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眼黄斑新生血管及其相关黄斑萎缩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斑新生血管(MNV)在高度近视眼中的患病率高达10%,视力下降早期是由于MNV形成,远期的主要原因是出现MNV相关黄斑萎缩,最终导致病理性近视眼的中心视力丧失。本文介绍了MNV的自然病程、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依据和方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病理性近视眼MNV及其相关黄斑萎缩提供参考。n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77-480)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麦田精确施药的自动化,基于PLC控制器建立喷药流量控制模型,进而实现喷药自动化控制。PLC控制器采集流量传感器数据,上传到控制中心,经过喷药流量控制模型计算后,控制信号返回PLC控制器,通过PLC输出控制电压,实现电磁比例阀开闭控制,进而调整流量。测试PLC控制器线性输入范围,建立比例阀开合度与PLC控制信号关系,标定流量传感器;建立流量与PLC控制信号关系式,完成喷药流量控制模型。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精度与可靠性。
随着园林花卉种植规模的扩大,花卉种植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花卉种植管理主要以人工干预为主,管理手段落后,对花卉的生长信息和需求预判不准,导致花卉管理系统紊乱,花卉种植效率低、产量小。为解决以上问题,设计了基于园林花卉种植的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园林花卉的生长信息和环境参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完成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计算,并控制相应的执行单元完成参数调控,还能将数据传输至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中进行存储。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园林花卉种植的智能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园林花卉的生长信息和环境参
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将极大减轻眼科临床医师的工作量。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最重要的算法。目前人工智能在眼科已有了成熟的应用。本文汇总近年文献,总结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探讨眼科人工智能的不足并展望其未来,以期为在眼科临床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作用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65-469)
脉络膜变薄是高度近视眼的重要特征之一,且与近视程度相关。但因脉络膜显像技术具有局限性,有关脉络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改变的具体特征尚不清楚。近年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发展以及脉络膜厚度和微血管变化客观量化指标出现,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探讨高度近视眼的发病机制,进而为治疗近视眼并评估预后提供新途径。本文综述近年来OCT和OCTA在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形态学改变研究中的应用
“形神”概念及其关系,是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是生命认知中的基本问题。中医学的形神观,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形神”思辨的继承与发展;“形神一体”的形神观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以金元四大家对于中医“形神观”的阐发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发现他们的学术创新与其儒医身份及经典研习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为了提高采摘机器人果实定位和识别的准确性,在采摘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的设计上引入了果实三维重构方法,利用二维采集图像信息的处理,通过坐标转换关系,实现了三维模型的构建。为了验证三维模型重构对机器视觉果实识别准确性的提高作用,模拟青椒夜间作业的采摘环境,对不采用三维重构和采用三维重构技术两种情况下的果实识别准确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三维重构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果实的定位识别准确率,对于采摘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病理性近视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人们对病理性近视眼认识普遍不足,常将病理性近视眼和高度近视眼相混淆,未充分认识到病理性近视眼不只是一类屈光不正性疾病,更是一类可致盲的眼底疾病。病理性近视眼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均与眼轴长度密切相关,可终身进展,且治疗手段有限。
目的研究沉默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表达对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特异性靶向大鼠VDR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实验分组为空白组、空载体组和干扰组。嘌呤霉素抗性筛选后建立VDR基因稳定沉默的大鼠ASMC细胞株。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 NF-κB p65
目的探讨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旁)腺疾病外科诊疗中心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17例患者,男性87例,女性230例,年龄(41.4±12.1)岁(范围:16~75岁),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采用χ²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