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红玫瑰糕点房时,我的眼前一亮,这似乎是意料中的事。古丽在忙着给顾客过秤,抬头微笑着冲我打招呼“过来啦!先看看。”我笑着点点头。
还没到过节,古丽好像提前穿上了节日的衣服,带着亮片、闪闪发光的宝蓝色连衣裙紧紧地裹在有一点发福的古丽身上,把古丽衬托的光彩照人,头巾也是戴银丝的淡蓝色的新头巾,古丽长得漂亮,尤其是那双大眼睛和长睫毛。看古丽今天的风采,如果不是系着围裙在忙活,简直就像一个准备登台表演的演员。
“古丽,过节的漂亮衣服提前穿上了吗?”我开玩笑道。古丽左手戴塑料手套熟练地拿着馓子、油果子,右手飞快的按着电子秤,也不抬头看我,高声回答:“这是平常穿的衣服,过节的漂亮衣服房子挂的呢!”
“不是过节的衣服,也已经够美了!”“没办法,日子好得很,就该穿得漂亮么!”我俩的对话引得店里几个顾客呵呵笑了起来。
记得第一次进古丽的店还是十年前。当时正值古尔邦节期间,我去同事吐尼莎家里给她拜节,吃了她家的巴哈利,感觉太好吃了,就问吐尼莎这种蛋糕在哪里可以买到,吐尼莎开心地笑着介绍:“这叫巴哈利,是我们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糕点,用牛奶、鸡蛋、面粉、核桃仁等做的,不仅好吃营养也很丰富,都是我们自己做的。”看到我失望的表情,吐尼莎接着说:“我的亲戚古丽在民主路上开了一间面包店,也做巴哈利,你可以在那里买到。”
我很快就去了,是一家小店铺,没有装修,三米来长的木制柜台上摆着三种面包、几盘饼干和一大盘巴哈利,店里没有顾客。古丽身穿一件民族特色黑色碎花连衣裙,头戴咖色花头巾,一个人在柜台后面坐着,见我进来热情地打招呼:“看一下,有面包、饼干,还有巴哈利。”我在柜台前巡视了一遍,说:“买半公斤巴哈利尝尝。”古丽问:“面包、饼干不买一点吗?”我摇头表示不要,古丽有点失望。“我这样切一块,有可能多一点,有可能少一点,称多少算多少行不行?”我说:“行。”走时,古丽一直送我到门口说了两遍“欢迎下次再来!”
其實吐尼莎家茶几上摆的过节食品和我们家也差不多,就是干果种类比较多,像无花果干、桑葚干、椰枣、石榴等,是从南疆带过来的,馓子、油果子和我们回族人做的一样,盘子里摆的样式也一样;就是他们的特色糕点、饼干比较独特,都是她们自己做的,样式多、食材独特、好吃又好看。尤其是巴哈利,特别好吃,我吃了一次就再也放不下。
小时候生活困难,最盼望过节,因为过节能吃到油果子,那时的油果子对我们来说是天下最美味的点心。
记得那天放学回家,一进巷道就闻到了香气四溢的油果子味道,我撒开脚丫子跑进伙房一看,母亲一个人精心制作、炸好的一盆油果子金灿灿的摆在砧板上。母亲一样给我拿了几个让我吃,说等过节后客人招待完了就可以放开吃。可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油果子只有过节时才做,家家数量都不多,不等节过完油果子就已经吃光了,哪里能等得到!
