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对于本文的论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是本文的论点,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是本文的论点。那么,到底哪句是本文的论点?这是值得探讨的。
我认为:确定本文的论点应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文章内容上分析。先看文章第一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有伯乐之利”,“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正是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说明无伯乐之害。开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的观点,再以良马“不以千里称”的悲惨现象作为事实论据,使作者的观点有了坚实的依据。
再看文章第二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本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但从内容上看,这是承前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而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使“食马者”的无知、愚妄跃然纸上,这实际上是为论点提供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最后看文章的末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段着重论述:“食马者”、“策马者”的无知、愚妄,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正确性。并对“食马者”、“策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讽刺。其中,“不知马”是对“食马者”、“策马者”无知的概括。
纵观全文内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统领全文内容的作用,全文皆由这两句展开论述。
2.从文章结构上看。文章第一段从“有伯乐之利”的角度提出问题——从正面论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文章第二段从反面论述第一段提出的问题。无知马者,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文章第三段从“叹无伯乐之时”的角度解决问题——“其真无马邪”。
综上所述,文章开篇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论述。因此“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两句应是本文的论点,论点不可偏向其中一句。
我认为:确定本文的论点应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文章内容上分析。先看文章第一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有伯乐之利”,“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正是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说明无伯乐之害。开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的观点,再以良马“不以千里称”的悲惨现象作为事实论据,使作者的观点有了坚实的依据。
再看文章第二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本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但从内容上看,这是承前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而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使“食马者”的无知、愚妄跃然纸上,这实际上是为论点提供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最后看文章的末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段着重论述:“食马者”、“策马者”的无知、愚妄,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正确性。并对“食马者”、“策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讽刺。其中,“不知马”是对“食马者”、“策马者”无知的概括。
纵观全文内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统领全文内容的作用,全文皆由这两句展开论述。
2.从文章结构上看。文章第一段从“有伯乐之利”的角度提出问题——从正面论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文章第二段从反面论述第一段提出的问题。无知马者,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文章第三段从“叹无伯乐之时”的角度解决问题——“其真无马邪”。
综上所述,文章开篇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论述。因此“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两句应是本文的论点,论点不可偏向其中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