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与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自我建构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每一次述说、表达,每一回真情涌动……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动容。因为,这是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呼唤和展现。本文主要从转变观念,营造氛围、贴近生活,真情体验、巧施策略,引导感悟几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阅读教学中凸现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关键词】个性;感悟;体验;思维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种心理特征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个性表现为具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文本创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冲突和重新建构。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这种建构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并通过合作探究,整合个体的阅读感悟,培养美好情感、积极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努力凸现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阅读教学中要凸现学生个性化感悟,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感悟的情境,尊重和信任学生,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经常会说:“我想、我能、我要、我认为、我还有……”这是学生进行个性化感悟的一个标志,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引导学生诵读了“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一句后,有位提出,“老师,读了这一句,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停顿下来,聆听了这个故事。此时,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也许学生的这个故事就逐渐淡忘,关于“攀登吧”的豪情也许会随着故事的淡忘而逐渐消失。
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怎么还会有充满灵性的生命的感悟。教师应该真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等适应时代发展和符合培养人的要求的观念。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好合作学习的“首席”。真正以学生为本,真诚地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究;真正做到俯下身子,贴近心灵,与学生零距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2、贴近生活,真情体验。
由于语文是母语的教学,学生又常常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非逻辑的直觉、顿悟、感悟等来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因此学生生活的经验是进行感悟的生动参照。阅读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感悟,真情体验。
童话是儿童的心灵生活。教学《秋天》一课,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小鸟、小牛和小鹿分别把秋天说成是蓝色、金色和红色,如果你是一只小白羊,当你从棉田里走出,你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你是一只从果园里飞来的啄木鸟,或者是从花坛里飞来的一只小蜜蜂,从松树林里跳出来的一只小松鼠,你又会发表自己的什么看法呢?让学生想一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在伙伴之间表演一下。学生兴趣盎然,充满童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呈现出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美好的童话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追忆生活,丰富学生的独特体验。《生命的林子》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唤起学生生活的积累,感悟可谓精彩纷呈:热衷运动的学生联想到体育比赛,喜欢读书的学生联想到朗读竞赛……他们都能从中明白“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深刻哲理。《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在点拨学生读书感悟“传送”的情趣时,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充满真情的“送”的点滴生活场景,使学生体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不光是“传”,而且“送”到枕边,何等的富有生活气息!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其感悟的也必然是“情由独钟”。
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的结果。”生活就是人类情感的源泉。贝多芬被穷兄妹之间的真情感染,演绎世界名曲《月光曲》;无锡阿炳在极端困苦中对光明执着追求,激情倾诉《二泉映月》……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真实,体验真情,在充满生命力的律动之中,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可能是如《月光曲》《二泉映月》般永恒的。
3、巧施策略,引导感悟。
阅读教学中凸现学生个性化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创新学生的思维,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实践层面来看,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体验法。模拟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学习活动。《地球清洁师》一课教学中,我模拟了一个招聘会现场,让学生或根据文章内容,或展开想象,扮演各种来应聘地球清洁师的小动物,模仿他们的样子,想象他们的语言。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对环保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自己生活的又多了一些理解感悟。
留白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和预计可能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中,雷奈克对自己发现的原始听诊器的改进文中没有具体写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想象改进的过程。这样,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以及雷奈克高贵品质的理解,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做人的教育。
辩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展示学生理解的对立面,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批判、修正自己的理解,最后得出正确、合理、富有个性色彩的认识或结论。《诚实和信任》的教学中,我以“行车环境很差”、“小红车违章停车”和“小红车主人不在”为由,认为文中的“我”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不必“犯傻”。学生通过读书讨论,认为“我”主动承担责任,留下字条,在电话中又反复要求赔偿,正是“我”的诚实才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小红车的主人也不要赔偿。这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道理,而且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了个体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的有机融合。
暗示法。过去的阅读教学,讲求“讲深讲透”,剥得“体无完肤”。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感悟的快乐和享受成功的惊喜。适当的暗示,精巧的点拨,可以使学生“悟深悟透”,“悟”出真情和生命的精彩。“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鼎湖山听泉》)我范读后,作了这样的点拨:“当我第一次读这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第三次再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说“好象自己也是泉水了”……显然,学生读懂了这句话,并有了自己的独到的体验。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合理地把握时机,巧妙地引导,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人们常常仰愧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我们又怎能漠视“最后一片藤叶”给予人的生命的活力。那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精神感召,一种个性化感悟的巨大力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与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自我建构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每一次述说、表达,每一回真情涌动……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动容。因为,这是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呼唤和展现。
