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剪辑与读书的关系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来信说,希望我帮她看一下新剪的纪录片,我拒绝了。因为看了一些纪录片的剪辑,就发现很难提意见,特别是有的剪辑画质很好,单独看的时候每一画面都成立,似乎做得也很讲究,但是看到结束,你并不知道导演要告诉你什么,于是你问他,你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你最初拍这个纪录片的冲动是什么?现在感觉,整个片子没有结构起来。
   于是他回答说,我把重要的素材展现了,希望观众自己从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我说明白了。还有的,我提了意见就再也不答复我了。
  
   纪录片剪辑的困难度远远超过故事片,它可能有几百小时的素材都不止。特别是在拍摄的时候,你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状态,有时候会出现突然很有意思的东西,你是改变拍摄方向,还是先拍了再上台剪辑?最典型的就是小川在拍摄《牧野村 千年物语》时,发现当地人营销柿子的故事,人物、制作都非常有意思,他把他们全部拍下来了。但是到剪接的时候,就是跟小川要表达的《千年物语》有干扰,他来来回回剪了几乎一年多还是不行,最后,小川把那素材全部拿下,特别心疼,但他只是说,希望有一天可以单独剪成一个片子。没有想到,五年后他去世了。在去世九年后,他的夫人白石洋子找到我,希望我补拍、剪辑完成《满山红柿》,我做到了,影片在国际上得到非常好的反响。
   从反反复复剪辑、重看小川的纪录片,在他这里,我学到的是,你完成一个纪录片,你最终的指向还是要明确的,你的意图必须清楚地展现和传达给观众,你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但是观众是不是接受这种说法就不知道了。
  
   大量的纪录片素材,很容易让人迷失在其中,所以剪辑的过程就是一个形而上抽象提取的过程,主题还是立意,导演内心必须非常清楚,不能跟着素材走。建立这样形而上的能力就是平时要学会对文字的大量阅读。因为,素材是视觉的,它把抽象的东西平面化、具象化;而文字正好相反,它是把视觉的东西抽象成文字,让读者在不具象的文字里想象,建立一个具象的东西。当你抽象的文字看到一定程度,好的文字会开始细节化,这时候就会产生视觉的感觉;而在剪辑纪录片的时候,你就要有这样把非常具象的东西一点一点剥离出来,建立起你最终要表达的那个抽象的意念。所以,读书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训练。
   人性是不能改变的,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无知的,你必须重头学起。读书,是改变人的认知,不是改变人性。當一个人无知的时候,可能会做出没有人性的事情,这才是最可怕的。读书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它是为建立一个健全的个体而打下的最基本的东西。
其他文献
回访石柳莎的那晚,走过苗侗风情园时,同事指着一家关着的门店说,这也是东华非遗学员家的店。虽然是夜晚,但风情园灯火璀璨,“阿蛮红刺绣坊”店招被照得清清楚楚。店主正是东华大学第一期非遗培训班学员吴兰,虽已有同事回访过,我还是情不自禁随手拍下了这家店。   次日中午就遇到了店主吴兰,黔东南州来东华的非遗学员较多,一听说东华的老师来回访了,立刻聚起了好几位。吴兰与嫘祖的石柳莎是邻居,她们一起来了,石柳莎
期刊
如果考察最受欢迎的大众文艺题材,家庭伦理类毫无疑问名列其中。前不久引发观众热议的电视剧《都挺好》就是典型的家庭伦理剧,三个彼此有嫌隙的兄妹与一个不省心的老父亲之间生出一幕幕故事,让人窥见万家灯火背后的“几家欢乐几家愁”,也凭借故事蕴涵的原生家庭、孝道、男女平等等社会热点话题引发观众思考。   回顾中国现当代文艺史,家庭作为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核心议题,一直都是文艺重要表现对象。改革
期刊
我和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于振寰挺熟,他可是1949年以后上海的第一位相声演员。我们曾经一起去跑码头,当然,我的角色不是他的捧哏,而是为整台文艺演出写串联词,并且兼拉大幕。于振寰的捧哏是叶惠贤,后来据说两人都有些“不舒服”,于是双双单飞。单飞后两人都没找到称心搭档,叶惠贤干脆到电视台做主持人去了,于振寰则找了方言话剧团著名演员颜桦来捧哏,也不尽如人意……   哦,风风光光的一页就这样
期刊
清末著名僧人竹禅(1825—1901年),梁山人氏(现重庆市梁平区),出家于本乡城北报国寺。云游四方后,安居于沪上,晚年返渝梁山双桂堂主持寺庙,数月后圆寂。故画界也常有“上海竹禅”之说。竹禅通诗文、善书画、工篆刻,尤以画竹为世人称颂,其笔下之竹,空寂神悠,淡定苍劲,颇得佛家三昧。  同时,竹禅也为琴界中人,且有一段琴缘佳话,对于这,则少为传扬了。由于其书画成就影响较大,其琴艺修为反被世人忽略,使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