记忆中,那些年让人嘴馋的油果子总是让人吃不够,解不了馋、过不了瘾。
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过节炸油果子就多起来,母亲开始让我和妹妹帮忙。母亲把面和好、切好后,我和妹妹按照母亲的示范做出花样,一做大半天,一炸两、三盆,过节后还有油果子放着慢慢吃。
不久,炸油果子就成了我们过节前的重大事项,不仅炸的数量多,一箱一箱的准备,油果子的种类和花样也多起来。一方面对传统油果子进行了创新和改良,比如:过去是用花椒水和面,如今又加入鸡蛋、葵花油、牛奶等,颜色也由一种变为两、三种;口味在原味基础上又增加了甜味、咸味、麻辣味等,吃起来更加美味过瘾。
接着,开始流行炸鸡蛋馓子和糖拧拧,鸡蛋馓子是用纯鸡蛋液和面,用一个有把手、带锯齿、类似独轮推车的特制工具制作,而这个特质工具是维吾尔族的独创,只有在维吾尔人的手工艺品货摊上才能买到。鸡蛋馓子的特点是酥、软、香、入口即化,爱吃甜食的还可以在出油锅时撒上一层白砂糖,就变成了甜味鸡蛋馓子,更好吃。
糖拧拧也叫糖油果,特点是软硬搭配、香甜交织,吃起来像饼干夹蛋糕,令人回味悠长。做糖拧拧要和两种面,一种是用白沙糖水、葵花油和成的糖面,另一种是发面,两层发面中间夹一层糖面,用手拧成漂亮的小蝴蝶结样式。做糖拧拧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把发面发好,又要把糖面和好,糖少了影响口味、油多了太腻,都不好吃,还要边做边炸,不能放置,否则美观上会大打折扣。
鸡蛋馓子和糖拧拧是男女老少都爱吃的油果子,可谓风靡一时,家家都卯足了劲精心制作,要把这两样油果子炸的又好吃又好看,那时,我已经上班了,就让母亲挑周末休息时做,我给母亲帮忙。
好日子正式开始的标志是家家开始炸馓子、用大盘摆馓子。炸馓子用料讲究、程序复杂、技术含量高,没有几年功夫拿不下来,费工累人不说,还要两人以上合作才能炸得又好又快。那一层层像美丽的向日葵花盘一样金黄诱人的馓子,集合了各种油果子的精华和特色,是最好吃的油果子。
母亲和左邻右舍互相帮忙,做完这家做那家,有些人家是自己先炸好油果子,再请人帮忙炸馓子;有些人家是先请人帮忙炸馓子,然后再自己炸油果子……因为日子好了心情就好的缘故,母亲、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对炸馓子都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乐此不疲。
随着我们姐妹上学、工作、结婚、成家,我们像翅膀长硬的小鸟,一个个离家而去,再也没有帮母亲做过油果子。每逢过节,母亲就提前好多天自己一个人先炸好油果子,再叫邻居帮忙炸馓子,等我们回家时总有飘香的馓子、油果子等着我们,走时母亲一人一份让我们带回家享用。
日子越来越好,当年看成美味点心的馓子、油果子,如今吃起来像一日三餐一样变得普通平常,不再那么强烈地吸引我们的眼睛、嘴巴和肠胃了,甚至觉得馓子、油果子没什么好吃的。
一次,我在古丽的面包店买巴哈利时,对古丽说:“现在上班的人没有时间、也不会做馓子、油果子,一到过节都是买馓子、油果子,你们维族人馓子、油果子做得好,你怎么不做这个生意呢?”古丽说:“哎呀!没有卖过,不知道有没有人买,不敢做。”我说:“你可以采用预定模式呀,先有人打电话预定好了再做,慢慢地生意就来了,我也帮你宣传一下。”古丽高兴的说:“行呢,我试试。”
三年后,古丽把隔壁的小药店也租了下来,两个店贯通,进行了装修,档次一下子提了起来。一进到店里,十米长的L型透亮玻璃柜台,上下摆满了各色食品,好看又诱人。古丽的店面扩大了,经营品种也增加了,除了各种面包、饼干、巴哈利,还有十几种口味的各色点心、蛋糕、馓子、油果子,生意不错,尤其是生日蛋糕物美价廉,生意特别好。
每逢节日,更是馓子、油果子、点心等应有尽有,样式、花色、味道都不错,不仅生意好,而且有了固定的顾客群。
我也开始固定在古丽的店里买过节食品,刚开始母亲又是嫌贵花了钱,又说外面买的馓子没有自家做的好吃,唠叨半天,很快母亲就欣然接受了。每次节前,我给母亲买一个中盘、三层高的馓子,再买几种油果子和点心。后来,因为吃不了总是剩下好多,母亲感慨:现在人们日子好了,馓子、油果子都没人稀罕了,摆个样样就行了,多了浪费。于是,我便开始买一个小盘、两层高的馓子,再买几种小点心和油果子,也不多买,一样一小盒,让母亲琳琅满目的摆在茶几上烘托节日气氛。
近几年,古丽的店又增添了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中亚各国的饼干、点心,威化饼;俄罗斯的咖啡、巧克力等,还有伊犁的蜂蜜、和田的玫瑰花、喀什的养胃茶等,都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每次我一进门,古丽都会热情的给我推荐、介绍,我便各样称一点,大包、小包的提着满载而归,满意而归。
“看好了没有?传统的几样不用说了,说一下时髦的东西买哪几种?”古丽走过来笑嘻嘻的望着我。“这几种时髦的东西也各样称两盘子。”“知道了,妈妈家房子里一盘子、你个人的房子里一盘子。”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还没到过节,古丽好像提前穿上了节日的衣服,带着亮片、闪闪发光的宝蓝色连衣裙紧紧地裹在有一点发福的古丽身上,把古丽衬托的光彩照人,头巾也是戴银丝的淡蓝色的新头巾,古丽长得漂亮,尤其是那双大眼睛和长睫毛。看古丽今天的风采,如果不是系着围裙在忙活,简直就像一个准备登台表演的演员。
“古丽,过节的漂亮衣服提前穿上了吗?”我开玩笑道。古丽左手戴塑料手套熟练地拿着馓子、油果子,右手飞快的按着电子秤,也不抬头看我,高声回答:“这是平常穿的衣服,过节的漂亮衣服房子挂的呢!”
