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的书风及其背后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bo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了“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要求。为了发挥成都文艺名家的作用,推动成都书法事业繁荣发展,成都市文联于2017年12月13日举办了“天府文艺名家推介工程——谢季筠书法展”,并出版作品集,成为冬日蓉城里的一道文艺盛宴。
  艺无止境,和而不同。这次书法展既是阶段性回顾和汇报,又是新的起点。对明确书法工作者在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深入学习传统经典,传承弘扬中华国粹。同时,也激励着广大书法工作者勇攀新时代书法的高原高峰,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轻松自如、灵动活泼、质朴天成、无迹可寻——这与其说是—种线条,不如说是—种境界。在近现代史上,众多的四川籍学者和艺术家曾凭着自己的才识长存遨游于此种境界。今天,谢季筠又一次将我们领入了此种境界。这种境界,便是“逸”的境界。
  谢季筠散逸的书风来自巴山蜀水间源远流长、跌宕洒脱的人文精神。
  谢季筠,1943年出生于四川雷波县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之家,自幼从父习文练字。弱冠后,曾先后在刘孟伉(著名书家、诗人、四川文史馆馆长)、罗祥止(篆刻家,齐白石入室弟子)、丁野庵(文林高士)诸先生门下学习书法及文史哲。文法、草法、刀法等技法的传授固然是重要的,但对谢季筠来讲,严父与恩师谦和、淡然的为人之道、思想情趣与传统文化的“写意”精神更为重要。谢季筠对刘孟伉先生“下笔即起,提笔即收”的教诲念念不忘,他时刻告诫自己:“习书当吸取各家之长,书写当兼收他人之法。”这也是谢季筠艺术生命的营养液。
  “逸”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而且“逸”的书风来自于“逸”的人格。我们有必要通过谢季筠的思想去了解他的精神王国。谢季筠的思想很有些“禅味”的意蕴,他尚“淡”、尚“空”、尚“无为”、尚“模糊”,甚至断言“书犹禅”。在当今社会,谈“禅”论“玄”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谢季筠思想中的“禅”意,对我来讲并无过多的吸引力。言辞的“超脱”往往伴随笔底的“世俗”,这已不是书坛的个别现象。然而,当我细细品味谢季筠的作品之后便确信了他的人生信条“以出世精神干入世事业。”
  “逸”是对精神回归、精神自由的渴望,是精神的腾飞和升华,但腾飞不能没有支点,升华不能没有基础。对此,谢爷筠十分清楚。他虽然尚“不经意”、尚“无意为之”,但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基本功的练习,从三代钟鼎款识,到现代书家谢无量的行书,他都倾注极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进行追习描摹。因此,谢季筠的成功完全是建立在对线条深邃的理解力和对技法娴熟的驾驭力之上的,而不是靠某种偶然性得来的。
  真正的“禅”,真正“逸”是可以通过心灵真切感受到的,是从生命底蕴弥散出来的。故尔,谢季筠说:“一习书亦如人之气质,内不足者才会‘扯把子’。”确实,他的作品没有“炫目”的外表,没有巧意的安排和故意扭动的成分,没有“劝不倒”的样子,一切都像他的思想一样:平、淡、散、简。且看他在第四届书法展览上的那件精品力作,通篇八十余字一气呵成,字形或俯或仰、或疏或密、或正或倚、或穿插或挪让,笔墨或干或湿、或浓或淡、或粗壮或纤细、或流畅或生涩,极生动自如,无一丝人为造作的痕迹。而且作品在率意中又时时透出严谨的法度,笔路清晰,绝无拖泥带水之弊,从而使欣赏者玩味不尽。
  和众多的四川籍书法家一样,谢季筠喜作行书和草书,究其原因大概是行书或草书相对于其他书体,如篆、隶、楷等,更易于抒发胸中之逸气。但行书、草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线条的连续运动(篆、隶、楷诸体线条运动有明显的间断),极易滋长作者的偷懒心理。人们对已经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心理上会存在一种惯性反应。而在书写时若单凭惯性创作,则会使作品的审美效果弱化。因此在书写时要反对“老套”的轻车熟路式的惯性创作,时刻保持“陌生化”的创作心理和态度。只有“陌生化”才能清除创作时的机械式自动反应,才能使观众对作品保持恒久的兴趣并真正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无疑,谢季筠的书法创作也遵循着这一“反自动化功能”原则。他注重一个“生”字。“生”字是原发性创作冲动的产物,而“熟”则是习惯性运动的结果。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用草、结体,还是章法都能发觉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这是一种不和谐性,线条粗细不均并伴有明显的碎笔,造型诡谲,重心偏移一侧,字距被拉大,行距被缩小,字体的排列东倒西歪,极少站在一根直线上,但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品从局部看似随意、突兀、非理性,但总体上看却精到、和谐、理性。
  艺术的继承,历来有两种方式:一是顺向继承,二是逆向继承。前者是在尊重基础上的继承,后者是在反叛前提下的继承。前者与作品具有明显的结合性,而后者则有明显的断裂性。与之相适应,创新也有两条道路:回归传统与游离传统。回归传统是以旧语言解释传统,游离传统是以新语言解释传统。但不论如何,真正的继承者同时也是真正的创新者,他们都在重视、审视、阐释传统,尽管立足点可能不一样。
  以上述标准衡量,谢季筠的创作属前者情形,因为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股传统的氣息,但同时,我们又无法说出他的作品风格是如何脱胎而来。“回归传统”已被公认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因而谢季筠的作品受到青睐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在书坛多数人眼里,所谓的“传统”或“传统气息”不外乎此两者:“文人味”和“书卷气”。文人味”孤高,“书卷气”内涵,谢季筠的作品正好具备这两个特征。不过,打动笔者的却又是隐藏在他作品背后的另一种东西:一种悸动不安的情绪,一种潜动于生命底蕴的意蕴。也许正是凭借这一点,谢季筠的书风才得以从“平”和“淡”的层面升腾出来,使之平中见奇,笔淡意浓,有别于前人,有别于时人。
其他文献
价格评审办法是综合评标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国内较为通行的评分办法,提出价格评审办法的改进方案,通过最优评价系数的引入,合理规避超高/低价影响,浮动系数的选取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