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e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良妊娠结局包括自然流产、死胎、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畸形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导致不良妊娠的重要原因,其中病毒感染不可小视。研究发现,在自然流产的胚胎或死胎组织中,人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病毒核酸检出率高达34%[1-2]。妊娠早期,病原体引起子宫内膜、胎盘炎症可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发育过程中,病原体还可通过活化母体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释放TNF-α、IL-1、IL-6等细胞因子,促进子宫收缩而诱发流产;病原体(尤其病毒)还可破坏胎盘屏障或直接透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或畸胎等[3]。因此,当前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均开展了宫内感染和围生期感染的病原体“TORCH”筛查工作[4],其中C(cytomegalovirus,CMV)是人巨细胞病毒,H(herpes simplex virus,HSV-1/2)是单纯疱疹病毒1/2型,均为疱疹病毒家族。

其他文献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至今RA病因学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在RA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AIRE基因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器,在胸腺髓质细胞中表达,在胸腺细胞发育及控制胸腺中外周抗原表达负向调节中发挥作用。在日本人群和欧洲人群已证明 AIRE 基因相关易感标签SNP 位点( rs2
目的 探讨复合佐剂[MF59和热灭活BCG(hBCG),MF59/hBCG]对结核分枝杆菌重组融合蛋白PstS1-LEP 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BALB/c 小鼠分为6组,1组:MF59+PstS1-LEP;2组:MF59/hBCG+PstS1-LEP;3组:hBCG+PstS1-LEP;4组:MF59;5组:PstS1-LEP;6组:hBCG。分别于第0、2、4周皮下免疫小鼠。末次免疫2周后解剖
角膜盲患者在我国有200~300万人,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移植手术是这些角膜盲患者复明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角膜存在多种免疫赦免机制,如角膜不含血管和淋巴管,处于相对免疫“赦免”状态,而且正常情况下角膜的朗格汉斯细胞分布不均匀以及前房相关免疫偏离的存在,这些特点使得角膜移植手术是众多器官和组织移植手术中成功率最高的手术[1-3]。虽然随着显微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和抗排斥新药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p53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构建p53低表达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并采用Western blot 进行鉴定。设定野生组和干扰组,分别用2型登革病毒感染。采用Vero细胞噬斑法检测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感染后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FN-β分泌。结果与野生组比较,干扰组p53表达明显下调,表明构建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Maspin 基因是采用杂交消减技术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抑癌基因。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胃黏膜病变中Maspin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选取胃镜检查和胃癌手术切除石蜡标本204例,包括正常胃黏膜67例,癌前病变58例,胃癌79例。男性115例,女性89例。采
1987年在大肠杆菌K12的碱性磷酸酶( iap)基因的3′侧翼区首先发现了一类具有短回文特质的DNA重复序列[1]。2002年,这类结构被正式命名为成簇恒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关联蛋白也同时得以命名[2]。2005年,3个研究课题组同时发现间隔序列可能源自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其他遗传物质,如噬菌体和接合质粒,并推论CRISPR/Cas系统可以抵制入侵的外源 DNA[3-5]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方法2007-2011年从杭州市3家医院分离到2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 MIC);接合试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等研究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系统发育分型(phylogenetic typing)等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群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长期以来,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基本靠传统的肠镜检查,对被检查者有一定的诊疗风险和痛苦,不易于推广。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肠道中有多达1000余种、1014个以上的细菌与之共存。肠道菌群的生态状况、其代谢产物及产生的抗原可通过与机体代谢和免疫的相互作用对宿主产生巨大的影响,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了解大肠癌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沙纳霉素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一类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1-2],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胞壁黏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黏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
目的 建立一种高通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表型耐药性检测方法。方法通过酶切连接方式失活荧光素酶基因,用LacZ基因替代原有的蛋白酶和逆转录酶基因。通过PCR方法从含耐药基因的pSG3△env质粒中扩增pol基因,用infusion定向克隆技术连接入酶切后的pNL4-3.Lac,对该表型耐药性检测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构建了用于高通量耐药性检测的pNL4-3.Lac,确定了检测方法中细胞加入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