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走向行动:消费社会公民消费责任的担当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费社会日益成为人们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结构与变迁的重要叙事系统,成为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消费的逻辑演绎着经济和文化的社会过程,消费异化导致行为技术无法消解的现代社会危机,其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消费享乐主义价值观。因此,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倡导责任消费,有利于促进人们科学生活方式的建立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异化;生态消费;责任消费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1—0104—06
  
  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庞大的商品堆积”和“被物包围的世界”会同广泛而持续的消费活动,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普遍革新;强调花销和占有,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的传统价值体系,并引发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断裂、冲突和震荡;奢侈消费的观念和对商品的无止境的追求行为,导致了消费主义伦理的滥觞,造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这些现象促发了人们对消费行为和消费主义全面的反思与批判,消费方式的合理性和消费行为的正当性等问题倍受关注。
  
  一、消费生活:连接经济与文化的社会过程
  
  消费是一种物质生活过程,也是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过程。消费在物理意义上消解客体的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上塑造主体,并因此找到了使个体整合到社会系统中去的媒介。消费的辩证法逻辑不仅反映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也演绎出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
  1.需要驱动消费。人的需要构成人们活动的动力。人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不仅是人的需要的体现,也是社会结构源于人的需要结构投射的结果。消费需要是人们消费行动以至一切行动的动机和驱动力,从欲望到需要再到需求的演进,体现了人的消费状态由主观到社会文化再到经济状态的实现过程。人的具体需要受制于社会文化等具体因素,而抽象需要则由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或个人的收入水平来决定。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化的发展、文明进程的推进、价值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社会化、全球化过程的加快,人们的消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认同支配消费。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①如果说伴随现代市场经济而来的丰富的商品为人们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那么在多种生存方式和消费方式并存的现实情景中,人们对生存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认同所决定。社会认同制约个人认同,主观认同伴随客观认同,正面认同抗争反面认同。消费活动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认同行动,既是塑造个体认同的原材料,同时又受个体认同的指导、支配和影响。如青少年作为一群骚动、浮躁、好奇和创新的消费群体,他们关注休闲、以年龄群体为中心和注重风格的特殊认同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具有试验、尝试和探索特征,因而他们对新鲜事物敏感,容易受新产品的诱惑,乐于尝试新潮商品。同时,受心理未成熟和认同未充分的影响,他们容易受传媒、时尚和成人意见的影响和暗示,也迫切需要寻找某个理想参照群体作为认同的蓝本。
  3.情感伴随消费。消费过程不是一个纯粹满足生理需要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各种情感因素的心理过程,情感既是消费的动机之一,又是消费的结果。一方面,资本主义基于对财富疯狂的追求和对利润的攫取,为了实现商品交换,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进而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也是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至此,消费享乐主义便成了消费者“自由”和“幸福”的体现,成为受经济系统、文化系统所接受、鼓励和怂恿的“消费者情感和价值”。另一方面,消费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弱化、社会中情感生活的淡化和个人生活的私密化,助长了人们的恋物情结,对消费品的激情和情感依赖成为“情感沙漠”中情感支持的一种方式。由于人们“情感支持”和“情感安慰”需求的常态化,情感的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成为情感社会支持的一种市场制度形式。心理咨询、流行文艺、娱乐、体育、旅游、大众传媒、电脑网络等“情感消费品”产业,成为市场化的情感社会支持产业,而情感表达的虚假化和对情感表达的真实要求构成消费社会的一个内在矛盾。
  4.生活方式选择消费。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实质上就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的选择。“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②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从属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西方国家借助大众传媒以及大众消费品将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深入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观念当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使人们以物质利益的实现与满足为出发点来进行行为的自我选择,树立了“物”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把“物”作为衡量人的地位、价值、意义、作用的根本标准,片面追求物质消费,将会导致人们的幸福感降低、进取心减弱、精神颓废甚至道德堕落,乃至导致整个社会畸形发展。正如马尔库赛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所说:“人们在自己的商品中认出了自己,他们在自己的汽车、高度保真的音响设备、错层式的住宅和厨房设备中发现了自己的灵魂。”③
  5.文化影响消费。消费本质上就是文化,因为消费及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④英国学者汤林森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⑤王宁指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和商业借助广告等促销手段而操纵和宣传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⑥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通过发达的传播媒介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手段,将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而这种大众文化在社会的反复强化,使得人变得越来越习惯于服从而丧失个体独立判断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世俗化的文化浪潮,日益稀释甚至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这必然造成崇高与理想的失落。
  6.休闲诱导消费。“消费充当了生产系统(工作)和生活世界(休闲)之间的功能联系的桥梁,消费在生活世界中‘接力’并影响生产系统。”⑦消费更多地在休闲时发生,休闲是消费欲望形成的温床,休闲诱导消费,特别是诱导消费时尚。“生活世界的剧场化使消费者产生了‘表演’的社会欲望,休闲也使消费者有时间来追逐时尚。由于休闲消费具有自目的性、可替代性、时效性等特征,休闲不仅是社会的‘安全阀’,对许多不利的社会情绪具有化解和‘治疗’的作用,从而在促进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休闲生活还可以促进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有助于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⑧
  
