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仍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明确对学生的合理要求是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健。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
教是为了学,因此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就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反映出来。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发现所学课题的最关健的概念、观点和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包办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教学方法,即“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接受的只是一些可以不经思考的嚼碎了的知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学生在课堂上光看、光听而不动脑筋、动手是学不好知识的。如果认为还有课后的复习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那将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新课改强调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是主动的,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发现这节课所讲主题存在的必要性,根据积累的感性材料去猜想存在的规律性,进一步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在理论上给予证明;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不同的意见、观点、方法积极展开讨论,发表自已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论点寻找充分的理论根据;学生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排除非概念和变式的干扰,加强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学生还应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使之吸收到本人的认知系统中。所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定向引导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动脑、动手的过程。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正确处理讲和练的关系
正确的教与学关系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课堂教学的讲与练应是正确的教与学关系的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种是讲学式的,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般不加考虑,讲得多,讲得细,“满堂灌”。结果学生没有动口、动手、动脑筋的机会,得不到应有的思维训练。这种教学还加重了课外负担,影响了各科学习的均衡发展。另一种是少讲多练式的。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压缩讲课时间,对教材里的概念、定理、法则的来由及推导一带而过,把精力放在结论的记忆和应用上,企图通过学生反复练习来提高质量。结果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会了一些具体的解题方法,但对知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理解,遗忘率也高。针对上面的情况,有人提出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 讲的内容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健,讲深讲透,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对上面两种形式无疑是一种冲击。然而,“满堂灌”“少讲多练”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典型。“精讲多练”仍属注入式教学的范畴,一方面学生接受知识的内容、方法是现成的、结论性的,训练是模仿性的。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没有探索,就谈不上通过传授知识去培养能力。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应从讲与练的关系上去寻找突破口,正确的课堂教学的讲与练的关系是:“讲”是指教师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组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层次地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尤其是培养探索、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讲”是为了“导”。教材的内容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当然更不能追求所谓“讲深讲透”。教师的“讲”应受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双基、能力的实际所制约,通过“讲”去组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把注意和思维集中到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上。知识在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是现成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应把知识的全部奥秘一下和盘托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必受到机械的时间限制,但应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把“讲”尽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练”是为了“知”。教师应布置怎样的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半独立去完成呢?在新课程教改中,教师应布置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练习。这就是:从实际中抽象、归纳出数学规律的练习;从旧知识中引伸或获得新知识的练习;排除变式干扰和非概念干扰,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理解的练习;在反复学习中用事物的本质属性去解决更多的同类事物的练习:对概念、定理、习题的存在条件进行讨论的练习,对数学知识的可逆性联想、甚至是多向性联想的练习等。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消化的练习,使学生能把知识吸收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成为知识间纵横联系的一环。在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思考、探索、讨论、答问、实验、演算、小结、归纳等。另外,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也是“练”的组成部分。对这部分练习,应做到:①要有适当的量的要求,更要注意质的要求,使学生在解每一道题时都受到某种独立思考方面的训练;②要注意解题步骤和格式,更要注意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探索的训练;③要注意到解题对知识巩固性和复习性的目的,更要注意到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某些具有创造性特点活动的目的。
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把不恰当的教学要求降下来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基本训练要严格,但教学要求要恰当。当前,在新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深度要求过高,出现学生成绩大面积不合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教师要应付各级盲目拔高的统一命题考试,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要明确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把不恰当的要求降下来,大面积的质量才能提上来。那么什么是一个及格的初中生呢?即:及格的初中生应是在继续学习中不感到困难或者说在继续学习中跟得上。比如在初中代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节书中,对大多数学生要求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解法,它们的理论依据以及三种解法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求学生掌握这三种解法的初步应用——即能独立地或半独立地完成练习的全部和习题中的一部分题目,就算达到要求了,至于在习题中的一些题目,如:(X 1)(X 2)(X 3)(X 4) 1=0等,可以让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做。因为这些运算较复杂或技巧性太强的题目,对大部分学生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教师不能用能否做出这些题目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章节过关与否,更不能把这些题目作为测验、考试题目来非难学生。当前有不少教师甚至拿初中知识的综合性较强的题作为对学生讲授新课的例题。与教材配套的《基础训练》中的个别题还超出了教材范围,例如:已知 a2b2 a2 b2 1=4ab,求实数a、b的值等之类的题目,是不能要求初中生来完成的。
对学生要求过高,往往直接受到打击和伤害的是班里的大部分成绩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来。相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恰当,能使广大学生少学一点,学浅一点,学好一点。让广大初中生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上,就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到高中阶段将会出现大批基础知识扎实、思维灵活的学生。即使初中毕业后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也是一批在各行各业里具备了发展基础的劳动生力军。
