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生育人温而厉
丰子恺原本喜欢数理化,从未想过专攻绘画与音乐,因为听了李叔同的课,才渐渐喜欢上绘画和音乐。李叔同从不疾言厉色批评学生,有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他只在下课后和颜悦色地向对方指出,然后向这位学生鞠一躬,提示他可以走了。对老师的呵斥学生们司空见惯,也就麻木不仁了;对李叔同这样的彬彬有礼,学生们反而手足无措。一位学生说:“我情愿被夏木瓜(夏丏尊外号)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
有些老师满足于让学生口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不过色厉内荏收效甚微;李叔同要的是弟子心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而不怒自威、令人敬畏。用丰子恺的话来说就是“温而厉”。
当时丰子恺担任级长,经常为班级之事向李叔同汇报。一次,汇报完了,转身欲走,李叔同喊他回来,对他说:“你的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你以后,可以……”看着老师期待的眼神,丰子恺激动而郑重地说:“谢谢先生,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那天晚上,李叔同敞开心扉,和这位得意门生聊到深夜。在后来的回忆中,丰子恺说:“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这一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未变。”
丰子恺在浙江师范读书时也曾犯下大错。当时学校有位姓杨的训育主任,作风粗暴,性情蛮横。丰子恺因琐事和他发生口角,一言不合,竟动起手来,虽然只是推推搡搡,并未真正开打,但一向盛气凌人的训育主任哪肯善罢甘休,立即要求学校召开会议处理此事。会上,训育主任痛斥丰子恺冒犯老师、忤逆不敬,主张开除丰子恺。这时候李叔同站起来,说了一番话:
学生打先生,是学生不好;但做老师的也有责任,说明没教育好。不过,丰子恺同学平时尚能遵守学校纪律,没犯过大错。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开除他的学籍,我看处理得太重了。丰子恺这个学生是个人才,将来大有前途。如果开除他的学籍,那不是葬送了他的前途吗?毁灭人才,也是我们国家的损失啊!
李叔同这番话合情合理,怒气冲冲的训育主任出声不得。接着,李叔同提出自己的主张:“我的意见是:这次宽恕他一次,不开除他的学籍,记他一次大过,教育他知错改错,我带他一道去向杨老师道歉。这个解决办法,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李叔同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丰子恺因此逃过一劫,保住了学籍。
先器识而后文艺
李叔同宿舍的案头常年放着一册《人谱》(明刘宗周著),这书的封面上,李叔同亲手写着“身体力行”4个字,每个字旁加一个红圈。
丰子恺到老师房间里去,看见案头的这册书,心里觉得奇怪:李先生专精西洋艺术,为什么看这些老古董,而且把它放在座右?后来有一次李叔同叫丰子恺等几位学生到他房间里去谈话,他翻开这册《人谱》指出一节给他们看:
唐初,王、杨、卢、骆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裴行俭见之,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李叔同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义讲解给丰子恺他们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简言之就是“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李叔同还提醒几位弟子,这里的“贵显”和“享爵禄”不可呆板地解释为做官,应为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意思。
李叔同出家前夕把这册《人谱》连同别的书送给了丰子恺。丰子恺一直把它保藏在缘缘堂中,直到抗战时被炮火所毁。后来,丰子恺避难入川,在成都旧书摊上看到一部《人谱》,想到老师从前的教诲,当即买下,以纪念老师曾经的苦口婆心。
李叔同出家后,虽很少或不再对弟子耳提面命了,但他的一些举止行为却依旧让丰子恺从中受教获益。
一次丰子恺寄一卷宣纸给弘一法师,请他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写信问丰子恺,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又一次,丰子恺寄给弘一法师的信邮票多贴了一些,弘一法师就把多的几分寄还给丰子恺。后来丰子恺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多余的就奉送给老师。
丰子恺曾请老师来家中吃便饭,请他在藤椅上就座,弘一法师总是先摇一摇藤椅,然后再坐。每次都如此。丰子恺不解,问老师何以如此。弘一法师答:“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1948年11月,丰子恺结束了在台湾的画展和讲学,特意去老师的圆寂之处—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凭吊。在老师的故居和他手植的杨柳前,他徘徊良久,不愿离去,最后绘画一幅,题词曰:“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
丰子恺对老师的追慕与怀念,浓缩在这两句题词中。寥寥数语,胜过千言。
(节选自《大师课徒》,九州出版社2016年2月版)
