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共同印发《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方案》,并成立由相关部门有关司局和三地发改委为成员单位的司局级综合协调工作机制来推进实施。三年来各成员单位围绕疏解、协同、创新的总体要求,紧密配合、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促使三地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创新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一、农产品流通非首都核心功能得到部分疏解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相应地疏解农产品流通非首都核心功能也是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的首要任务。三地以疏解和承接为切入点,着力做好京津冀农产品流通顶层设计,共同印发《环首都一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规划》,构建“一核双层、五通道、多中心”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为有序疏解农产品流通非首都功能提供规划引领。在疏解方面,自京津冀农产品创新行动开展以来,北京市加快疏解农产品过境物流等非首都核心功能,已相继拆除或清退农副产品市场109个,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疏解后已实现市场占地减量、商户减量、垃圾减量、交通减量的“四减”,其中商户由8000多户减至4000多户,进场车辆由2万辆减少至1万辆。在承接方面,河北等周边地区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首都产业的承接,河北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典型项目,承接北京商户5800多家,间接疏解外来在京人口2万多人,带动相关产业在周边快速集聚。三地以疏解农产品流通非首都核心功能为牵引,推动传统批发市场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农产品产区提升规模化生产加工能力、城市销区提升多元化消费保障能力,实现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的提质增效。
二、农产品流通协同发展稳步推进
按照农产品流通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三地以有效衔接为目标,着力补齐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硬件和软件短板。在设施建设方面,三地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以共建共享等方式在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建设和改造一批主要服务北京市场的农产品流通项目。北京多家企业积极建设首都农产品外埠基地,已在环首都地区建立49个蔬菜基地和多个畜禽养殖基地。聚焦“最先一公里”设施短板,三地积极发挥中央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安排地方专项资金,利用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129.8亿元,支持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分等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在统一标准方面,三地联合制定《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标准》,推动冷链物流设施标准化建设。其中天津市标准化冷链物流迅速推进,全市冷库总库容已超100万吨。农业农村部牵头推动批发市场标准化规范运营,2018年重新认定了745家定点市场。在协同监管方面,三地以开展冬奥会农产品保障工作为契机,加强食品安全协作,构建跨区域、全流程、一体化的监管模式,促进形成农产品生产与供应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的格局。通过设施上衔接、标准上统一、监管上协同,三地农产品流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农产品流通业态和模式不断创新
适应互联网形式发展潮流,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三地着力以产销对接创新为重点,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培育新業态方面,北京市重点打造“一区一品”农村电商项目,已在2030个行政村建成3330个电商服务点,2018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8亿元;河北省打造“宝鲜网”等生鲜电商本土品牌,促进线上线下交易融合。三地企业积极探索“餐饮+超市+菜市场”的生鲜超市业态和“App+社区前置仓”的生鲜电商业态,通过多种业态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在培育新模式方面,三地企业积极探索发展“产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产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引导农产品流通由供应原料为主向供应成品、半成品为主转变,以流通模式创新促使农产品品质提升,带动农产品消费升级。流通业态与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农产品流通降本增效,让群众感受到了便利和实惠。
通过三年的共同努力,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在保障农产品供应与食品安全、防范市场价格波动、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新形势下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协同发展尚有不少差距。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继续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做好“疏解、协同、创新、壮大”四篇文章,加快优化三地统筹的流通发展定位和网络布局,加快完善三地一体的流通基础设施、运输管理体系、流通标准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培育三地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三地大型流通市场主体和企业,推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高质量发展。
一、农产品流通非首都核心功能得到部分疏解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相应地疏解农产品流通非首都核心功能也是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的首要任务。三地以疏解和承接为切入点,着力做好京津冀农产品流通顶层设计,共同印发《环首都一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规划》,构建“一核双层、五通道、多中心”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为有序疏解农产品流通非首都功能提供规划引领。在疏解方面,自京津冀农产品创新行动开展以来,北京市加快疏解农产品过境物流等非首都核心功能,已相继拆除或清退农副产品市场109个,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疏解后已实现市场占地减量、商户减量、垃圾减量、交通减量的“四减”,其中商户由8000多户减至4000多户,进场车辆由2万辆减少至1万辆。在承接方面,河北等周边地区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首都产业的承接,河北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典型项目,承接北京商户5800多家,间接疏解外来在京人口2万多人,带动相关产业在周边快速集聚。三地以疏解农产品流通非首都核心功能为牵引,推动传统批发市场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农产品产区提升规模化生产加工能力、城市销区提升多元化消费保障能力,实现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的提质增效。
二、农产品流通协同发展稳步推进
按照农产品流通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三地以有效衔接为目标,着力补齐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硬件和软件短板。在设施建设方面,三地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以共建共享等方式在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建设和改造一批主要服务北京市场的农产品流通项目。北京多家企业积极建设首都农产品外埠基地,已在环首都地区建立49个蔬菜基地和多个畜禽养殖基地。聚焦“最先一公里”设施短板,三地积极发挥中央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安排地方专项资金,利用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129.8亿元,支持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分等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在统一标准方面,三地联合制定《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标准》,推动冷链物流设施标准化建设。其中天津市标准化冷链物流迅速推进,全市冷库总库容已超100万吨。农业农村部牵头推动批发市场标准化规范运营,2018年重新认定了745家定点市场。在协同监管方面,三地以开展冬奥会农产品保障工作为契机,加强食品安全协作,构建跨区域、全流程、一体化的监管模式,促进形成农产品生产与供应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的格局。通过设施上衔接、标准上统一、监管上协同,三地农产品流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农产品流通业态和模式不断创新
适应互联网形式发展潮流,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三地着力以产销对接创新为重点,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培育新業态方面,北京市重点打造“一区一品”农村电商项目,已在2030个行政村建成3330个电商服务点,2018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8亿元;河北省打造“宝鲜网”等生鲜电商本土品牌,促进线上线下交易融合。三地企业积极探索“餐饮+超市+菜市场”的生鲜超市业态和“App+社区前置仓”的生鲜电商业态,通过多种业态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在培育新模式方面,三地企业积极探索发展“产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产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引导农产品流通由供应原料为主向供应成品、半成品为主转变,以流通模式创新促使农产品品质提升,带动农产品消费升级。流通业态与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农产品流通降本增效,让群众感受到了便利和实惠。
通过三年的共同努力,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在保障农产品供应与食品安全、防范市场价格波动、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新形势下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协同发展尚有不少差距。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继续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做好“疏解、协同、创新、壮大”四篇文章,加快优化三地统筹的流通发展定位和网络布局,加快完善三地一体的流通基础设施、运输管理体系、流通标准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培育三地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三地大型流通市场主体和企业,推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