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中央美术学院我想从下面这件事说起,有一回看电视换台中闪过一个场景,正好就是在央美的版画教室里。当时正在拍摄一个节目,摄制的地点接近门口,而且那个教室也很大,除了镜头前的几个艺人,在镜头远处的工作台附近还有些学生在各忙各的。可能由于摄制组有点喧哗,拍了一会儿后有个学生走过来直接对着艺人和主持人提示说话声音小一些,他们正在上课。说完便转身走开了,全无好奇多看几眼之意。这个学生和镜头远处那一小群学生顿时都透出些许异于常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气息,用现在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文艺青年或者小清新的气场。
艺术院校是众所周知培养文艺青年的温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人印象里从事艺术行业的不是长头发就是光头。于是长发和光头几乎成了判断文青的象征符号,可以进行单向推理。文艺青年又与音乐、诗歌、美术、文学的关系总是异常暧昧。这几件不是太接地气儿的事儿,同时也就造就了这些喜爱或者进行专业艺术学习的人们的特性。虽然可以用简单的文艺青年4字来概括一大群人,但借用我们无论政治还是艺术上曾学习过的最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改编一下:“普通青年都是一样的,文艺青年各有各的文艺。”那么在央美这座建成灰色的大学里会诞生出怎样的文艺青年呢,如果用色彩形容的话,那肯定不止灰色一种,也可以说是不止一种灰色。在这所学府里浸滛后,自然会沾染到她所带来的气质。正如在校园钟楼上看这一片建筑群,也会发现这里在一片稳重大气的灰色基调下很有层次且千遍万化。
由外到内
一所学府带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从外观上的感触,由外向内的了解她的时候,外在的宏观感受肯定是最快速直观的。当你来到央美的时候,会最先注意到的会是什么,每个人肯定有所不同。不过一般而言,央美最显眼的建筑物有两个:校内的人看来,高耸矗立的钟楼,如同一座标杆;校外看肯定是美术馆,形似国家大剧院,也有人说像鸟巢。作为一所与世界接轨的美术学府,一个功能完备的美术馆,其所涵盖的无论在教育或者传播等方面的意义都是非凡的,且与学院风貌相呼应的。央美美术馆自然也是如此。每年的展览很多,校内外、国内外的都有,内容也从美术、摄影到设计、多媒体等,范围覆盖很广。无论多前沿的设计,多蜚声国际的展览都被一个灰色半圆形低调地遮蔽在里面,和整个学院散发的特质恰好吻合,兼容并蓄。所以央美的美术馆秉承着央美的教育理念,力图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并竭诚与艺术家及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目前正向涵盖展览展示、学术研究、典藏修复、公共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全方位功能,这样便能进一步发挥大学美术馆的特点和优势,与大学的教学实践和学术资源紧密结合,以知识生产、学术研究及积累为主导,发挥美术馆的全面功能,配合不断创新的教学实践和社会的服务需求,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为一个有知识生产活力、有积累和创造性、有文化个性和品格的美术馆。她散发出的特性和艺术功能正好与学院的教育特色交相呼应着。
在外貌上对央美有了第一印象后,进一步了解马上会发现这所学校教育理念上的优良传统。央美一直是一所极重视“造型”基本功的学校,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近100年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回顾历史,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教学与创作一直在全国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靳尚谊等前辈所倡导的“关注现实、服务人民”和“为中国造型”的思想和方向,至今仍有着重要影响。《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开国大典》等作品,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艺术前辈影响下,现在的教师依然传承着这个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央美专业考试很难,对造型等要求几乎苛刻。还有多年艺考总结出的规律,除了素描造型上的苛刻,艺考老师的对色彩色调的口味极其单一,简言之就是“高级灰”──正如这里建筑的颜色。还有件事儿能佐证灰色的受欢迎程度,有次我穿灰靴子在央美里走,一只散步的野猫跑过来咬着一只靴角不放,玩耍尽兴了才肯放开,连学校里的猫都偏爱这个颜色。可无论如何灰色都不免会带给人一种学院派的刻板,教条,沉闷,缺乏创新的印象。不过央美在秉承这些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并没有放慢与时代同行的步伐,一旦迈过艺考门坎,就像走进那个看似乏味的灰色半圆美术馆,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一度可能会产生一种茫然的情绪,与艺考时单一的风格相比,突然面临无数方向与选择。跟练武术差不多,开始只练拳脚,某天师傅拿来一堆刀叉剑戟摆在眼前一地都是,无从下手。当突然面对许多新鲜的理念和可能性时,一时的茫然在功能指向明确且教育系统划分明确的体系下总会迎刃而解,走向各自所向往的文艺方向。
