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入后半程,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很难按照原有速度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工业化也很难延续简单的规模扩张路径,旧的发展共识终结成为横亘在中国面前的巨大挑战。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特色小镇的热潮实际上启示我们:一种新常态下的发展共识正在浮现——城镇化的结构与质量提升能够创造出与速度同样的增长预期,以科技和创意所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带来更大规模的经济回报。因此,特色小镇并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产业发展之举或城镇体系格局变化,而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如何延续的重要探索和创新。这也是各地政府和众多资本方对之热衷的根源。
新的城镇化模式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构想。虽然产生了一批基于“一镇一品”的工业强镇,但普遍而言小城镇缺少发展动力,30多年的城镇化历程已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主要载体的特征。与“小城镇、大战略”相比,特色小镇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并可以总结为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
新的城镇化模式强调城乡要素之间的双向流动。我们看到,特色小镇普遍将吸引城市中的优质生产要素、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如杭州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一大批特色小镇已经成为高端人才和新经济的发展高地。这与传统城镇化思路将小城镇视为人口流动的拦水坝、蓄水池,以吸引乡村人口从事简单劳动,将城镇发展的优势建立于低成本的基础之上形成截然反差。当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学习新的技能和在复杂社会中生存的技巧,城市人口进入乡村并用资金、信息、技术、组织、市场等要素重塑乡村的发展机遇,我们将迎来一个真正城乡一体化——城乡文明的一体化。
新的城镇化模式强调全球城镇网络结构的定位。今天,虚拟空间逐步消除地理差异,任何一个城镇都有可能通过特色优势将其影响力输出到全世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下,大多数城镇通常被作为所在辖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来建设,很少强调小城镇的大角色。与之相异,几乎每一个特色小镇都试图在专门领域获取绝对优势以占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的城镇化模式强调对机会的主动掌握能力。从现有的特色小镇发展策略可以发现两种路径设计:一种是自身已经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试图通过主动引入产业链的高端部分提升自我价值;另一种则是借助策划和招商网络目标明确地将某类产业资源强力植入当地,玉皇山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美妆小镇等都属此类。虽然两者的特色来源有差异,但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动性特征十分突出。
新的城镇化模式突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城镇空间特色。无论哪个特色小镇都不再以低成本为卖点,而是尽可能做好城市设计,将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融入城镇建设,创造令人愉悦的城镇空间,以之作为吸引高素质人口到小镇工作、生活和旅游的核心。
特色小镇的前景
精准化、精细化的规划和运营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也是新城镇化模式的重要特点。赋予小镇以特色定位意味着需要对符合这一定位的高端要素展开区域竞争,意味着选定一定空间距离作为市场范围,那么既有的区位关系、资源禀赋、运营能力是否与预期定位相匹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所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运营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以聚合和盘活各类要素和资源。城镇物质空间建设相对容易,而高价值产业的植入、城镇氛围的营造、城镇归属感的形成都需要巨大的能力和耐心。
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尽可能融入城市网络集群以增强竞争力。今天的城市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城市集群之间的竞争,城市区域中的每个特色小镇都可能承担着重要的全球性或区域性角色,成为某一类市场的控制中心,某一类服务的供给中心。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区域有了大量的特色小镇支持,将会产生更大的竞争力。
如果说特色小镇探索的第一阶段是强调单个城镇点上的创新,那么第二阶段将可能是群体创新,彼此邻近的小镇之间可以借助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关联网络塑造出特色小镇集群。例如在昆山,我们观察到沿淀山湖的水乡古镇正试图通过休闲网络和产业之间的协同构建这样的集群。
科技、创意和情怀将是特色小镇最终形成的最重要驱动力,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继续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的吸引依赖一系列复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支持,我们既需要改革的魄力、服务的手段,又需要专业的团队运营。
特色小镇必须形成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与高效率的创新环境的发展正循环。每一个特色小镇应当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城市的探索,每一个特色小镇都应当是智慧小镇、绿色小镇。