丰子恺原本喜欢数理化,从未想过专攻绘画与音乐,因为听了李叔同的课,才渐渐喜欢上绘画和音乐。李叔同从不疾言厉色批评学生,有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他只在下课后和颜悦色地向对方指出,然后向这位学生鞠一躬,提示他可以走了。对老师的呵斥学生们司空见惯,也就麻木不仁了;对李叔同这样的彬彬有礼,学生们反而手足无措。一位学生说:“我情愿被夏木瓜(夏丏尊外号)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
有些老师满足于让学生口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不过色厉内荏收效甚微;李叔同要的是弟子心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而不怒自威、令人敬畏。用丰子恺的话来说就是“温而厉”。
当时丰子恺担任级长,经常为班级之事向李叔同汇报。一次,汇报完了,转身欲走,李叔同喊他回来,对他说:“你的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你以后,可以……”看着老师期待的眼神,丰子恺激动而郑重地说:“谢谢先生,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那天晚上,李叔同敞开心扉,和这位得意门生聊到深夜。在后来的回忆中,丰子恺说:“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这一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未变。”
丰子恺在浙江师范读书时也曾犯下大错。当时学校有位姓杨的训育主任,作风粗暴,性情蛮横。丰子恺因琐事和他发生口角,一言不合,竟动起手来,虽然只是推推搡搡,并未真正开打,但一向盛气凌人的训育主任哪肯善罢甘休,立即要求学校召开会议处理此事。会上,训育主任痛斥丰子恺冒犯老师、忤逆不敬,主张开除丰子恺。这时候李叔同站起来,说了一番话:
学生打先生,是学生不好;但做老师的也有责任,说明没教育好。不过,丰子恺同学平时尚能遵守学校纪律,没犯过大错。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开除他的学籍,我看处理得太重了。丰子恺这个学生是个人才,将来大有前途。如果开除他的学籍,那不是葬送了他的前途吗?毁灭人才,也是我们国家的损失啊!
李叔同这番话合情合理,怒气冲冲的训育主任出声不得。接着,李叔同提出自己的主张:“我的意见是:这次宽恕他一次,不开除他的学籍,记他一次大过,教育他知错改错,我带他一道去向杨老师道歉。这个解决办法,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李叔同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丰子恺因此逃过一劫,保住了学籍。
先器识而后文艺
李叔同宿舍的案头常年放着一册《人谱》(明刘宗周著),这书的封面上,李叔同亲手写着“身体力行”4个字,每个字旁加一个红圈。
丰子恺到老师房间里去,看见案头的这册书,心里觉得奇怪:李先生专精西洋艺术,为什么看这些老古董,而且把它放在座右?后来有一次李叔同叫丰子恺等几位学生到他房间里去谈话,他翻开这册《人谱》指出一节给他们看:
唐初,王、杨、卢、骆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裴行俭见之,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李叔同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义讲解给丰子恺他们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简言之就是“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李叔同还提醒几位弟子,这里的“贵显”和“享爵禄”不可呆板地解释为做官,应为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意思。
李叔同出家前夕把这册《人谱》连同别的书送给了丰子恺。丰子恺一直把它保藏在缘缘堂中,直到抗战时被炮火所毁。后来,丰子恺避难入川,在成都旧书摊上看到一部《人谱》,想到老师从前的教诲,当即买下,以纪念老师曾经的苦口婆心。
李叔同出家后,虽很少或不再对弟子耳提面命了,但他的一些举止行为却依旧让丰子恺从中受教获益。
一次丰子恺寄一卷宣纸给弘一法师,请他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写信问丰子恺,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又一次,丰子恺寄给弘一法师的信邮票多贴了一些,弘一法师就把多的几分寄还给丰子恺。后来丰子恺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多余的就奉送给老师。
丰子恺曾请老师来家中吃便饭,请他在藤椅上就座,弘一法师总是先摇一摇藤椅,然后再坐。每次都如此。丰子恺不解,问老师何以如此。弘一法师答:“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1948年11月,丰子恺结束了在台湾的画展和讲学,特意去老师的圆寂之处—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凭吊。在老师的故居和他手植的杨柳前,他徘徊良久,不愿离去,最后绘画一幅,题词曰:“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
丰子恺对老师的追慕与怀念,浓缩在这两句题词中。寥寥数语,胜过千言。
(节选自《大师课徒》,九州出版社2016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