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突破高中语文教学难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清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突破语文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掌握阅读分析方法的同时,能够将阅读中积累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步提升,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一、阅读课文材料,开展模仿性写作
  高中语文教材中辑录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的主旨意义深邃,语言用词精妙,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深度领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模仿性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促使学生将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写作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以《拿来主义》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模式,写作思路为引、议、联、结,教师要对写作思路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其中,“引”是指通过引述现象、故事或者名人名言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议”是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作用和危害等进行议论。“联”是指联系古今中外的人、事、物、言深化文章主题。“结”是指呼应开头的观点,得出最终结论。再以《边城》为例,课文的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种开放式结尾引人遐想,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领悟,续写翠翠的命运结局。教师要指导学生尽量运用与原文一致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使续写风格与原文风格成为一体,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字语言表达手法。
  阅读是语言知识输入环节,写作是语言知识输出环节,只有在阅读中不断吸收知识,才能为写作储备更多的素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为基础,选取经典的课文材料作为写作素材,组织开展仿写、续写、补写等写作活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故事情节,借鉴文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完成高质量的模仿性写作任务。
  二、抓住人物刻画,开展学习性写作
  高中语文教材中辑录了诸多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对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既是语文阅读理解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为此,教师要精选优秀的“例文”,对“例文”写作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带领学生分析作者对人物刻画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分析方法和记叙文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以《祝福》为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在“外貌描写”上的写作手法,组织开展学习性写作活动。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环节一,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找出描写祥林嫂的三处文字,三处文字分别对脸色、眼睛、衣着饰物、精神状态是怎样描写的?分析鲁迅对祥林嫂眼睛的三次刻画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境遇?环节二,教师让学生回顾以前阅读过的文学作品——《林黛玉进贾府》,任选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分析人物外貌描写的精彩之处。有的学生以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分析为视角,分析了曹雪芹对林黛玉眼神描写、整体气质描写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个人感受。环节三,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借鉴经典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描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小商贩,重点刻画人物的外貌。
  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学习性写作活动,将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例文”,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例文”刻画描写的精妙之处,并让学生自主总结“例文”中的写作知识点,将写作知识点延伸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鉴赏名篇佳作,开展评价性写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重难点,古诗词的语言晦涩深奥、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难度。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策略,带领学生共同鉴赏名篇佳作,之后再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学素养,深化对古诗词意蕴的理解。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李清照的这首词意象丰富,多用叠词,教师可以针对这首词的写作风格开展读写结合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清照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阶段,阅读教学。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由教师进行讲解。第二阶段,资料拓展。教师引入其他学者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意象运用效果的评价,拓展学生的阅读思路。之后,教师让学生以“酒”“雁”为主题,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写一段关于“酒”“雁”的意象评价。第三阶段,赏析叠词。叠词是李清照词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教师可设置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内容的赏析评价活动,让学生针对这一句中叠词的运用效果写作一篇短评。第四阶段,总结性评价。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字数400字,让学生任选赏析角度对《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细化分析,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写作出完整的评论性文章。
  评论性写作要求学生以客观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对某一事物作深刻透彻分析,展现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评论性写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区分评论性写作与读后感的差异,使学生掌握评论性写作的基本要点,培养学生养成多阅读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分析文本格式,开展探究性写作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文本,积累写作技巧。探究性读写相结合教学策略适用于新闻类课文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分析文本格式,掌握语法、句法和章法的运用要点,进而提升学生新闻写作能力。
  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这是一篇传统的新闻稿,对学生掌握新闻稿的写作技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阶段,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演讲稿标题、导语等内容的写作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阶段,情境导入。播放近年来新闻联播对香港问题的报道,引入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第二阶段,整体感知。教师介绍新闻主要构成部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找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第三阶段,深入探究。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关于香港问题的三篇新闻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主探究演讲稿的构成。之后,教师再将另外三篇没有标题和导语的新闻报道展现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报道的理解,写出最契合文本、最简洁的标题和导语。第四阶段,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自主总结新闻稿的特点,以及新闻写作中的注意事项。之后,教师布置写作任务,结合香港目前的形势和国家最新的举措,让学生给香港同龄人写一封信,规范使用书信的基本格式。
  在探究性写作中,教师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课堂,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活动,逐步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点,突破教学难点。尤其是在新闻类的文本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实掌握新闻固定格式,使学生学会写作新闻稿,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五、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尝试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将教学目标融入读写教学活动中,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方式强化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推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模式创新。教师要以阅读教学为基础,积极开展模仿性写作、学习性写作、探究性写作和评价性写作活动,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以往各类“传统作文”并不完全脱节,其本质特征之一是会给出明确的内容与文体限制.因此,在已有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完整执行“显性任
碎片化思维是源于局部的、片面的、零散的信息而产生的非主流化、简单化、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碎片化思维”,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可行的应对策略
摘 要 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将其运用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探究细节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从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四种文学体裁出发,论述体验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学习  在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对文本形成深刻理解与感悟。而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自主性、生成性和
《朝花夕拾》是由12篇独立完整的散文组成的文集,文集类整本书阅读指导在“整”字上下功夫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篇章的“序”、重提的“事”及讲述“我”三个不同的维度梳理、
摘 要 高中语文课堂模式的建构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高中语文审辩式课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课堂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视。审辩式课堂虽体现了对思维发展模式的重视,但缺乏清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堂环节。海沃塔聊天模式同样以促进参与者的思维发展为目的,且具有清晰的运行环节,它为高中语文审辩式课堂提供了一个具体范式,可将其引入高中语文审辩式课堂,以期达到理想的促思效果。  关键词 思
摘 要 深度学习是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学习,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深度学习视域出发,从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整合学习内容三方面提出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策略,以期能引导教师更深度地教、学生更深度地学,助力于革命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深度学习;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关
创设适宜的语文学习情境,是学习任务群有效开展的重要支点。要立足语文言语实践特性,仅着眼于“真实情境”是不够的,还须融入“大概念”引领下的“认知情境”。学习情境设计的逻辑理路体现为“大概念”引领下的深度理解、迁移和应用。情境设计的策略包括确定情境建构的“锚点”,将任务、情境等转化为“情境任务”,情境中预设学生的言语成果,以及情境创设中贯穿学习支架的搭建。
“以类相从”是我国古代书籍编写的传统,是对世界书籍编写及教材编写的巨大贡献。语文教材的单元编写模式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其实质是语文教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灵魂在于一个“带”字,单篇学习在先,融会贯通在后。而“大单元教学”不寻求单元内“类文本”组合,却要求,教师到单元外重新组合。这是脱离实际的做法。“大单元教学”不具有强制性。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是当前初中阶段必不可少的语言学科,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高效培养不同层次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师要全面、客观地探析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情况以及各层次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度,多角度完善以及强化语文
创设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对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实施至关重要.理解情境的内涵,结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提出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的思考: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融合多样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