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和德国的教育模式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通过对美国与德国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现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从现有世界上两种较为先进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中探寻可被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借鉴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培养大批高水平的工程人才。
  关键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卓越工程师
  作者简介:娄平(1970-),女,浙江绍兴人,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小梅(1978-),女,河北丰润人,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1-0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大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在清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指出[1]:“中国最大量迫切需要的还是工程人才,我们需要大力研究工程教育”。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工程教育的大国,然而对人才的培养虽大而不强,虽多而不精,普遍存在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问题。2010年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使我国的工程教育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能够培养出一批创新性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2]。通过该计划的有效实施,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与产业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改革现有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以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一、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分析
  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注册工程师模式;另一种是德国为代表的文凭工程师培养模式。
  美国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为了保证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水准和道德水平,实现对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化管理的一种执业资格认定制度,只有具备相应的资格,才能去相应专业的工程师岗位独立执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注册工程师,要经过三个阶段[3]:首
  先,需要接受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获得学士学位或者与之同等的工程学历;然后,再参加由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xaminers for Engineering and Surveying,NCEES)组织的工程基础考试,通过之后获得“实习工程师”称号,允许其在职业工程师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工程业务,但不具备独立开业的资格;最后,需要在实习工作中积累四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再通过由NCEES组织的工程实际和原理考试就可以称为正式的职业工程师。
  在美国除了工程院校的教学方式外,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在工程师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美国的企业与一些工科大学结成联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大多数工科大学和工程系都设有工业咨询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该校(系)毕业的校友和雇佣该校毕业生的公司代表组成,委员会会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来要求学校对工程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同时美国企业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方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部门也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从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来看,一方面是拥有一套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以及工程师的注册标准,为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美国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企业和政府的积极参与也为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美国的继续教育也很发达,这些都进一步补充了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方式。
  而在德国,工程师教育所推行的是文凭工程师制度,所谓文凭工程师就是在培养过程中,将工程师专业教学与相关的资质认证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其培养的目标是成品的工程师,即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在学校里完成作为一名专业工程师所必需的一切训练。显然,在德国工程师教育体系较为完善,院校教育通常能把教育和实训融为一体。在整个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学习阶段后,进入实习阶段,只有顺利通过实习才能获得学位。
  作为当今世界上两种比较典型的工程师培养方式,其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国的培养方式相对而言更加灵活且实用,而德国的培养方式更具有传统特色。
  二、我国工程类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于工程人才来说,无论在质还是量方面都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腾飞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在我国,工科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工科人才培养的主体,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工科院校都注重理论与工程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验与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学位,对实验与实践技能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使得工科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的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我国工科院校自身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较模糊,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分明,使得从学校走出来的工科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需求。最后,对工科人才的继续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使得我国对工科人才的培养缺乏必要的“工程性”和“创新性”。
  三、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美国为代表的注册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文凭工程师模式,各自个性鲜明,对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从两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在培养过程中都注重校企合作,美德两国的高等工程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两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工程人才,同时也推进了两国技术转化速度;两种模式在培养过程中都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两国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传统的工程、科技知识的教学,而且也非常注重各个领域的综合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从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来看,两国都非常注重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为两国工程师培养模式驻入了新的活力,是两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分析,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有如下的启示:
  (1)政校企相互协作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可靠基础。通过政府的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工程师的培养,使得校企紧密合作,不但注重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教育,更重要地是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多层次的培养机制。根据各工科院校自身的特色,针对企业对不同层次工科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层次分明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适应企业的需求。
  (3)有效的实践能力评估机制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一套有效的实践能力评估机制的建立,能对所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地、正确地评估,是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质量的有力保障。
  (4)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培养模式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有效的动力。通过不断改进培养模式中的不足和缺点,不断提升培养模式对企业需求的适应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程师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经济腾飞的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工程性”与“创新性”各类工程师的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本文从美德培养工程师模式的特色从发,对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高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战略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3.
  [2] 韩廷斌. 校企联合 能力为重 踏上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Z2):74.
  [3] http://www.ncees.org/Audience_Landing_Papers /Engineers.
  (责任编辑:熊怡)
其他文献
摘要:对“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法,以更好地改进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问题;动画制作  作者简介:白晨希(1980-),女,回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计算中心,讲师;史蕊(1981-),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计算中心,讲师。(河南  开封4750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美、英、德、澳都已建立起制度化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其模式已趋于固化和成熟,并在专业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美、英、德、澳四国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国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启示   作者简介:杨林(1986-),男,江西上饶人,中国计量学院质
期刊
摘要:分析了当前生产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机制、定位、组织方式、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完善公司系统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体系,特别是省公司层面培训的开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产技能;培训;师资;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罗松(1977-),男,福建闽侯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教培管理部主任,讲师;刘婷(1980-),女,福建南平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期刊
摘要:新员工的职业导向通常有着如下的特点:职业导向不同于社会化、心理契约、培训以及现实工作预览。一般来说,有三个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经常被用来创造一个框架借以设计和研究新员工的职业导向,这三个学术研究领域包括压力解除的理论和方法、态度转化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实工作预览的理论和方法。新进人员导向的未来研究应该以这个常见的框架设计规律为方向,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妨自由地借用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
期刊
摘要:温州电力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变电运行工作的特点,积极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和培训系统平台,大力开展变电运行实践式培训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创建变电运行新培训模式。  关键词:培训;创新;变电运行;探索;建设  作者简介:黄逢朴(1975-),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变电工区,工程师;施正钗(1975-),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变电工区,高级工程
期刊
摘要:应用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根据武汉工业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改革探索,初步建立“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这个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几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课程;电气工程  作者简介:谢妍(1973-)
期刊
摘要:干部考核是干部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让干部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公正是干部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的追求目标,文章系统介绍了大连供电公司构建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了在考核工作中运用360°全方位评价法和运用信息化手段测评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大连供电公司近两年运用该体系进行考核收到的成效。  关键词:干部考核;360°全方位评价;信息化  作者简介:卢海波(1960-),男,山东沂水人,辽
期刊
摘要:全网无功优化技术是降低网损、改善电压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针对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大多尚未开展全网无功优化补偿建设的现状,亟需开发针对该项技术的培训项目。结合浙江省下属四个县级电网公司全网无功优化试点单位实际工作经验,依据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举办的多期县级供电企业全网无功优化专项培训,总结了专项培训的标准流程及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全网无功优化;标准流程;培训质量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2010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承接了越南某自备电厂的生产准备人员的岗前培训,在此次培训中学院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协调各方资源,圆满完成了该项涉外培训项目。通过此次项目的实施,引发了对东盟国家电力类涉外培训项目的思考与探索,并对这类项目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自备电厂;涉外培训;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谌莉(1975-),女,湖南益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副教授,工程师。
期刊
摘要:供电企业加强劳动定员管理,是落实国家电网安全生产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一强三优”的现代化企业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劳动定员工作;提高;竞争力  作者简介:吕春红(1969-),女,山东日照人,山东日照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工程师。(山东日照276826);张晓蕊(1979-),女,山东五莲人,山东五莲县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助理工程师。(山东五莲262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