“不是过节的衣服,也已经够美了!”“没办法,日子好得很,就该穿得漂亮么!”我俩的对话引得店里几个顾客呵呵笑了起来。
记得第一次进古丽的店还是十年前。当时正值古尔邦节期间,我去同事吐尼莎家里给她拜节,吃了她家的巴哈利,感觉太好吃了,就问吐尼莎这种蛋糕在哪里可以买到,吐尼莎开心地笑着介绍:“这叫巴哈利,是我们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糕点,用牛奶、鸡蛋、面粉、核桃仁等做的,不仅好吃营养也很丰富,都是我们自己做的。”看到我失望的表情,吐尼莎接着说:“我的亲戚古丽在民主路上开了一间面包店,也做巴哈利,你可以在那里买到。”
我很快就去了,是一家小店铺,没有装修,三米来长的木制柜台上摆着三种面包、几盘饼干和一大盘巴哈利,店里没有顾客。古丽身穿一件民族特色黑色碎花连衣裙,头戴咖色花头巾,一个人在柜台后面坐着,见我进来热情地打招呼:“看一下,有面包、饼干,还有巴哈利。”我在柜台前巡视了一遍,说:“买半公斤巴哈利尝尝。”古丽问:“面包、饼干不买一点吗?”我摇头表示不要,古丽有点失望。“我这样切一块,有可能多一点,有可能少一点,称多少算多少行不行?”我说:“行。”走时,古丽一直送我到门口说了两遍“欢迎下次再来!”
其實吐尼莎家茶几上摆的过节食品和我们家也差不多,就是干果种类比较多,像无花果干、桑葚干、椰枣、石榴等,是从南疆带过来的,馓子、油果子和我们回族人做的一样,盘子里摆的样式也一样;就是他们的特色糕点、饼干比较独特,都是她们自己做的,样式多、食材独特、好吃又好看。尤其是巴哈利,特别好吃,我吃了一次就再也放不下。
小时候生活困难,最盼望过节,因为过节能吃到油果子,那时的油果子对我们来说是天下最美味的点心。
记得那天放学回家,一进巷道就闻到了香气四溢的油果子味道,我撒开脚丫子跑进伙房一看,母亲一个人精心制作、炸好的一盆油果子金灿灿的摆在砧板上。母亲一样给我拿了几个让我吃,说等过节后客人招待完了就可以放开吃。可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油果子只有过节时才做,家家数量都不多,不等节过完油果子就已经吃光了,哪里能等得到!
