻吟。
二、让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与生活等同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语文观。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同时要求他们主动探究或合作探究,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不断扩展。比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让学生说说或写写自己孩提时代的乐园是怎样的;学习了《渔夫的故事》,就可以一起说说《一千零一夜》的其它故事;学习了《春》一文,不妨让学生自己感受春的美妙、写下对春的赞美等等。这样,语文教师就让自己的教学内容由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课本延伸到了现实生活。
三、让语文实践活动生活化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外,也应该把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因此,开展一些积极有效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和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定期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班级辩论赛、讲故事、成语接龙等传统的语文活动,也可以组织和发动学生开展一些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文化气息的新颖语文活动,如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校园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语文知识总动员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敏锐地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既然有那么多好处,语文教师又怎能不尽力尝试呢?
四、让语文教学环境生活化
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环境,主要就是指教室,这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最重要场所。为了使学生随时感受语文学习的氛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得生活化一些,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室的空间作用。比如在教室里张贴名言警句、设置语文园地、开辟知识窗、未来作家专栏和阅报栏等等,这不仅使学生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同时也营造了一片温馨又快乐、自信又积极的语文学习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自然多了些向往,也多了学习的兴趣。
五、让师生关系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不要高高在上,应该深入到学生中,真诚地关心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合理地要求他们,使自己能够成为学生真正的合作伙伴和可以信赖的朋友。教学中也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这样才能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果。而一个不与学生真诚交流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活”起来,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活力,少一些死气;多一些色彩,少一些乏味。这正如刘国正老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如果同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既如此,我们语文教师何不乘着改革的东风大胆尝试,也许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