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金融中心指的是為特定区域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和运行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支持功能的金融集聚区。作为金融中心的一种,功能性金融中心概念中的“功能”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建立起了与本地经济等特点相匹配的特色功能性金融体系。因此,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建设路径既有一般金融中心建设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政府全面推动,主导金融中心建设
无论国际经验还是国内实践,政府推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方式。一是明确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整体建设格局。以政策为引导,统一部署,最终形成中央支持、政府推动、市场自发的三方合力。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将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获得国家各部委政策支持;围绕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设计、制定金融业总体规划和支持、配套方案。三是统筹出台配套政策。围绕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形成统筹一体的政策体系,减少政策间的相互掣肘,引导把握政策方向。
改革开放创新,强化金融资源配置
功能性金融中心重点在金融改革、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上,传统区域性金融中心重在强调广泛的、不特定的业务和产品创新;而功能性金融中心则强调创新应符合功能性金融中心特定的资源配置。一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金融开放创新新格局。加强与纽约、伦敦、港澳台等境内外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内引外联作用,统筹推进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二是推动金融开放,积极推动跨境结算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跨境投融资产品创新,推进外债规模切块管理改革试点、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等重点改革工作,持续拓宽企业跨境融通渠道,推动地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三是支持金融创新,发展跨境电商、保税贸易等新型服务贸易,加大对“走出去”企业信贷、保险、融资担保等方面的跨境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鼓励引导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
围绕核心功能,集聚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是金融功能实现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更要求围绕着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打造金融机构集群,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一是发展金融机构总部集群。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机构设立法人总部或区域总部。引进央企、大型民企、境外金融资本入股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法人机构拓展布局。二是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三是创新金融机构门类。积极打造全牌照金融机构体系,发展银行卡清算机构、养老金管理、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民营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专业性金融机构,鼓励发展资金托管中心、资产管理中心、信用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四是构建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支持小贷、担保、私募基金、保理、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创新型金融减量增质、做大做强,开展兼并重组,与传统金融业态错位发展。五是发展金控集团。集中金融机构股权,开展股权运作和收购重组,组建以金融资产为主的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加大业务整合力度,实现控股金融机构混业经营。
发展要素市场,建立金融市场体系
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完备的市场体系是功能性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功能载体,围绕功能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必须健全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一是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完善要素市场机构体系。积极稳妥发展要素市场,不断丰富资产类、权益类、商品合约类三大交易市场板块,完善交易功能载体。对接国内外高标准金融经贸规则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引导和鼓励国家金融要素市场开展多层次合作。通过建立透明、规范、信息充分的交易制度支持要素市场发展。二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要素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积极创新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和功能,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推动建立业务创新合作平台和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在要素市场寻找合作机会,扩展业务范围,完善要素流转和融资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国有交易市场(控股)集团,引导同类要素市场间兼并、重组或战略结盟。支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打造形成一批区域性、全国性定价和交易结算平台,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注重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依托“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新模式新技术开展业务创新,注重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同时加强无形市场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对创新进行有效指导及监管。四是推进要素市场创新转型。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要素市场围绕本业深化发展。推动要素市场开展业务、制度、模式、产品、服务创新,不断优化运营机制,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提高机构盈利能力。
推进监管转型,构建金融功能监管
配合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围绕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金融宏微观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制度建设,探索和建立针对各类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模式。一是完善金融功能监管制度。探索完善金融功能监管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功能监管体系。加快制定促进和规范要素市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互联网金融等市场主体的专项监管制度,致力实现负面清单、权利清单、责任清单管理,规范行业运营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健全金融功能监管机制。建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与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加快形成良性互动、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综合监管体系,重点做好交叉性、高杠杆金融产品的风险管控。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建设,构建多级联动金融监管体制,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效率。建立金融风险监督预警体系,健全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形成及时、高效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防范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和骗保骗赔等非法金融活动和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化解处置机构风险。三是强化行业自律维权监督。充分发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协会、上市公司等行业协会组织的自律、维权、协调、服务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相互监督,积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依法维权,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健全政策法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功能性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的一种,与传统区域性金融中心相比,对金融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自由开放、稳定有序的金融环境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前提。一是全面优化政策法规环境。进一步健全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金融业发展和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政策法规环境。着力推进政策、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金融“政策洼地”。加强金融财税政策联动,完善落实费用补贴、风险补偿等金融优惠政策,形成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制度,依法促进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和使用。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信用披露和信用分类评价等工作,建立健全失信主体惩戒机制,探索建立多层级的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平台。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及信用评价方法。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加强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健全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和推广制度。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企业提升诚信意识。三是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提高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中介服务水平,建设机构集聚、配套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业监管体制和模式,支持与金融相关的投资咨询、资信服务、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资金和保险经纪等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鼓励发展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客户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
加强人才引领,聚集金融高端人才
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关键在人才,必须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完善符合金融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金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高端金融人才国际国内交流机制。建立国际人才项目合作框架、完善国际国内金融中心金融高端人才交流机制,拓展高端人才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实现高端人才“引进来”,“走出去”。二是完善高端金融人才引进配套制度。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制度体系,出台最好的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高端金融人才基金,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打造金融高端人才政策洼地,补足金融人才发展短板。三是营造金融高端人才软环境。建设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完善金融人才服务政策,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良好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解决高端金融人才的子女和家人的教育、医疗、就业、户籍等问题,通过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人文关怀留住人才。