  二、消费异化:行为技术无法消解的现代社会危机
  
  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从属于“资本的逻辑”的意识形态。其基本信条是: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消费,就在于尽可能多地占有科技含量高且包装(或装潢)精美的物品(商品),或享受尽可能高档次、高品位的商业服务。现代商业社会用不同档次的商品或服务去标识人们的等级、阶层、身份、地位和自我价值实现程度。不同档次的商品和服务对应不同的价格,这也构成当代文化的价值符号体系。这个价值符号体系呈金字塔结构,高居于顶端的是一个社会每年评比出的“首富”,人们依据各自占有财富的多少而居于“金字塔”的不同层级。消费主义告诉我们,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攀登这个“金字塔”,攀登得越高,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就越高,就越成功,越幸福。
  毋庸讳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但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也在蔓延滋长。各种炫耀性消费、奢靡性消费、盲目崇洋性消费等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一些与消费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相背离的现象日益凸显,造成消费的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意义与形式的颠倒。在消费的主体与客体问题上,消费是为了满足主体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提升主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就是说,消费是为了人本身,而不是相反。但现实中有些消费者却将自己与作为客体的消费品颠倒,把消费品尤其是奢侈性消费品当成一种“身份符号”,当成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客体变成了主体,消费异化成了一种仪式,消费品尤其是奢侈性消费品变成了一种符号、象征和身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最后异化成了一种消极、焦虑、非理性的生活公式。在消费的目的与手段问题上,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一种满足生活需求与提升生活品质的手段,人通过理性、科学、均衡的消费来达到快乐、幸福。但在一些消费者那里,消费在本质上已成为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消费成为目的本身。在这种颠倒的关系中,消费甚至成为一种病态行为,一种对物品的无度的索取和占有,形成占有→欲望满足→欲望的更大发动→更大规模的占有,人的自我存在由此不断陷落于消费活动的漫无边际之间,最后人在这种不断的异化中失落了、消隐了。在消费的意义与形式问题上,消费的意义在于物质的满足、精神的充实与心情的愉悦。而时下一些消费则异化成为形式大于意义,甚至是消费形式代替消费意义,消费成为一种用来填充精神空虚的重要方式。有些商家为迎合这样一种异化了的社会需求,也将“豪门气派”、“皇家风范”、“超级享受”之类的语言作为广告的普适话语。这样一种重消费形式的生活方式使人性扭曲、精神痛苦,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生态危机。可以说,消费异化导致一些人公共精神和责任感的缺失,对公共物品和公共环境不珍惜,把有浪费能力当成一种身份符号,这成为行为技术无法消解的现代社会危机。
  
