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

来源 :黑龙江环境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乡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分析了城乡资源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理论,城乡环境联系理论。指出了城乡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政绩考量标准单一,管理薄弱,产业发展缓慢,缺乏产业项目与技术支撑。提出了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战略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范政府职能,发挥多方力量;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来加强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乡村发展。
其他文献
为从源头解决污染,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对天门河流域(京山段)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合整个流域内工业、农业、畜禽养殖业、集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污染调查结果,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及解决方法,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可参考的决策依据。
为提高小流域水污染精细化监测管理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微型水站监测数据实时预警及溯源解决思路,将标准水站自动监测方法与微型水站传感器监测方法相结合,对地表水污染指标进行采集监测。为保障数据可信度,系统通过标准水质监测站对微型水站数据进行云校准,根据一定规则自动选择合适的校准模式,实时修正微型水站数据。通过日常无间断监测监控,能够及时获取水质污染参数,采用Z-分数算法实时监控数据异常值变化并生成异常记录,根据沿程微站采集数据定位污染排放区间及排放特征,结合人工排查机制,达到小流域污染溯源目的,有效防范污染物扩散
对兴化市卤汀河冷冻厂南、兴盐界河民主村、猪腊沟吉耿3个断面水质进行溯源监测发现,导致3个断面汛期水质恶化的污染源各不相同,冷冻厂南断面周边水体主要受生活源污染,存在工业污染特征;民主村断面周边水体主要受养殖业、农业面源污染;吉耿断面周边大量的养殖塘在汛期发生漫溢会威胁该断面水质。提出了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为控制断面达到水质目标找寻最佳解决方案。
对珠海市入河、海排污口进行排查,利用新型智能无人船获得GPS、视频、声呐及部分指标监测数据,结合数据无线传输,通过软件对获取的数据与地图信息进行拟合,直观地将无人船走航普查检测的监测结果通过一张图进行展示,通过地图可以发现问题河涌的水质类别、重要污染因子,结合普查发现明管、暗管、闸口及企业分布等信息,找到河涌潜在影响因素。该系统的建立对问题河道水环境质量科学管控提供了有效抓手,为以后河道应急处置及
为保持湖库生态环境的稳定,分析了湖库污染现状及特点,指出了湖库内源污染成因,提出了几种常用的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底泥清淤,引流冲污,水下森林,投加菌种,曝气增氧,化学絮凝处理,生物治理,催化增效。展望了内源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技术路线和处理措施,构建健康的水生态体系。
对2016—2020年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区域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环境噪声现状。结果表明,玉泉区整体声环境质量状况良好,近5年来区域环境和道路交通噪声水平均为二级,等级评价为较好。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声环境质量的对策,积极推进噪声治理工作,优化城市声环境质量。
将涡凹气浮设备应用于某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浓缩处理项目中,通过优化改进,将进泥含水率98.7%~99.3%浓缩至含水率95%~96%,有利于开拓涡凹气浮设备用于污泥浓缩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工程建设与运营,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技术保障。
为充分发挥垃圾焚烧发电在城市乡村环境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垃圾处理现状。垃圾焚烧发电对促进城市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利于实现废物资源再利用,有利于改善城市乡村环境卫生面貌,有利于解决垃圾污染问题。对规范化、环保化焚烧垃圾发电提出了建议:运行管理专业化,投资形式多样化,从生活垃圾回收源头入手,通过运输、处理、综合利用等多个环节,使垃圾焚烧发电成为经济实惠、性价比高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解决检测标准不统一、检测人员综合素质不全面的问题,促进环境检测工作发展,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工作效率,分析了挥发性有机物来源,指出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收集方法和检测方法,指出检测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减少检测误差,增强检测质量控制,实现专业化管理,积极推进各项资源配置工作,推动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向着完善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为了深入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高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环境事件,使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得到控制,分析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改革环境应急组织机构,完善环境事件预防机制,加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健全环境应急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