(作者单位: 重庆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政府全面推动,主导金融中心建设
无论国际经验还是国内实践,政府推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方式。一是明确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整体建设格局。以政策为引导,统一部署,最终形成中央支持、政府推动、市场自发的三方合力。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将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获得国家各部委政策支持;围绕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设计、制定金融业总体规划和支持、配套方案。三是统筹出台配套政策。围绕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形成统筹一体的政策体系,减少政策间的相互掣肘,引导把握政策方向。
改革开放创新,强化金融资源配置
功能性金融中心重点在金融改革、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上,传统区域性金融中心重在强调广泛的、不特定的业务和产品创新;而功能性金融中心则强调创新应符合功能性金融中心特定的资源配置。一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金融开放创新新格局。加强与纽约、伦敦、港澳台等境内外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内引外联作用,统筹推进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二是推动金融开放,积极推动跨境结算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跨境投融资产品创新,推进外债规模切块管理改革试点、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等重点改革工作,持续拓宽企业跨境融通渠道,推动地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三是支持金融创新,发展跨境电商、保税贸易等新型服务贸易,加大对“走出去”企业信贷、保险、融资担保等方面的跨境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鼓励引导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
围绕核心功能,集聚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是金融功能实现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更要求围绕着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打造金融机构集群,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一是发展金融机构总部集群。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机构设立法人总部或区域总部。引进央企、大型民企、境外金融资本入股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法人机构拓展布局。二是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三是创新金融机构门类。积极打造全牌照金融机构体系,发展银行卡清算机构、养老金管理、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民营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专业性金融机构,鼓励发展资金托管中心、资产管理中心、信用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四是构建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支持小贷、担保、私募基金、保理、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创新型金融减量增质、做大做强,开展兼并重组,与传统金融业态错位发展。五是发展金控集团。集中金融机构股权,开展股权运作和收购重组,组建以金融资产为主的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加大业务整合力度,实现控股金融机构混业经营。
发展要素市场,建立金融市场体系
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完备的市场体系是功能性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功能载体,围绕功能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必须健全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一是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完善要素市场机构体系。积极稳妥发展要素市场,不断丰富资产类、权益类、商品合约类三大交易市场板块,完善交易功能载体。对接国内外高标准金融经贸规则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引导和鼓励国家金融要素市场开展多层次合作。通过建立透明、规范、信息充分的交易制度支持要素市场发展。二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要素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积极创新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和功能,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推动建立业务创新合作平台和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在要素市场寻找合作机会,扩展业务范围,完善要素流转和融资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国有交易市场(控股)集团,引导同类要素市场间兼并、重组或战略结盟。支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打造形成一批区域性、全国性定价和交易结算平台,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注重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依托“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新模式新技术开展业务创新,注重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同时加强无形市场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对创新进行有效指导及监管。四是推进要素市场创新转型。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要素市场围绕本业深化发展。推动要素市场开展业务、制度、模式、产品、服务创新,不断优化运营机制,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提高机构盈利能力。
推进监管转型,构建金融功能监管
配合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围绕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金融宏微观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制度建设,探索和建立针对各类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模式。一是完善金融功能监管制度。探索完善金融功能监管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功能监管体系。加快制定促进和规范要素市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互联网金融等市场主体的专项监管制度,致力实现负面清单、权利清单、责任清单管理,规范行业运营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健全金融功能监管机制。建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与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加快形成良性互动、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综合监管体系,重点做好交叉性、高杠杆金融产品的风险管控。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建设,构建多级联动金融监管体制,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效率。建立金融风险监督预警体系,健全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形成及时、高效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防范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和骗保骗赔等非法金融活动和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化解处置机构风险。三是强化行业自律维权监督。充分发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协会、上市公司等行业协会组织的自律、维权、协调、服务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相互监督,积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依法维权,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健全政策法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功能性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的一种,与传统区域性金融中心相比,对金融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自由开放、稳定有序的金融环境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前提。一是全面优化政策法规环境。进一步健全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金融业发展和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政策法规环境。着力推进政策、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金融“政策洼地”。加强金融财税政策联动,完善落实费用补贴、风险补偿等金融优惠政策,形成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制度,依法促进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和使用。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信用披露和信用分类评价等工作,建立健全失信主体惩戒机制,探索建立多层级的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平台。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及信用评价方法。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加强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健全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和推广制度。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企业提升诚信意识。三是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提高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中介服务水平,建设机构集聚、配套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业监管体制和模式,支持与金融相关的投资咨询、资信服务、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资金和保险经纪等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鼓励发展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客户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
加强人才引领,聚集金融高端人才
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关键在人才,必须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完善符合金融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金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高端金融人才国际国内交流机制。建立国际人才项目合作框架、完善国际国内金融中心金融高端人才交流机制,拓展高端人才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实现高端人才“引进来”,“走出去”。二是完善高端金融人才引进配套制度。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制度体系,出台最好的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高端金融人才基金,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打造金融高端人才政策洼地,补足金融人才发展短板。三是营造金融高端人才软环境。建设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完善金融人才服务政策,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良好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解决高端金融人才的子女和家人的教育、医疗、就业、户籍等问题,通过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人文关怀留住人才。
(作者单位: 重庆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