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属的害虫常称潜叶蝇或斑潜蝇,其幼虫在叶片内取食为害,部分种类由于寄主范围广泛,年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易产生抗药性,对设施农业生产危害严重。2014~2015年,通过对巴州地区设施蔬菜主产区的和硕县、博湖县、和静县和库尔勒市等地调查表明,巴州地区危害设施蔬菜的斑潜蝇主要有5种,分别是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豌豆斑潜蝇、番茄斑潜蝇和葱斑潜蝇,其中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豌豆斑潜蝇为优势种群。在部分种植豆科蔬菜的大棚内,南美斑潜蝇和豌豆斑潜蝇混合发生,均危害严重。
1 危害特点
斑潜蝇成、幼虫均可危害蔬菜,主要以幼虫取食叶肉组织,影响光合作用,使蔬菜产量下降,严重时叶片干枯,全株死亡;部分幼虫还可钻进叶柄和茎部为害,致使幼苗倒折,植株枯萎。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片表皮,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刻点状刺孔,雌、雄成虫从刻点处吸取叶片汁液,同时也可传播多种病毒病;因虫道在蔬菜叶片上分布,使叶菜类蔬菜失去食用价值。
巴州地区仅芫荽上没有发现斑潜蝇危害,其他蔬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导致各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下降。其中,四季豆、豇豆的有虫株率100%,危害严重,部分地块豇豆减产50%以上;芹菜、油白菜和番茄有虫株率大于10%,一般减产10%~20%,辣椒、菠菜、油白菜、萝卜、莴苣、茄子、葱、蒜、葫芦瓜、黄瓜等蔬菜上均有零星危害。
2 田间识别
5种斑潜蝇在田间常混合发生,成虫一般体长1.3~3.5mm,需通过显微镜观察头部、中胸背板和前翅特征判断其种类。在田间可通过虫体大小、色泽及叶片上的危害状等综合特征来初步辨别。以下通过寄主、雌成虫大小、体色,虫道、虫粪特征及蛹对这5种斑潜蝇进行田间识别,见表1。
3 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
1)培育无虫苗。可覆盖防虫网,采用小拱棚穴盘育苗,育苗过程中确保菜苗没有潜叶蝇的为害,杜绝菜苗携带虫源。
2)减少重茬,合理安排茬口。利用斑潜蝇对寄主的选择性,合理安排茬口,种植非喜食植物芫荽、苦瓜等,或在葱斑潜蝇未危害的棚室种植百合科的葱、蒜、韭菜等非寄主植物。
3)清洁田园,适时深耕。由于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的寄主广泛,设施外生长的部分杂草也是其寄主,为减少虫源,需清除棚室外的菊科、茄科、藜科杂草,并深耕20cm以上消灭蝇蛹。
4)堆沤有机粪肥及有虫残株。将有机粪肥及带有斑潜蝇幼虫和蛹的残株集中堆放,用旧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在阳光照射下密闭堆沤7~10天,可有效杀灭粪肥及残株内的斑潜蝇幼虫和蛹。
3.2 物理防治
1)冬季揭膜冻棚处理,消除越冬虫源。在冬季育苗前,将塑料大棚、温室敞开暴露在低温环境中7~10天,自然冷冻,可有效消除越冬虫源。
2)夏季高温换茬时高温湿热闷棚,降低虫口数量。在夏季高温换茬时,先不清除遗留残株,将棚室灌水后密闭7~10天,待处理完毕时再清除棚室内残株,可防止虫源扩散到露地,并有效杀灭土壤中的蛹。
3)覆盖防虫网。在春、秋季保护地的通风口处设置40~50目防虫网,防止成虫迁入。
4)黄板诱杀。每亩悬挂规格为40cm×25cm的黄色粘虫板20个,位于蔬菜上方20~30cm左右处诱杀成虫。
5)灭蝇纸诱杀。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亩放置15个灭蝇纸诱杀成虫,3~5天更换1次。
6)人工摘除虫叶。在零星危害、虫量极少时,可捏杀叶内活动的幼虫,或结合栽培管理,摘除受害叶片,集中深埋。
3.3 生态调控 斑潜蝇生存适温为18~25℃,适宜在温凉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采用45℃闷棚处理2小时可有效降低其虫口数量。具体操作方法:闷棚前1天浇1次透水,次日闭棚升温至45℃,通过轻微开闭顶风口保持棚温45℃,2小时后打开通风口,恢复正常温度管理。
3.4 生物防治
1)释放天敌昆虫姬小蜂、反颚茧蜂等已经工厂化生产的寄生蜂。
2)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番茄斑潜蝇和葱斑潜蝇较少大面积严重发生,在没有和其他斑潜蝇混合发生的大棚,可在7~9月利用自然天敌控制种群数量。
3)利用植物性农药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植物性农药可选用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可选用10%除虫脲悬浮剂3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000倍液。
3.5 环境友好型农药化学防治 在上述方法没能控制住为害,叶片被害率达10%时,采用植物源杀虫剂、抗生素类杀虫剂和其他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叶面正反两面喷雾,进行应急防治。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在上午10:00~12:00叶面露水干后成、幼虫均活跃期间防治效果较好。常用抗生素类杀虫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20%阿维·单杀(斑潜净)微乳剂1000倍液。或选用10%灭蝇胺悬浮剂800倍液、4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
