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研实验室的工作水平是衡量医学院校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科研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并提出几点建议来改善现在的情况。
关键词:医学院校 科研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22-01
如何高效地建设与管理医学院校科研型实验室,并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中的先进的精密仪器设备,把课题研究的创新方法、创新思路贯穿到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与学生实验教学工作中,促进医学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状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1 缺乏长远规划和全局观念。原有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由于分科细而全,每年上报计划中所列设备档次偏低,导致通用设备和低档次设备较多,而先进设备和高精尖设备缺乏,影响了实验的整体结果,无法把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推上高层次。此外,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分散,不但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缓慢,而且各实验室所分配的面积较小,实验功能不能展开,实验人数受限,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实验室建设目标重点不突出,科研条件不完善,难以完成标志性成果,影响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
1.2 忽视科研服务队伍建设。多年来,高校实验室管理形成了重物轻人的管理模式,重视仪器设备的更新,忽视实验技术人员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实验室科研队伍一般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高校对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被列为教辅人员,在医疗单位被列为医技人员,待遇偏低,从而导致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不单单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研究人员,积极培养实验技术人员,使原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实验人员能自觉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既定的科研目标服务,也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之一。
1.3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的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多年来一直处于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实验仪器设备大多由学校投资购置,安置在哪个实验室就归哪个实验室所有,由所有者无偿占有、无偿使用,这就造成各实验室竞相攀比、重复购置,但谁都不愿对外提供协作和服务,没有一个共享的机制,造成仪器使用效率不高。
自我封闭、各自为政既不利于学科问的渗透和横向联系,容易造成研究目标的局限和短视,制约科研思路的开阔,不利于培养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医、教、研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极易造成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浪费。这是大多数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亟需在资源配置格局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2 医学院校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2.1 管理体制的建设。确保科研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各项制度的建设,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科研实验室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人的创造性问题,而创造性又是建立在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基础上的。调动、诱发和发挥被管理者的这“三性”,始终是管理者的核心问题。对此,应建立起科研实验室人员管理考评制度、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制度、成果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制度体系,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切实有效地保证科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
2.2 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研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是关系到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的关键。对于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各单位都非常重视,并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仪器设备日益精密复杂,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最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建立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培养一支在技术上既是专门人才(掌握一种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又是通用人才(熟练操作普通设备,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又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使其在设备使用与维护中做到“一专多能”,协助实验室负责人承担部分管理工作,使实验室整体得以更好地运行。
2.3 信息化管理。一是建立科研实验室网站:一方面,促进与相关科研机构、相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发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横向合作,可促进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切实转化科研成果,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二是建立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包括人员、设备、项目、经费等多方面,使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工作。
2.4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科研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绝不能忽视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科研潜能。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体现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还要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如科研课题申报、组织实施、数据管理、成果奖励等。对获得重大课题的课题组在人力、物力、资源的占有与利用方面給予倾斜,争取早日获得更大的成果。鼓励研究人员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并给予精神、物质的奖励,在晋级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对于没有获得基金资助,但具有较好创新性的青年科研人员,或有希望产生重大突破的研究方向,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多渠道、多方位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创造更好的科研佳绩。
总之,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能,取决于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最终使实验室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还成为结出科研硕果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喻华林,熊菊敏.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和建设[J].科技广场,2009,2:236-238
[2] 王福兴,高玉峰,等.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浅谈[J].实验室科学,2008(3)
关键词:医学院校 科研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22-01
如何高效地建设与管理医学院校科研型实验室,并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中的先进的精密仪器设备,把课题研究的创新方法、创新思路贯穿到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与学生实验教学工作中,促进医学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状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1 缺乏长远规划和全局观念。原有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由于分科细而全,每年上报计划中所列设备档次偏低,导致通用设备和低档次设备较多,而先进设备和高精尖设备缺乏,影响了实验的整体结果,无法把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推上高层次。此外,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分散,不但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缓慢,而且各实验室所分配的面积较小,实验功能不能展开,实验人数受限,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实验室建设目标重点不突出,科研条件不完善,难以完成标志性成果,影响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
1.2 忽视科研服务队伍建设。多年来,高校实验室管理形成了重物轻人的管理模式,重视仪器设备的更新,忽视实验技术人员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实验室科研队伍一般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高校对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被列为教辅人员,在医疗单位被列为医技人员,待遇偏低,从而导致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不单单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研究人员,积极培养实验技术人员,使原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实验人员能自觉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既定的科研目标服务,也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之一。
1.3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的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多年来一直处于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实验仪器设备大多由学校投资购置,安置在哪个实验室就归哪个实验室所有,由所有者无偿占有、无偿使用,这就造成各实验室竞相攀比、重复购置,但谁都不愿对外提供协作和服务,没有一个共享的机制,造成仪器使用效率不高。
自我封闭、各自为政既不利于学科问的渗透和横向联系,容易造成研究目标的局限和短视,制约科研思路的开阔,不利于培养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医、教、研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极易造成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浪费。这是大多数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亟需在资源配置格局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2 医学院校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2.1 管理体制的建设。确保科研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各项制度的建设,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科研实验室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人的创造性问题,而创造性又是建立在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基础上的。调动、诱发和发挥被管理者的这“三性”,始终是管理者的核心问题。对此,应建立起科研实验室人员管理考评制度、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制度、成果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制度体系,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切实有效地保证科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
2.2 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研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是关系到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的关键。对于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各单位都非常重视,并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仪器设备日益精密复杂,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最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建立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培养一支在技术上既是专门人才(掌握一种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又是通用人才(熟练操作普通设备,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又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使其在设备使用与维护中做到“一专多能”,协助实验室负责人承担部分管理工作,使实验室整体得以更好地运行。
2.3 信息化管理。一是建立科研实验室网站:一方面,促进与相关科研机构、相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发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横向合作,可促进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切实转化科研成果,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二是建立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包括人员、设备、项目、经费等多方面,使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工作。
2.4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科研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绝不能忽视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科研潜能。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体现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还要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如科研课题申报、组织实施、数据管理、成果奖励等。对获得重大课题的课题组在人力、物力、资源的占有与利用方面給予倾斜,争取早日获得更大的成果。鼓励研究人员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并给予精神、物质的奖励,在晋级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对于没有获得基金资助,但具有较好创新性的青年科研人员,或有希望产生重大突破的研究方向,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多渠道、多方位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创造更好的科研佳绩。
总之,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能,取决于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最终使实验室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还成为结出科研硕果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喻华林,熊菊敏.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和建设[J].科技广场,2009,2:236-238
[2] 王福兴,高玉峰,等.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浅谈[J].实验室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