最后,特色小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但不是唯一的模式。對于不具备相关能力的诸多小城镇来说,要坚决避免盲目模仿抄袭,用好现代技术要素对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稳步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立足自身范围做好应用的公共服务,实现与中心城区的有机协调将是更加务实的选择。(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朝晖)
新的城镇化模式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构想。虽然产生了一批基于“一镇一品”的工业强镇,但普遍而言小城镇缺少发展动力,30多年的城镇化历程已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主要载体的特征。与“小城镇、大战略”相比,特色小镇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并可以总结为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
新的城镇化模式强调城乡要素之间的双向流动。我们看到,特色小镇普遍将吸引城市中的优质生产要素、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如杭州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一大批特色小镇已经成为高端人才和新经济的发展高地。这与传统城镇化思路将小城镇视为人口流动的拦水坝、蓄水池,以吸引乡村人口从事简单劳动,将城镇发展的优势建立于低成本的基础之上形成截然反差。当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学习新的技能和在复杂社会中生存的技巧,城市人口进入乡村并用资金、信息、技术、组织、市场等要素重塑乡村的发展机遇,我们将迎来一个真正城乡一体化——城乡文明的一体化。
新的城镇化模式强调全球城镇网络结构的定位。今天,虚拟空间逐步消除地理差异,任何一个城镇都有可能通过特色优势将其影响力输出到全世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下,大多数城镇通常被作为所在辖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来建设,很少强调小城镇的大角色。与之相异,几乎每一个特色小镇都试图在专门领域获取绝对优势以占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的城镇化模式强调对机会的主动掌握能力。从现有的特色小镇发展策略可以发现两种路径设计:一种是自身已经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试图通过主动引入产业链的高端部分提升自我价值;另一种则是借助策划和招商网络目标明确地将某类产业资源强力植入当地,玉皇山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美妆小镇等都属此类。虽然两者的特色来源有差异,但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动性特征十分突出。
新的城镇化模式突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城镇空间特色。无论哪个特色小镇都不再以低成本为卖点,而是尽可能做好城市设计,将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融入城镇建设,创造令人愉悦的城镇空间,以之作为吸引高素质人口到小镇工作、生活和旅游的核心。
特色小镇的前景
精准化、精细化的规划和运营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也是新城镇化模式的重要特点。赋予小镇以特色定位意味着需要对符合这一定位的高端要素展开区域竞争,意味着选定一定空间距离作为市场范围,那么既有的区位关系、资源禀赋、运营能力是否与预期定位相匹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所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运营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以聚合和盘活各类要素和资源。城镇物质空间建设相对容易,而高价值产业的植入、城镇氛围的营造、城镇归属感的形成都需要巨大的能力和耐心。
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尽可能融入城市网络集群以增强竞争力。今天的城市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城市集群之间的竞争,城市区域中的每个特色小镇都可能承担着重要的全球性或区域性角色,成为某一类市场的控制中心,某一类服务的供给中心。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区域有了大量的特色小镇支持,将会产生更大的竞争力。
如果说特色小镇探索的第一阶段是强调单个城镇点上的创新,那么第二阶段将可能是群体创新,彼此邻近的小镇之间可以借助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关联网络塑造出特色小镇集群。例如在昆山,我们观察到沿淀山湖的水乡古镇正试图通过休闲网络和产业之间的协同构建这样的集群。
科技、创意和情怀将是特色小镇最终形成的最重要驱动力,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继续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的吸引依赖一系列复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支持,我们既需要改革的魄力、服务的手段,又需要专业的团队运营。
特色小镇必须形成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与高效率的创新环境的发展正循环。每一个特色小镇应当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城市的探索,每一个特色小镇都应当是智慧小镇、绿色小镇。
最后,特色小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但不是唯一的模式。對于不具备相关能力的诸多小城镇来说,要坚决避免盲目模仿抄袭,用好现代技术要素对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稳步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立足自身范围做好应用的公共服务,实现与中心城区的有机协调将是更加务实的选择。(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