  三、享乐主义: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价值基础
  
  近代以来,文艺复兴运动使人在宗教和道德方面摒弃了教会的桎梏,在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自我迷失的灾难。18世纪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由此引发了第一次消费革命,使一种以消费品的高档来显示自身的有闲和显赫地位的炫耀性消费风气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精巧,推动着西方社会迅速世俗化,也迎来了20世纪的大众消费,它的出现被称为第二次消费革命。在大众消费阶段,人们不再以节俭为美德,商品的消费逻辑无处不在,消费主义俨然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大力主张物质欲望是人性的正常体现,倡导对物质和生理欲望进行满足的合法性,推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价值观为现代消费模式的兴起奠定了某种价值基础。
  现代消费模式实际上是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经济生活领域的实践,而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为现代消费模式提供了对象、资料、手段和条件。享乐主义同消费主义结合,便生成了物质享乐主义或消费享乐主义。消费享乐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渗透在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的价值哲学。消费享乐主义掩盖了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和意义追求之间的界限,激励人们以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在消费享乐主义的影响与支配下,现代人的消费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性的欲望和品位”,表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⑨这使得不同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程度通过所消费商品的档次和品牌加以标示,成为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价值基础。消费享乐主义诱导人们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竞相攀比与模仿,从而导致了人的抽象的需要能力的形成和不断提高,致使“大量生产”以满足人们“大量消费”的需要,这给环境、能源和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消费享乐主义追逐时尚和流行,导致产品的社会寿命大大缩短,人为地提高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从而致使能源大量浪费,废弃物大量增加。消费享乐主义导致商品外观的美感分量和符号象征价值的增加,使现代消费由过去对商品的崇拜转向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使人们愈来愈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并将其看做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同时消费享乐主义还导致消费个人主义,强调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和排他性,拒绝绝大部分消费资料的共同使用及其所带来的节约效果,导致对物质商品的需求以几何级数增加。当以赚钱为最高生活旨趣的人们被凸显为社会中坚的时候,法律制度的建立和修改就会越来越遵从“资本的逻辑”,从而使“资本的逻辑”产生越来越大的规范力量和激励作用。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享乐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消费享乐主义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对现存经济、政治合理性的辩护,而是以一种隐蔽的、非政治化的方式,以普遍的伦理、风尚或习俗的形式将个人发展、即时满足、追逐变化、喜好创新等特定的价值观念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
  时下,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和满足,构筑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兴趣焦点。一种新的消费伦理正颠覆着传统的价值体系。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不把追求世俗利益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而更看重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强调工作、勤奋、俭省、节制的人生态度,重视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现在,人们的生活、认同感及自我观念已逐渐不再以克勤克俭的工作为核心,消费崇拜已深入人心,表现为对需求、享乐和奢侈的追求。这种消费享乐主义倾向会使人陷于无限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的泥淖之中,使人被物化成社会存在的符号,从而导致精神的堕落、空虚以及主体性的丧失。人类将因此忘却精神超越并将理智创造的巨大潜能完全以物欲满足的方式释放出来,这将导致人对自然的疯狂榨取,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四、生态消费: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
  
  生态消费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生态消费的核心是消费的“生态性”。它具体表现在:消费品本身是生态型的,即通常所说的绿色环保型商品;消费品的来源是生态型的,即生产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对环境无害;消费过程是生态型的,即在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消费结果是生态型的,即消费品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垃圾、噪声、废水、污气等难以处理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残存物。⑩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持续性、全面性、精神消费第一性等特征。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消费也叫适度消费。我们把经过理性选择的、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叫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当代人类应该选择也必须选择的消费模式。唯有这种消费模式,才能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消费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消费模式,即它具有满足不同代际间人的消费需求的要求与功能。也就是说,这种消费模式将人的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具有一种跨时空的品质。全面性特征是指生态消费是一种包含人的多方面消费行为的消费模式,或者说这种消费模式能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生态需求等。精神消费第一性特征是指生态消费突出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这与传统的高消费所一味追求人的物质方面的需要有明显的区别。
  消费的“有限福祉”观和“共同福祉”观是生态消费的价值核心,理性、节制、科学的消费是生态消费的道德伦理支撑。消费的“有限福祉”观要求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适度的消费。消费的“共同福祉”观要求人类不再以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要为标准,而是追求以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的消费需要为立足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在中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养心莫善于寡欲”、“俭以养德”等道德箴言被广为流传。在西方,古希腊人历来把“节制”视为个人灵魂的德性。在柏拉图看来,理性控制情欲是通向灵魂之善的必由之路。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愉悦和快乐并不单纯是情感和肉体欲望的满足,而是合乎理性的生活和行动,从他对具体美德“慷慨”和“大方”的讨论中不难看出,合乎“中道”的消费行为是有实践智慧的人的德行。在人类的早期观念中,奢侈反映的是一种纵欲、享乐、极端、非理性的态度,是生活之恶。节俭则是被推崇的一种美德,是吝啬与奢侈之间的“中道”,代表一种理性、限度、节制、明智的生活态度,追寻的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实现。
  针对消费主义思潮指导下的“消极性消费”、“非理性消费”、“非生态消费”,建立一种符合人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科学消费观非常重要。
  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可以使我们有效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以一种简朴、方便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我们消费生活的自觉选择。
  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主性消费观是消费主义思潮的一味解药,是对超出必要消费界限的、挥霍性的物质欲望和物质享受做出理性限制的一种伦理观念,这应该成为我们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德支撑。
  