收稿日期:2013-05-20
【关键词】个性;感悟;体验;思维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种心理特征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个性表现为具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文本创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冲突和重新建构。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这种建构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并通过合作探究,整合个体的阅读感悟,培养美好情感、积极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努力凸现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阅读教学中要凸现学生个性化感悟,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感悟的情境,尊重和信任学生,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经常会说:“我想、我能、我要、我认为、我还有……”这是学生进行个性化感悟的一个标志,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引导学生诵读了“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一句后,有位提出,“老师,读了这一句,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停顿下来,聆听了这个故事。此时,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也许学生的这个故事就逐渐淡忘,关于“攀登吧”的豪情也许会随着故事的淡忘而逐渐消失。
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怎么还会有充满灵性的生命的感悟。教师应该真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等适应时代发展和符合培养人的要求的观念。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好合作学习的“首席”。真正以学生为本,真诚地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究;真正做到俯下身子,贴近心灵,与学生零距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2、贴近生活,真情体验。
由于语文是母语的教学,学生又常常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非逻辑的直觉、顿悟、感悟等来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因此学生生活的经验是进行感悟的生动参照。阅读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感悟,真情体验。
童话是儿童的心灵生活。教学《秋天》一课,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小鸟、小牛和小鹿分别把秋天说成是蓝色、金色和红色,如果你是一只小白羊,当你从棉田里走出,你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你是一只从果园里飞来的啄木鸟,或者是从花坛里飞来的一只小蜜蜂,从松树林里跳出来的一只小松鼠,你又会发表自己的什么看法呢?让学生想一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在伙伴之间表演一下。学生兴趣盎然,充满童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呈现出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美好的童话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追忆生活,丰富学生的独特体验。《生命的林子》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唤起学生生活的积累,感悟可谓精彩纷呈:热衷运动的学生联想到体育比赛,喜欢读书的学生联想到朗读竞赛……他们都能从中明白“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深刻哲理。《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在点拨学生读书感悟“传送”的情趣时,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充满真情的“送”的点滴生活场景,使学生体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不光是“传”,而且“送”到枕边,何等的富有生活气息!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其感悟的也必然是“情由独钟”。
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的结果。”生活就是人类情感的源泉。贝多芬被穷兄妹之间的真情感染,演绎世界名曲《月光曲》;无锡阿炳在极端困苦中对光明执着追求,激情倾诉《二泉映月》……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真实,体验真情,在充满生命力的律动之中,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可能是如《月光曲》《二泉映月》般永恒的。
3、巧施策略,引导感悟。
阅读教学中凸现学生个性化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创新学生的思维,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实践层面来看,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体验法。模拟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学习活动。《地球清洁师》一课教学中,我模拟了一个招聘会现场,让学生或根据文章内容,或展开想象,扮演各种来应聘地球清洁师的小动物,模仿他们的样子,想象他们的语言。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对环保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自己生活的又多了一些理解感悟。
留白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和预计可能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中,雷奈克对自己发现的原始听诊器的改进文中没有具体写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想象改进的过程。这样,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以及雷奈克高贵品质的理解,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做人的教育。
辩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展示学生理解的对立面,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批判、修正自己的理解,最后得出正确、合理、富有个性色彩的认识或结论。《诚实和信任》的教学中,我以“行车环境很差”、“小红车违章停车”和“小红车主人不在”为由,认为文中的“我”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不必“犯傻”。学生通过读书讨论,认为“我”主动承担责任,留下字条,在电话中又反复要求赔偿,正是“我”的诚实才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小红车的主人也不要赔偿。这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道理,而且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了个体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的有机融合。
暗示法。过去的阅读教学,讲求“讲深讲透”,剥得“体无完肤”。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感悟的快乐和享受成功的惊喜。适当的暗示,精巧的点拨,可以使学生“悟深悟透”,“悟”出真情和生命的精彩。“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鼎湖山听泉》)我范读后,作了这样的点拨:“当我第一次读这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第三次再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说“好象自己也是泉水了”……显然,学生读懂了这句话,并有了自己的独到的体验。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合理地把握时机,巧妙地引导,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人们常常仰愧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我们又怎能漠视“最后一片藤叶”给予人的生命的活力。那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精神感召,一种个性化感悟的巨大力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与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自我建构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每一次述说、表达,每一回真情涌动……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动容。因为,这是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呼唤和展现。
收稿日期: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