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的要求。每隔6~7天防治1次,连续用药3~4次。注意轮换用药,根据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并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要求采收上市。
1 危害特点
斑潜蝇成、幼虫均可危害蔬菜,主要以幼虫取食叶肉组织,影响光合作用,使蔬菜产量下降,严重时叶片干枯,全株死亡;部分幼虫还可钻进叶柄和茎部为害,致使幼苗倒折,植株枯萎。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片表皮,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刻点状刺孔,雌、雄成虫从刻点处吸取叶片汁液,同时也可传播多种病毒病;因虫道在蔬菜叶片上分布,使叶菜类蔬菜失去食用价值。
巴州地区仅芫荽上没有发现斑潜蝇危害,其他蔬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导致各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下降。其中,四季豆、豇豆的有虫株率100%,危害严重,部分地块豇豆减产50%以上;芹菜、油白菜和番茄有虫株率大于10%,一般减产10%~20%,辣椒、菠菜、油白菜、萝卜、莴苣、茄子、葱、蒜、葫芦瓜、黄瓜等蔬菜上均有零星危害。
2 田间识别
5种斑潜蝇在田间常混合发生,成虫一般体长1.3~3.5mm,需通过显微镜观察头部、中胸背板和前翅特征判断其种类。在田间可通过虫体大小、色泽及叶片上的危害状等综合特征来初步辨别。以下通过寄主、雌成虫大小、体色,虫道、虫粪特征及蛹对这5种斑潜蝇进行田间识别,见表1。
3 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
1)培育无虫苗。可覆盖防虫网,采用小拱棚穴盘育苗,育苗过程中确保菜苗没有潜叶蝇的为害,杜绝菜苗携带虫源。
2)减少重茬,合理安排茬口。利用斑潜蝇对寄主的选择性,合理安排茬口,种植非喜食植物芫荽、苦瓜等,或在葱斑潜蝇未危害的棚室种植百合科的葱、蒜、韭菜等非寄主植物。
3)清洁田园,适时深耕。由于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的寄主广泛,设施外生长的部分杂草也是其寄主,为减少虫源,需清除棚室外的菊科、茄科、藜科杂草,并深耕20cm以上消灭蝇蛹。
4)堆沤有机粪肥及有虫残株。将有机粪肥及带有斑潜蝇幼虫和蛹的残株集中堆放,用旧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在阳光照射下密闭堆沤7~10天,可有效杀灭粪肥及残株内的斑潜蝇幼虫和蛹。
3.2 物理防治
1)冬季揭膜冻棚处理,消除越冬虫源。在冬季育苗前,将塑料大棚、温室敞开暴露在低温环境中7~10天,自然冷冻,可有效消除越冬虫源。
2)夏季高温换茬时高温湿热闷棚,降低虫口数量。在夏季高温换茬时,先不清除遗留残株,将棚室灌水后密闭7~10天,待处理完毕时再清除棚室内残株,可防止虫源扩散到露地,并有效杀灭土壤中的蛹。
3)覆盖防虫网。在春、秋季保护地的通风口处设置40~50目防虫网,防止成虫迁入。
4)黄板诱杀。每亩悬挂规格为40cm×25cm的黄色粘虫板20个,位于蔬菜上方20~30cm左右处诱杀成虫。
5)灭蝇纸诱杀。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亩放置15个灭蝇纸诱杀成虫,3~5天更换1次。
6)人工摘除虫叶。在零星危害、虫量极少时,可捏杀叶内活动的幼虫,或结合栽培管理,摘除受害叶片,集中深埋。
3.3 生态调控 斑潜蝇生存适温为18~25℃,适宜在温凉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采用45℃闷棚处理2小时可有效降低其虫口数量。具体操作方法:闷棚前1天浇1次透水,次日闭棚升温至45℃,通过轻微开闭顶风口保持棚温45℃,2小时后打开通风口,恢复正常温度管理。
3.4 生物防治
1)释放天敌昆虫姬小蜂、反颚茧蜂等已经工厂化生产的寄生蜂。
2)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番茄斑潜蝇和葱斑潜蝇较少大面积严重发生,在没有和其他斑潜蝇混合发生的大棚,可在7~9月利用自然天敌控制种群数量。
3)利用植物性农药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植物性农药可选用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可选用10%除虫脲悬浮剂3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000倍液。
3.5 环境友好型农药化学防治 在上述方法没能控制住为害,叶片被害率达10%时,采用植物源杀虫剂、抗生素类杀虫剂和其他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叶面正反两面喷雾,进行应急防治。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在上午10:00~12:00叶面露水干后成、幼虫均活跃期间防治效果较好。常用抗生素类杀虫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20%阿维·单杀(斑潜净)微乳剂1000倍液。或选用10%灭蝇胺悬浮剂800倍液、4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
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的要求。每隔6~7天防治1次,连续用药3~4次。注意轮换用药,根据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并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要求采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