  五、责任消费:从理念走向行动的必然选择
  
  由于物质主义的消费生活方式把人占有和享用物质财富当做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与“物”的权威相联系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去甚远的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一部分人的人生价值哲学。把“物”作为衡量人的地位、价值、意义的根本标准,使人陷于“物”化的消费中,从而认识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物”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滋生和加剧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否定情绪,消解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人们盲目崇拜消费主义在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文化霸权,盲目效仿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并执着于物质生活的消费以及纯文化消费式的娱乐,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就可能被抛之脑后乃至最后割断同它的联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面临着被消解甚至被瓦解的危险。
  一定意识形态的瓦解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消费享乐主义的肆虐导致了现代社会的意义危机和生态危机,而危机的解决是无法通过行为技术来达到目的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的价值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健康合理的消费道德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价值维度,本身就具有目的性价值的意义,在技术理性无限扩张、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伦理上的觉醒已经成为人类完成自我拯救的重要途径。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里说道:“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11)道德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应该”或者“不应该”。“应该”反映在道德责任里是积极的道德责任,“不应该”反映在道德责任里是消极的道德责任。人类的积极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的理性、和谐和真善美的正面价值,人类的消极道德责任则反映了人类自私、利己和文明失范的负面价值。消费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伦理现象,一定的消费伦理观念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回声”和“反映”,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总是受一定的消费伦理观念的“引领”。
  经济发展状况只是决定消费的水平,而只有消费文化的发展水平才能直接制约消费的文明程度。“只有文化才能为一种生活方式提供价值、观念、知识以及道德上的合法性。”(12)在工业经济社会,人类普遍被一种唯物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所支配,追求的是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尽可能奢华的物质生活,奉行的是物质享受第一的行为准则。显然,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只能把人类推向无序和崩溃的深渊。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智力、信息将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化的劳动者也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这样一种基本的社会现实,将使人们在生活追求上由物质占有第一向精神追求第一过渡。通过学习、娱乐、文化交往等方式来充实自己的人生,这将是未来人们的新生活。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所形成的消费文化,直接决定着与其相适应的消费文明程度。因此,构建融历史(消费行为的文化传统)、体制(消费文化的现实基础)、心理(消费行为的内在动机)、环境(消费行为的价值取向)为一体的消费文化,才能构成一个国家以及一个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特有的广义的消费文化,才能矫正当下扭曲的消费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消费是一种责任。人们无限递进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条件下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如果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任意张扬,超出了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的消费需求,必然会带来极大的负效应。这种负效应会造成主体身心的伤害、主体财力的浪费和损失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紧张,进而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因此在当今社会,公民担当消费责任首先需要树立消费责任意识,清楚地意识到作为消费者所必须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即对自己、对社会和对环境的社会、道德责任,在观念认识上应自觉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以一种既能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消费意识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实现消费与文化、理性、道义的融合。在消费与文化的融合上,关心和维护个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满足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用文化引导个人的消费,坚持消费文化一体化,并努力在消费中不断提升和超越自己,不断从有限的生存向无限的精神王国靠近,从而不断获取自身的完美、和谐、自由、解放。在需求与理性的融合上,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和强烈的公共精神,在消费过程中以不损害公共物品、不妨碍他人生活、不影响公共秩序为前提,努力珍惜、维护公共物品,维护消费者的权利,使个人的消费更符合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有助于自己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过一种有更高生活质量的新的生活方式。在享受与道义的融合上,作为消费者不仅在思想上更要在实践上转变那种奢侈性、仪式性消费方式,践行绿色消费。消费者应当从关心和维护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以强烈的环境意识对市场形成巨大的环保压力,以此引导企业生产和制造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促进环境保护,实现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促进生态平衡,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一份责任。
