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石碌铁矿独居石的成因类型、化学定年及地质意义

来源 :岩石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石碌铁矿是我国最大的富赤铁矿矿床,同时伴生有钴、铜等多金属矿产。轴向北西-南东向的复式向斜是石碌铁、钴铜矿体的主要控矿构造,富铁矿和钴铜矿的形成与该褶皱变形及伴随的韧性剪切和高温塑性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获得该构造变形的年代学信息和证实构造变形对成矿物质的富集影响,本文开展了石碌铁矿近矿围岩—石碌群第六层透辉石透闪石岩中独居石的显微结构观察和电子探针化学Th-U-Pb定年(CHIME法)。显微结构观察发现独居石往往沿岩石面理定向分布,且具典型的球冠结构,表现为围绕独居石核部向外依次出现磷灰石、褐帘石、绿帘石同心环。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独居石为Ce-La-Nd磷酸盐[(Ce,La,Nd,Th)PO4],具富钍独居石端元组分。ThO 2含量范围(0.78%~4.61%)、稀土特征以及独居石的产出特征均暗示了其为同构造变质成因。电子探针CHIME化学定年结果表明独居石的年龄变化范围为614~397Ma,并具有两个峰值年龄:即主峰值ca.455Ma和次峰值ca.564Ma。低的ThO 2(0.78%~1.65%),PbO(0.02%~0.04%)和CaO(0.50%~0.97%)含量,以及高的Th/U比值(23.06~53.11)暗示了构成ca.564Ma的独居石是早期剪切变形事件的产物。而在随后剪切变形过程中独居石在低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下以及碱性变质流体诱导下发生了溶解-再沉淀,形成了具ca.455Ma年龄的补丁状成分区。该过程引起了U-Pb体系的局部重置,形成的独居石具有变化较大的ThO 2(0.92%~4.61%)、PbO(0.01%~0.08%)和CaO(0.28%~1.58%)含量范围以及Th/U值(24.83~52.86)。在剪切变形之后,早期变质成因的独居石在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及富Ca、Fe、Si、Al流体参与的条件下,经不平衡反应形成了磷灰石-褐帘石-绿帘石球冠物,反应机制以独居石和球冠矿物间的元素扩散动力学为主。该反应暗示了REE、Y、Th等元素发生了迁移,并可能引起边部独居石的部分Pb丢失。结合华南的构造演化,年龄谱主峰值455Ma代表了与华南加里东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事件年龄,是加里东运动在海南岛的响应;次峰值年龄564Ma对应着冈瓦纳泛非事件,暗示了华南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与冈瓦纳大陆具有亲缘性,华南加里东运动引起陆内造山过程可能与冈瓦纳大陆的聚合碰撞事件有关。因此,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对海南岛构造演化历史具重要影响。此外,该构造运动使石碌群发生褶皱变形,伴随产生的变质流体使铁、钴铜成矿元素进一步活化和富集,对石碌铁、钴铜矿的富集有着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寻防治烧伤创面换药操作痛的有效疗法。方法:将9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取耳穴创面相应部位、交感、肺、内分泌,每穴注射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25mL;Ⅱ
在传媒发达的时代,社会舆论变得非常灵敏,外界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在公众之间引起较大的舆论波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使各地政府普遍处于"超载运行"
高维滨教授,学术上主张以中医基础理论和各家学说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针刺、中药治疗神经病的方法及原理,探索总结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规律、特色和优势,尤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安徽省农村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状况展开实证研究,旨在为解决农村老年体育公共服务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体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已进入了充分竞争的时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中,工程项目贷款是最主要的盈利资产。工程项目贷款由于其贷款额大、收入稳定、期限长,同时能带动银行
在我们周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健身的队伍当中。然而,随着私人定制的浪潮袭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健身方式.具有“私享”性质的私人教练顺势而生。
舒家店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床,位于铜陵断隆区与繁昌断凹区(盆地)的过渡部位,矿床成矿时代确定对该矿床成因研究及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沙溪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庐枞盆地北外缘、郯庐断裂内,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确定对该矿床成因研究及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详细野外
目的:考察辨证治疗仪治疗骨性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进行随机、阳性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入选病例72例,随机分为辨证治疗仪治疗组36例和通络祛痛膏组36例两组,分
模因论是用于解释文化进化和传播的理论,它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一种新思路。从模因论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国英语词汇的产生途径和强势模因,可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