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有具体要求:学校需要开发、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可通过实际操作,增加创新和探究的意识,学会最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开拓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与社会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对社会产生责任感。以自身特点为基础,紧紧相联现实生活。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所以综合活动要真正走进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促进学生寻找答案,主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综合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轻负高效。
【关键词】生活化;体验;能力;创造
一、实践文本相结合,因地而制宜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在于“实践”方面,即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学习,文本学习自然也包括其中。如果把学习与经验联系,文本学习是间接经验的一种,而实践则是直接经验。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要考虑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要考虑它是否可行,是否能就近找到教学资源,还要考虑它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因地制宜,要做到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知识。这是因为只有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在创建情景时是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搜集一则诗人的奇文轶事”“收集一首好诗词”“画一幅有关诗歌的手抄报”,“写一首小诗”等。这一类的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无法学习的内容,提升语言运用以及阅读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优化,增加与时代和现实生活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学习文本的内容,这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将实践学习当成文本的灌输手段,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本次活动之所以能让学生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其原因在于文本学习的联系,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又可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能力培养
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孩子的天性与头脑,让他们学会“想”;教育在于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学会“看”;教育在于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会“做”;教育在于解放孩子时间,让他们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这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动手做才能感悟得更深刻。
因此,在小学实践活动中,也要以此为基础,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其在活动中开展学习。故教师需将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放在活动中。以我校开展的《水之寻访》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展设计时,我将多种活动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如参观科学馆,探究雨的秘密、江河湖海的形成;访问自来水厂,组织学生一起来到河边,针对河边出现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拍照,同时结合法律知识与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收集不同地点同一条河流的河水样本等。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生态环保”为主题开展讨论大会,针对河流污染情况做报告,并提出环保的意见。
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且学习很多其他书本外的知识,如生物学、法律学等。
同时,为更好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发现并利用地方各种资源开展以语文为基础的各式实践活动,以此拓展学习的维度,帮助学生成长,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例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人文活动,如“舌尖上的家乡”“工匠技艺”“大调查之垃圾分类现状”等等,让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学会如何调查,在调查时先拟定计划,与同学讨论后优化计划并实施开展,一步一步成长,在调查中把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学会有付出就会有很大的收获。他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努力。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成长就是这样在挫折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三、以活动为基础,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创造性
传统教育中,其中心往往是课堂、学科,甚至是教学,这其实是不对的。教育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实践性为基础。由学生的生活出发,选择能让学生喜爱的主题内容,主题思路与生活越近则效果越好。当然范围也是越小越有效,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热情,才会感受到课堂之外的精彩。
人的创造力需要通过活动来表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眼睛、双手、大脑的相互联动来提供创新训练,激发潜在能力,创新思维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系列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性的思维。我在以往《找秋天》活动的基础上修改了方案,将活动变成了《寻找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活动,每到一个节气就开展一次,如《寻找芒种》,组织学生在芒种这天收集有关此节气的故事,画一幅代表这个节气的图画,并在班里展示。这一系列的活动魅力在于,一年的时间都可以学习,甚至是在假期里,也布置学生完成与节气有关的作业,如暑假里要经历小暑、大暑等节气,在这天也需要收集有关的内容,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四、结合学生乐学,重视生活空间布置
小学综合实践课最终是需要回到社會与生活中的,不可只将学生“圈养”在学校里,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课,带领学生走到外面的世界中,密切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帮助他们学会体验生活。引领学生能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社区或家里开展多彩的活动,学会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生活发生的每一件事。所以在活动组织中,需要根据时空特点,以班或队的方式开展。通过生活体验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得到更好发展。
我们生活的地方,茶是一项传统的经济项目,家乡人种茶、采茶、品茶,将茶道充分发挥。而家乡对于茶的喜欢常常吸引着学生,学生也希望能对茶有更多的了解,去亲近茶、品位茶。经济发展及文化的资源,为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我们学校五年级组紧扣生活,组织学生到茶园去观看茶叶的种植,到茶厂观看茶叶的生产,用最亲近生活的地方资源发展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让他们在传统的文化氛围里感受传统的中国文化。走出了校门,走进了社会,融入了生活,在生活以及社会中,学会了人与人间的交流,更学会了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学会了茶道中的“静、净、敬”。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这样贴近生活,印象深刻,学习效果才更加明显。
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之用,帮助学生更快乐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教师所带领、引导的,学生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活动以学生经验为基础,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实际运用。
而对于活动而言,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检验手段。为了可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发挥评价的激励以及导向作用,需要构建开放性强、多元化及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致力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坚持全体化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评价要以过程为主要内容,融入学习活动的全方位。激励学生去积极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进步。当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之后,他们才更有信心投入到之后的每一个活动中。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更勇敢去创新实践。学生之所以感到快乐是因为知道有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成长、进步。
