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龍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龍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