记忆中,那些年让人嘴馋的油果子总是让人吃不够,解不了馋、过不了瘾。
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过节炸油果子就多起来,母亲开始让我和妹妹帮忙。母亲把面和好、切好后,我和妹妹按照母亲的示范做出花样,一做大半天,一炸两、三盆,过节后还有油果子放着慢慢吃。
不久,炸油果子就成了我们过节前的重大事项,不仅炸的数量多,一箱一箱的准备,油果子的种类和花样也多起来。一方面对传统油果子进行了创新和改良,比如:过去是用花椒水和面,如今又加入鸡蛋、葵花油、牛奶等,颜色也由一种变为两、三种;口味在原味基础上又增加了甜味、咸味、麻辣味等,吃起来更加美味过瘾。
接着,开始流行炸鸡蛋馓子和糖拧拧,鸡蛋馓子是用纯鸡蛋液和面,用一个有把手、带锯齿、类似独轮推车的特制工具制作,而这个特质工具是维吾尔族的独创,只有在维吾尔人的手工艺品货摊上才能买到。鸡蛋馓子的特点是酥、软、香、入口即化,爱吃甜食的还可以在出油锅时撒上一层白砂糖,就变成了甜味鸡蛋馓子,更好吃。
糖拧拧也叫糖油果,特点是软硬搭配、香甜交织,吃起来像饼干夹蛋糕,令人回味悠长。做糖拧拧要和两种面,一种是用白沙糖水、葵花油和成的糖面,另一种是发面,两层发面中间夹一层糖面,用手拧成漂亮的小蝴蝶结样式。做糖拧拧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把发面发好,又要把糖面和好,糖少了影响口味、油多了太腻,都不好吃,还要边做边炸,不能放置,否则美观上会大打折扣。
鸡蛋馓子和糖拧拧是男女老少都爱吃的油果子,可谓风靡一时,家家都卯足了劲精心制作,要把这两样油果子炸的又好吃又好看,那时,我已经上班了,就让母亲挑周末休息时做,我给母亲帮忙。
好日子正式开始的标志是家家开始炸馓子、用大盘摆馓子。炸馓子用料讲究、程序复杂、技术含量高,没有几年功夫拿不下来,费工累人不说,还要两人以上合作才能炸得又好又快。那一层层像美丽的向日葵花盘一样金黄诱人的馓子,集合了各种油果子的精华和特色,是最好吃的油果子。
母亲和左邻右舍互相帮忙,做完这家做那家,有些人家是自己先炸好油果子,再请人帮忙炸馓子;有些人家是先请人帮忙炸馓子,然后再自己炸油果子……因为日子好了心情就好的缘故,母亲、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对炸馓子都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乐此不疲。
随着我们姐妹上学、工作、结婚、成家,我们像翅膀长硬的小鸟,一个个离家而去,再也没有帮母亲做过油果子。每逢过节,母亲就提前好多天自己一个人先炸好油果子,再叫邻居帮忙炸馓子,等我们回家时总有飘香的馓子、油果子等着我们,走时母亲一人一份让我们带回家享用。
日子越来越好,当年看成美味点心的馓子、油果子,如今吃起来像一日三餐一样变得普通平常,不再那么强烈地吸引我们的眼睛、嘴巴和肠胃了,甚至觉得馓子、油果子没什么好吃的。
一次,我在古丽的面包店买巴哈利时,对古丽说:“现在上班的人没有时间、也不会做馓子、油果子,一到过节都是买馓子、油果子,你们维族人馓子、油果子做得好,你怎么不做这个生意呢?”古丽说:“哎呀!没有卖过,不知道有没有人买,不敢做。”我说:“你可以采用预定模式呀,先有人打电话预定好了再做,慢慢地生意就来了,我也帮你宣传一下。”古丽高兴的说:“行呢,我试试。”
三年后,古丽把隔壁的小药店也租了下来,两个店贯通,进行了装修,档次一下子提了起来。一进到店里,十米长的L型透亮玻璃柜台,上下摆满了各色食品,好看又诱人。古丽的店面扩大了,经营品种也增加了,除了各种面包、饼干、巴哈利,还有十几种口味的各色点心、蛋糕、馓子、油果子,生意不错,尤其是生日蛋糕物美价廉,生意特别好。
每逢节日,更是馓子、油果子、点心等应有尽有,样式、花色、味道都不错,不仅生意好,而且有了固定的顾客群。
我也开始固定在古丽的店里买过节食品,刚开始母亲又是嫌贵花了钱,又说外面买的馓子没有自家做的好吃,唠叨半天,很快母亲就欣然接受了。每次节前,我给母亲买一个中盘、三层高的馓子,再买几种油果子和点心。后来,因为吃不了总是剩下好多,母亲感慨:现在人们日子好了,馓子、油果子都没人稀罕了,摆个样样就行了,多了浪费。于是,我便开始买一个小盘、两层高的馓子,再买几种小点心和油果子,也不多买,一样一小盒,让母亲琳琅满目的摆在茶几上烘托节日气氛。
近几年,古丽的店又增添了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中亚各国的饼干、点心,威化饼;俄罗斯的咖啡、巧克力等,还有伊犁的蜂蜜、和田的玫瑰花、喀什的养胃茶等,都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每次我一进门,古丽都会热情的给我推荐、介绍,我便各样称一点,大包、小包的提着满载而归,满意而归。
“看好了没有?传统的几样不用说了,说一下时髦的东西买哪几种?”古丽走过来笑嘻嘻的望着我。“这几种时髦的东西也各样称两盘子。”“知道了,妈妈家房子里一盘子、你个人的房子里一盘子。”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