与时代同行
近10年来,现代设计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纯造型艺术专业,这就面临着调整学科教育发展重点的问题。现代设计是与工业化批量产品生产相关的产品设计,除了工业产品设计外,还包括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现代时装设计、三维数码图像设计等。学院根据经济发展急需现代设计人才的现状,偏重选择了重点发展现代设计及相关应用性强专业。在教学中结合当代设计发展潮流,力求培养出创新的艺术人才。央美在教学上坚持传统里的精华的同时,一直也没有放弃在教学上探索调整进取的脚步,所以才使她在100年里一直保持着国内艺术院校佼佼者的身份。 作为一所综合性艺术学府最少不了的就是艺术观念的碰撞的氛围,这点是学术、艺术气氛活跃充满生机的体现。在学校里的各种展览、论坛、讲座上都能感受到。比如,院美术馆去年办的一个中日艺术家参展的名为“纸非纸”的展览上,会感到多种启发。参展中方艺术家部分是美院里的知名老师,还有些外界知名艺术家,单看中方这部分时,可明确感受到各个艺术风格的不同,和各自的在以“纸”为载体这个传统媒介上突破传统的发挥。与日本展出部分整体相比时,两边原来是像沙一样散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状态在整体对比时又立即凝聚成两种宏观的不同面貌。再分开看日方一个个作品时,又各具鲜明特征,还有在媒介意义上的启发,突破纸作为绘画载体的一般定义,有不少给人耳目一新,灵光一闪之感。
即便看似内容传统的展览上内涵也力求启迪创新,比如名为“造型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以学院的学术传统为经,以艺术语言媒介为纬,编织出造型学院教师创作的壮阔图景,从中可以获得在当代语境中造型这一学科大量的信息。在内容组织方面,将内在于中央美院造型艺术传统与创作现实中的若干研究性主题,像围棋布局一样设置在展览的总体结构中,展现出教师们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及其发展线索。在文化意义方面,通过作品和图像的选择、应用、组织与重构,揭示艺术样式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传达出当代造型艺术遭遇的若干话题。以当代史的眼光重构学院造型艺术传统,以学院的创作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构成当代艺术——本次展览不仅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的盛大展示,也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团队在当代文化和当代世界中的一次自我塑造。而可以预想的是,这个展览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美院的老师来说,在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中,创作是立艺之本,是带动教学、科研的力量。对于那些身为教师的艺术家们来说,他们所能产生的后续影响力是不可想象的,不知道这会带动多少学生,会带动几代学生。
在一所学校里,许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产生,融合,发展,无形中形成一种潜在的信息体系,汇聚成央美课堂外教育的微循环世界。 这些知识,意识,感官的碰撞传递,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学府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所以在以传播知识,教书育人为主旨功能的大学里,无论何时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氛都比沉闷教条有意思得多。就如王小波说的“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在央美有意思的事情总会有,如果没有时这儿的人就会去不停地发现、创造它。于是最明显的在展览季的时候,校园里总不时有新的乍看上去匪夷所思、妙趣横生的雕塑出现,吸引过路人的眼球。它们出现又消失又出现昭示着文艺青年们来来走走,无论他们来的时候是什么颜色的,从这里离开时多多少少会带上一抹稳重的灰色。这一抹灰色里蕴含着很多,同时也是一种学院文脉的传承,从这里会感受她带给人们的学术态度,艺术的情怀,这些都是央美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