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從小学数学教学中泛滥的“伪合作学习”入手,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然成为课改的一个明确方向。课改以来很多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引入合作学习,但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交流看起来“热烈”,但并不真实。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真实参与度并不高,很多学生的发言都成了“例行公事”。第二,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能力上的互相帮助,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并不存在真实的协作关系。从以上现象来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仍然值得深入地研究。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小学数学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
1 合理分配时间,突出生本地位。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最能体现一个课堂是“生本”课堂还是“师本”课堂。生本课堂中教师一般用10分钟的时间将新知讲完,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合作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时间上能够得到肯定,合作学习在时间上有了“用武之地”。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交往能力、竞争能力、平等意识、抗挫能力、主动意识。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这些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2 选择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
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是它不是万能的。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一般可以选择以下学习内容:
2.1 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实验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讲解“角”时,要用纸板剪出不同大小的角然后进行分类。这一实验过程适合多人一起用纸板剪出大小不同的角,然后小组内进行分类。
2.2 具有思维冲突的重点难点处,适合进行合作讨论。
比如教材中有一道判断题——“一段木棍长2米,它的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米是相等的。”。这是对“单位1”这一教学重难点进行辨析,适合讨论交流。
2.3 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时,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由于在综合复习中内容多,而且学生查漏补缺的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学生间知识差异被拉大,从而使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了互补性,适合合作学习。
2.4 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讲解“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用简便算法计算25×36”。这道题具有多种解法,具有开放性。这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间能够相互启发。
3 精细设计合作学习过程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设计中要从以下几点思考:
3.1 合理分组
很多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认为最佳的小组人数是4——6人。根据笔者多年在课堂的所见所闻,常见的是4人一组,只要前后桌有一组转身就能够形成小组。这样分组非常方便。但是这一分组方式忽略了对组内学生特质的考量,最终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般来说分组是指根据学生性格、能力、基础、性别的不同,进行分组。一方面,这样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互补,有利于实现小组内部的合作。另一方面,这样实现了多个小组的结构类似。在小组整体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容易与其他组中的相应成员形成对比从而促进合作。具体来讲,教师首先根据合作要完成的任务确定每组的人数,然后平衡各组人员实力。在确定每组人员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统计原理进行同质分组。分组之后要考虑每组中的组长人选,当然,组长可根据任务进行调整,以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机会。
3.2 设定目标任务,合理分工。
小组内的分工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合作学习有效性。多伊奇的目标结构理论认为在小组成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三种目标结构:合作型、个体化型、竞争型。合作型目标结构是指,组内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组内中如果有一个人不能达到目标,那么其他成员也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组内成员之间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他们的活动方式会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目标是分工的前提,没有适合合作学习的目标就谈不上合理分工。在分工的过程中要任务明确。分工明确后,一方面有利于高效率地完成目标任务;另一方面有利于每个组员与其他组成员的比较。
3.3 通过评价促进学习成果内化
皮亚杰认为:在适当的目标任务当中,学生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合作学习最终的一个目标是通过学生间互补、互比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真正地将合作学习的活动最终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才是以生为本。这一目标的最终达成离不开对合作学习结果的科学准确的评价。
从评价的结果来看,既要奖励优胜的小组也要表扬优秀的组员。以此让他们感到合作与竞争的乐趣。激励合作不够认真的小组。评价的形式可分为教师评价、组内评价、小组间互评。这样评价有利于评价的准确,也有利于推动小组的协作。
评价这一环节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所以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找准值得学习的亮点;高人一等的优点。
本文对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进行的研究针对泛滥于小学数学课堂的“伪合作学习”。解决广大同事对于生本理念下合作学习认识的模糊和设计的不足。希望本文对于改进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帮助,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杨小芳.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吉林省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中心小学校 吉林省双辽市 136400
本文從小学数学教学中泛滥的“伪合作学习”入手,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然成为课改的一个明确方向。课改以来很多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引入合作学习,但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交流看起来“热烈”,但并不真实。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真实参与度并不高,很多学生的发言都成了“例行公事”。第二,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能力上的互相帮助,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并不存在真实的协作关系。从以上现象来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仍然值得深入地研究。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小学数学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
1 合理分配时间,突出生本地位。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最能体现一个课堂是“生本”课堂还是“师本”课堂。生本课堂中教师一般用10分钟的时间将新知讲完,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合作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时间上能够得到肯定,合作学习在时间上有了“用武之地”。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交往能力、竞争能力、平等意识、抗挫能力、主动意识。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这些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2 选择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
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是它不是万能的。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一般可以选择以下学习内容:
2.1 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实验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讲解“角”时,要用纸板剪出不同大小的角然后进行分类。这一实验过程适合多人一起用纸板剪出大小不同的角,然后小组内进行分类。
2.2 具有思维冲突的重点难点处,适合进行合作讨论。
比如教材中有一道判断题——“一段木棍长2米,它的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米是相等的。”。这是对“单位1”这一教学重难点进行辨析,适合讨论交流。
2.3 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时,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由于在综合复习中内容多,而且学生查漏补缺的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学生间知识差异被拉大,从而使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了互补性,适合合作学习。
2.4 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讲解“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用简便算法计算25×36”。这道题具有多种解法,具有开放性。这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间能够相互启发。
3 精细设计合作学习过程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设计中要从以下几点思考:
3.1 合理分组
很多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认为最佳的小组人数是4——6人。根据笔者多年在课堂的所见所闻,常见的是4人一组,只要前后桌有一组转身就能够形成小组。这样分组非常方便。但是这一分组方式忽略了对组内学生特质的考量,最终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般来说分组是指根据学生性格、能力、基础、性别的不同,进行分组。一方面,这样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互补,有利于实现小组内部的合作。另一方面,这样实现了多个小组的结构类似。在小组整体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容易与其他组中的相应成员形成对比从而促进合作。具体来讲,教师首先根据合作要完成的任务确定每组的人数,然后平衡各组人员实力。在确定每组人员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统计原理进行同质分组。分组之后要考虑每组中的组长人选,当然,组长可根据任务进行调整,以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机会。
3.2 设定目标任务,合理分工。
小组内的分工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合作学习有效性。多伊奇的目标结构理论认为在小组成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三种目标结构:合作型、个体化型、竞争型。合作型目标结构是指,组内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组内中如果有一个人不能达到目标,那么其他成员也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组内成员之间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他们的活动方式会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目标是分工的前提,没有适合合作学习的目标就谈不上合理分工。在分工的过程中要任务明确。分工明确后,一方面有利于高效率地完成目标任务;另一方面有利于每个组员与其他组成员的比较。
3.3 通过评价促进学习成果内化
皮亚杰认为:在适当的目标任务当中,学生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合作学习最终的一个目标是通过学生间互补、互比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真正地将合作学习的活动最终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才是以生为本。这一目标的最终达成离不开对合作学习结果的科学准确的评价。
从评价的结果来看,既要奖励优胜的小组也要表扬优秀的组员。以此让他们感到合作与竞争的乐趣。激励合作不够认真的小组。评价的形式可分为教师评价、组内评价、小组间互评。这样评价有利于评价的准确,也有利于推动小组的协作。
评价这一环节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所以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找准值得学习的亮点;高人一等的优点。
本文对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进行的研究针对泛滥于小学数学课堂的“伪合作学习”。解决广大同事对于生本理念下合作学习认识的模糊和设计的不足。希望本文对于改进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帮助,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杨小芳.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吉林省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中心小学校 吉林省双辽市 13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