  消费不仅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还表现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任何消费形式的确立都是社会系统综合选择的结果,为使责任消费从理念走向行动,我们还需建构起责任消费的社会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受其个人的收入情况、外在的价格因素、商品因素等的制约,而较少或很少受环境资源状况的影响,而整个国民乃至整个人类的消费行为则受到生产因素、市场因素特别是环境资源因素的制约。为了把全体国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纳入适度的、生态化的可持续消费的轨道,使全体国民树立起生态消费的意识,摒弃高消费的陋习,就必须建立起一种相应的社会机制。这一社会机制旨在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体人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培育责任消费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文化,形成宏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使责任消费理念成为公民和社会的自觉行为。必须建立一个系统完善、机制功能健全的消费制度。通过税收等手段抑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如烟、烈性酒的消费等,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通过制订相关的法规以保护各种珍稀动物,严厉打击“杀食”珍稀动物的不法行为;通过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和其他相关政策引导合理消费等。要积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逐步减少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成本和资源成本,使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要把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生产的理念引入生产过程,注重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积极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
  人并不是庸俗的经济动物,不能为满足贪得无厌的物欲不惜掠夺自然,置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退化于不顾,不能将物质消费视为生存的最终目的,而应该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培育、创造一种新的文明——绿色文明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注释
  ①Friedman,Jonathan.Cultural Identity & Global Process.London: Sage,1994.104.
  ②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2页。
  ④(12)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⑤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⑥⑦⑧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3、223、231页。
  ⑨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48页。
  ⑩俞海山:《生态文明催生生态消费模式》,《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5日。
  (1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责任编辑:海 玉
其他文献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河南省叶县科协主动参与建设,积极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使科普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突显作用和地位。把科普惠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叶县科协认真落实“三创一带”政策,以科普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品味和内涵。结合全县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提出建设科普示范社区的新思路,起草了《叶县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草案)》,努力实现科普工作对新农村建设
沥青路面使用后,在车轮荷载等的作用下会形成裂缝.路面裂缝如不进行预防和及时处理,会对路面造成更大损坏.本文就沥青路面裂缝成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裂缝防治措施.
基层应急治理能力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系统建设,对于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系统是由若干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应
文章介绍了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报告中关于未来产业研究所的框架设计。未来产业研究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组建,政府、产业界、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共建的产业技
【正】 该系列品种由广州市蔬菜研究所育成,含3个品种。四九-19号菜心:早熟,生长势强,耐热耐温,高产优质。适合夏秋(5~10月)播种。该品种曾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
9月14日,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科协召开了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评估调研座谈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项目处示范县区项目主管舒建兰、科技馆建设项目主管曾筝在山西省青少
本文以八河站SVC为例为例,对于南方电网网500kV变电站动态SVC应用前景进行初步研究.希望能够为南方电网探究500kV变电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 要:科技评估与分析工作在美国这个科技大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美国审计总署作为美国政府的科技评估机构之一,承担科技评估和分析职能。美国审计总署在科技聚焦、技术评估、网络安全评估以及联邦科技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具备完善的科技评估和分析体系,这对优化美国联邦的科学技术投资、帮助决策者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增强美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科技评估为主体
首席技术官(CTO)是企业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的行政领导者和战略规划官,是企业一流的创新人才。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正处于转型升级、
2012年12月3日下午,“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校园行”的专家走进贵州省白云二中,为白云二中400余名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科普讲座。受邀的专家是我国著名的科学美术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