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强调的是学生一定要学会去探究,敢于去实践动手,重视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的体验、感受。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超出单纯的学习,重视的是生活所带来的点滴体验,享受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新课程标准
[2]夏俊彦.有效指导实践探究——例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7)
[3]林玉清.小学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生活化;体验;能力;创造
一、实践文本相结合,因地而制宜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在于“实践”方面,即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学习,文本学习自然也包括其中。如果把学习与经验联系,文本学习是间接经验的一种,而实践则是直接经验。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要考虑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要考虑它是否可行,是否能就近找到教学资源,还要考虑它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因地制宜,要做到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知识。这是因为只有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在创建情景时是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搜集一则诗人的奇文轶事”“收集一首好诗词”“画一幅有关诗歌的手抄报”,“写一首小诗”等。这一类的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无法学习的内容,提升语言运用以及阅读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优化,增加与时代和现实生活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学习文本的内容,这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将实践学习当成文本的灌输手段,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本次活动之所以能让学生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其原因在于文本学习的联系,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又可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能力培养
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孩子的天性与头脑,让他们学会“想”;教育在于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学会“看”;教育在于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会“做”;教育在于解放孩子时间,让他们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这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动手做才能感悟得更深刻。
因此,在小学实践活动中,也要以此为基础,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其在活动中开展学习。故教师需将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放在活动中。以我校开展的《水之寻访》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展设计时,我将多种活动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如参观科学馆,探究雨的秘密、江河湖海的形成;访问自来水厂,组织学生一起来到河边,针对河边出现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拍照,同时结合法律知识与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收集不同地点同一条河流的河水样本等。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生态环保”为主题开展讨论大会,针对河流污染情况做报告,并提出环保的意见。
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且学习很多其他书本外的知识,如生物学、法律学等。
同时,为更好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发现并利用地方各种资源开展以语文为基础的各式实践活动,以此拓展学习的维度,帮助学生成长,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例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人文活动,如“舌尖上的家乡”“工匠技艺”“大调查之垃圾分类现状”等等,让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学会如何调查,在调查时先拟定计划,与同学讨论后优化计划并实施开展,一步一步成长,在调查中把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学会有付出就会有很大的收获。他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努力。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成长就是这样在挫折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三、以活动为基础,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创造性
传统教育中,其中心往往是课堂、学科,甚至是教学,这其实是不对的。教育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实践性为基础。由学生的生活出发,选择能让学生喜爱的主题内容,主题思路与生活越近则效果越好。当然范围也是越小越有效,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热情,才会感受到课堂之外的精彩。
人的创造力需要通过活动来表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眼睛、双手、大脑的相互联动来提供创新训练,激发潜在能力,创新思维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系列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性的思维。我在以往《找秋天》活动的基础上修改了方案,将活动变成了《寻找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活动,每到一个节气就开展一次,如《寻找芒种》,组织学生在芒种这天收集有关此节气的故事,画一幅代表这个节气的图画,并在班里展示。这一系列的活动魅力在于,一年的时间都可以学习,甚至是在假期里,也布置学生完成与节气有关的作业,如暑假里要经历小暑、大暑等节气,在这天也需要收集有关的内容,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四、结合学生乐学,重视生活空间布置
小学综合实践课最终是需要回到社會与生活中的,不可只将学生“圈养”在学校里,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课,带领学生走到外面的世界中,密切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帮助他们学会体验生活。引领学生能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社区或家里开展多彩的活动,学会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生活发生的每一件事。所以在活动组织中,需要根据时空特点,以班或队的方式开展。通过生活体验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得到更好发展。
我们生活的地方,茶是一项传统的经济项目,家乡人种茶、采茶、品茶,将茶道充分发挥。而家乡对于茶的喜欢常常吸引着学生,学生也希望能对茶有更多的了解,去亲近茶、品位茶。经济发展及文化的资源,为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我们学校五年级组紧扣生活,组织学生到茶园去观看茶叶的种植,到茶厂观看茶叶的生产,用最亲近生活的地方资源发展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让他们在传统的文化氛围里感受传统的中国文化。走出了校门,走进了社会,融入了生活,在生活以及社会中,学会了人与人间的交流,更学会了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学会了茶道中的“静、净、敬”。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这样贴近生活,印象深刻,学习效果才更加明显。
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之用,帮助学生更快乐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教师所带领、引导的,学生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活动以学生经验为基础,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实际运用。
而对于活动而言,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检验手段。为了可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发挥评价的激励以及导向作用,需要构建开放性强、多元化及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致力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坚持全体化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评价要以过程为主要内容,融入学习活动的全方位。激励学生去积极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进步。当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之后,他们才更有信心投入到之后的每一个活动中。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更勇敢去创新实践。学生之所以感到快乐是因为知道有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成长、进步。
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强调的是学生一定要学会去探究,敢于去实践动手,重视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的体验、感受。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超出单纯的学习,重视的是生活所带来的点滴体验,享受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新课程标准
[2]夏俊彦.有效指导实践探究——例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7)
[3]林玉清.小学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