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作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这是一个极其难攻的“堡垒”。对学生而言,不能围绕中心提取材料,写起作文来很盲目,每当遇到练笔任务,学生们只有东拼西凑,不知该从何处着手。鉴于上述情況,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置情景,提取材料,找到作文教学的切入点
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可供写的东西相当之多,即便是自己切身经历的事,让学生去写,他们也不知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即怎样安排材料,因此无从下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上,没有重视对写作内容的指导。只讲“技术”,没有“原料”,怎么能制造器具呢?
因此,帮助学生提取材料,运用材料,选择安排写作内容,是作文教学的切入点。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对学生而言,虽然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很多事、物在他们眼中大都是过眼烟云,一溜而过,他们不能对眼前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这是他们缺乏良好的观察习惯所致;要想让学生对摄入眼中的生活现实打上深深的烙印,就得想方设法架设一座生活与作文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提取材料,让学生在“做一做”的过程中,找到感受,要在学生切身体验中培养情感,要让学生把做的过程成为自己写作的具体内容,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吐露真情,以便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为此,我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借“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在为学生创设材料上做了大量尝试。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一年级学生“说说我的家”;让二年级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然后说说画面内容;让三年级学生观察小物件的构造及操作过程,然后写自己喜爱的小物件;让四年级学生尝试用“一滴墨水”吹画,写自己的吹画过程、吹出的画面以及自己吹画后心里的感受;让五年级学生在理解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让含义深刻的古诗文变成生动、优美的白话记叙文。
二、围绕材料、指导方法,找到作文教学的结合点
对学生而言,有了材料让其组织一篇文章,难度不是太大,但如果追求条理、强调生动,那可就困难了,那需要漫长的练习、感悟。
如何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材料?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如五年级的古诗文改写,老师们围绕《枫桥夜泊》改写的例文,总结出古诗文改写的方法:
1 中心不变,基本保持原诗的意思。
2 抓住重点字词、合理想象。
3 可适当写点感受,可用一些修辞方法。
学生参照上述方法,结合例文,以古诗文背景内容为题材,改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再看四年级,在学生有了“一滴墨水”吹画的体验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写作文时抓住以下两点:一是写吹画的过程时,要突出吹画时的动作、姿势、神态;也可写吹画后的感受,写吹出的画面时可写画面的姿态、变化,根据画面的姿态、变化过程,展开想象等。把吹画过程和画面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完整的习作,进而总结出在写动手“做一做”之类的作文时,就要分别写清楚“怎样做的”和做后的结果两部分,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一点带面,勤于实践,找到作文教学的训练点
对于不同年级,按照不同的要求,我们把每一次的课堂作文训练都看作“星星之火”,然后确定学生阶段性的观察对象,按照一定的观察方法进行有序的观察,记下观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达到训练的目的,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一,培养观察习惯。首先,老师每天要为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规定观察范围,切忌无目标、漫无边际地观察。
第二,要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观察。
第三,要善于做观察记录。提示学生要发挥自己的小背包、小笔记的多功能作用,为学生练笔提供足够的素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要勤于动手。既要引导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也要让学生展示失败的过程,分析失败的根源,总结失败的教训。这样,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老师的课堂为“引线”去引导学生写作,就能实现学生作文训练的拓展。
因此,我们说,训练学生作文是学在课堂,练在平时,利在师生。有了以上作文教学的“切入点”、“结合点”、“训练点”,老师们就能扎扎实实地把好作文课堂教学关;学生就能在学与练的结合中,闯过基础作文入门关。
一、设置情景,提取材料,找到作文教学的切入点
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可供写的东西相当之多,即便是自己切身经历的事,让学生去写,他们也不知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即怎样安排材料,因此无从下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上,没有重视对写作内容的指导。只讲“技术”,没有“原料”,怎么能制造器具呢?
因此,帮助学生提取材料,运用材料,选择安排写作内容,是作文教学的切入点。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对学生而言,虽然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很多事、物在他们眼中大都是过眼烟云,一溜而过,他们不能对眼前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这是他们缺乏良好的观察习惯所致;要想让学生对摄入眼中的生活现实打上深深的烙印,就得想方设法架设一座生活与作文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提取材料,让学生在“做一做”的过程中,找到感受,要在学生切身体验中培养情感,要让学生把做的过程成为自己写作的具体内容,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吐露真情,以便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为此,我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借“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在为学生创设材料上做了大量尝试。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一年级学生“说说我的家”;让二年级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然后说说画面内容;让三年级学生观察小物件的构造及操作过程,然后写自己喜爱的小物件;让四年级学生尝试用“一滴墨水”吹画,写自己的吹画过程、吹出的画面以及自己吹画后心里的感受;让五年级学生在理解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让含义深刻的古诗文变成生动、优美的白话记叙文。
二、围绕材料、指导方法,找到作文教学的结合点
对学生而言,有了材料让其组织一篇文章,难度不是太大,但如果追求条理、强调生动,那可就困难了,那需要漫长的练习、感悟。
如何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材料?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如五年级的古诗文改写,老师们围绕《枫桥夜泊》改写的例文,总结出古诗文改写的方法:
1 中心不变,基本保持原诗的意思。
2 抓住重点字词、合理想象。
3 可适当写点感受,可用一些修辞方法。
学生参照上述方法,结合例文,以古诗文背景内容为题材,改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再看四年级,在学生有了“一滴墨水”吹画的体验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写作文时抓住以下两点:一是写吹画的过程时,要突出吹画时的动作、姿势、神态;也可写吹画后的感受,写吹出的画面时可写画面的姿态、变化,根据画面的姿态、变化过程,展开想象等。把吹画过程和画面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完整的习作,进而总结出在写动手“做一做”之类的作文时,就要分别写清楚“怎样做的”和做后的结果两部分,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一点带面,勤于实践,找到作文教学的训练点
对于不同年级,按照不同的要求,我们把每一次的课堂作文训练都看作“星星之火”,然后确定学生阶段性的观察对象,按照一定的观察方法进行有序的观察,记下观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达到训练的目的,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一,培养观察习惯。首先,老师每天要为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规定观察范围,切忌无目标、漫无边际地观察。
第二,要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观察。
第三,要善于做观察记录。提示学生要发挥自己的小背包、小笔记的多功能作用,为学生练笔提供足够的素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要勤于动手。既要引导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也要让学生展示失败的过程,分析失败的根源,总结失败的教训。这样,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老师的课堂为“引线”去引导学生写作,就能实现学生作文训练的拓展。
因此,我们说,训练学生作文是学在课堂,练在平时,利在师生。有了以上作文教学的“切入点”、“结合点”、“训练点”,老师们就能扎扎实实地把好作文课堂教学关;学生就能在学与练的结合中,闯过基础作文入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