(责任编辑:李再湘)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
教是为了学,因此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就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反映出来。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发现所学课题的最关健的概念、观点和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包办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教学方法,即“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接受的只是一些可以不经思考的嚼碎了的知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学生在课堂上光看、光听而不动脑筋、动手是学不好知识的。如果认为还有课后的复习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那将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新课改强调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是主动的,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发现这节课所讲主题存在的必要性,根据积累的感性材料去猜想存在的规律性,进一步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在理论上给予证明;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不同的意见、观点、方法积极展开讨论,发表自已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论点寻找充分的理论根据;学生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排除非概念和变式的干扰,加强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学生还应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使之吸收到本人的认知系统中。所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定向引导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动脑、动手的过程。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正确处理讲和练的关系
正确的教与学关系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课堂教学的讲与练应是正确的教与学关系的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种是讲学式的,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般不加考虑,讲得多,讲得细,“满堂灌”。结果学生没有动口、动手、动脑筋的机会,得不到应有的思维训练。这种教学还加重了课外负担,影响了各科学习的均衡发展。另一种是少讲多练式的。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压缩讲课时间,对教材里的概念、定理、法则的来由及推导一带而过,把精力放在结论的记忆和应用上,企图通过学生反复练习来提高质量。结果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会了一些具体的解题方法,但对知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理解,遗忘率也高。针对上面的情况,有人提出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 讲的内容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健,讲深讲透,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对上面两种形式无疑是一种冲击。然而,“满堂灌”“少讲多练”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典型。“精讲多练”仍属注入式教学的范畴,一方面学生接受知识的内容、方法是现成的、结论性的,训练是模仿性的。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没有探索,就谈不上通过传授知识去培养能力。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应从讲与练的关系上去寻找突破口,正确的课堂教学的讲与练的关系是:“讲”是指教师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组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层次地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尤其是培养探索、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讲”是为了“导”。教材的内容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当然更不能追求所谓“讲深讲透”。教师的“讲”应受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双基、能力的实际所制约,通过“讲”去组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把注意和思维集中到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上。知识在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是现成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应把知识的全部奥秘一下和盘托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必受到机械的时间限制,但应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把“讲”尽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练”是为了“知”。教师应布置怎样的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半独立去完成呢?在新课程教改中,教师应布置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练习。这就是:从实际中抽象、归纳出数学规律的练习;从旧知识中引伸或获得新知识的练习;排除变式干扰和非概念干扰,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理解的练习;在反复学习中用事物的本质属性去解决更多的同类事物的练习:对概念、定理、习题的存在条件进行讨论的练习,对数学知识的可逆性联想、甚至是多向性联想的练习等。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消化的练习,使学生能把知识吸收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成为知识间纵横联系的一环。在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思考、探索、讨论、答问、实验、演算、小结、归纳等。另外,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也是“练”的组成部分。对这部分练习,应做到:①要有适当的量的要求,更要注意质的要求,使学生在解每一道题时都受到某种独立思考方面的训练;②要注意解题步骤和格式,更要注意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探索的训练;③要注意到解题对知识巩固性和复习性的目的,更要注意到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某些具有创造性特点活动的目的。
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把不恰当的教学要求降下来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基本训练要严格,但教学要求要恰当。当前,在新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深度要求过高,出现学生成绩大面积不合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教师要应付各级盲目拔高的统一命题考试,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要明确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把不恰当的要求降下来,大面积的质量才能提上来。那么什么是一个及格的初中生呢?即:及格的初中生应是在继续学习中不感到困难或者说在继续学习中跟得上。比如在初中代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节书中,对大多数学生要求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解法,它们的理论依据以及三种解法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求学生掌握这三种解法的初步应用——即能独立地或半独立地完成练习的全部和习题中的一部分题目,就算达到要求了,至于在习题中的一些题目,如:(X 1)(X 2)(X 3)(X 4) 1=0等,可以让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做。因为这些运算较复杂或技巧性太强的题目,对大部分学生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教师不能用能否做出这些题目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章节过关与否,更不能把这些题目作为测验、考试题目来非难学生。当前有不少教师甚至拿初中知识的综合性较强的题作为对学生讲授新课的例题。与教材配套的《基础训练》中的个别题还超出了教材范围,例如:已知 a2b2 a2 b2 1=4ab,求实数a、b的值等之类的题目,是不能要求初中生来完成的。
对学生要求过高,往往直接受到打击和伤害的是班里的大部分成绩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来。相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恰当,能使广大学生少学一点,学浅一点,学好一点。让广大初中生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上,就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到高中阶段将会出现大批基础知识扎实、思维灵活的学生。即使初中毕业后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也是一批在各行各业里具备了发展基础的劳动生力军。
(责任编辑:李再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