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到教师们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一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让教师头疼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行不良”“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更让学校和教师感到束手无策。
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认为,要教育好学生,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在“管”学生上。我认为,要重“管”,更要重“理”。因此,遇到那些“問题学生”时,教师们首先要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应当帮他们做什么?”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很重要。
那么,导致学生“品行不良”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以前调查的结果,我认为,导致学生“品行不良”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问题家庭的潜移默化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土。这片土地的质量决定着孩子成长的主要方向。好的土壤有利于孩子成长,差一些的土壤则不利于孩子的后天发展,甚至会毁了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些家庭,因为破裂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淡,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更会造成学生的变态心理,使这些学生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冷酷无情的,是毫无感情牵连的,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形成冷漠自卑、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破罐破摔等心理。
二、社会风气的催化诱导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催化作用,特别不好的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错误观点以及各种庸俗低级的文化艺术扑面而来,对青少年的侵蚀很大,影响了孩子们的思想观念。各种犯罪分子等品行不良的社会闲散人员对青少年的引诱、教唆、影响,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由模仿逐渐误入歧途,最后他们会产生“不道德”的合理感和横行霸道的自豪感。
三、消极教育的负面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学校应当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但是,当前的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思想教育,或者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或实效性,一般化的教育多,生动活泼的教育少,简单粗暴的批评多,和风细雨的引导少,这些简单陈旧的方法对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无效,而且会使他们逐渐变成品行不良的学生。
在这些或近或远的、显性的、隐形的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不良品行就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大部分品行不良的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们应当采取那些有效措施?我认为,关键要有爱心、有耐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要感化诱导消除疑惧心理
人是感情动物,种下感情的种子,迟早会发出期望的嫩芽。作为教师,当遇到所谓的“问题学生”时,不要轻易下什么“朽木不可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类的结论,二要主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一般来讲,这部分“问题学生”对教育者都有期望,更有疑惧心理,他们认为教师管他们就是与他们作对,教师总是只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教师总是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不抱任何转变的希望等等。这时,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去感化他们,诱导他们,同情他们,理解他们,而不足去排斥、去训斥、去憎恨,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师真心爱护自己,关心自己,从而与教师建立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这才谈得上有效的教育。
(二)要诚恳谈心引导迷途知返
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谈话、谈心,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师。谈话要讲究艺术,关键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要谈话内容和方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么,无论采取任何语言艺术都是可行的。所谓的“问题学生”只是与其他学生不同,有些甚至都有一整套“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观点。这并不是完全“不可救药”,教师要想说服他们,首先要纠正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问题学生不可救药”观,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观点,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观点的错误性。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说话、发表意见,说出观点,而不是一开始就否定、威胁、呵斥,使他们不想、不敢与你交流。与他们敞开心扉交心谈心之时,正是教育诱导的最佳之期。这时,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当学生们觉得人格受到尊重,他们才会与教师配合,接受教育。
(三)要富有耐心反复教育转化
不良的学生不是一天变成的,坏习惯是天长日久逐渐形成的。相应的,教育他们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是一个曲折漫长、波动上升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要有抓反复,反复抓的心理准备。教育引导、谈话谈心、消除疑虑,这些工作不可能一次完成。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短时间内是改变不了坏习惯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教师不要轻言放弃,要等待一些细微的变化,有了一点点转变,也不要自以为彻底转变了,还需要反复教育引导。教育人是一个期待心理之花生根发芽的过程,是一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过程,要有耐心,要有持久性。当他们彻底反省并养成好习惯了,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表扬教育、活动教育、巩固教育成果。
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教师的爱心、信心和耐心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否则,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坚信:只要我们拿出自己的真心,付出自己的热情和耐心,用科学恰当的方式方法教育、帮助他们,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被转化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总之,学生品行不良不可怕,怕的是教师无爱、无心、无法,只要老师耐心教育,爱字当头,相信这些学生一定会痛改前非,成为人见人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责编 张宇)
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认为,要教育好学生,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在“管”学生上。我认为,要重“管”,更要重“理”。因此,遇到那些“問题学生”时,教师们首先要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应当帮他们做什么?”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很重要。
那么,导致学生“品行不良”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以前调查的结果,我认为,导致学生“品行不良”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问题家庭的潜移默化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土。这片土地的质量决定着孩子成长的主要方向。好的土壤有利于孩子成长,差一些的土壤则不利于孩子的后天发展,甚至会毁了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些家庭,因为破裂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淡,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更会造成学生的变态心理,使这些学生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冷酷无情的,是毫无感情牵连的,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形成冷漠自卑、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破罐破摔等心理。
二、社会风气的催化诱导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催化作用,特别不好的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错误观点以及各种庸俗低级的文化艺术扑面而来,对青少年的侵蚀很大,影响了孩子们的思想观念。各种犯罪分子等品行不良的社会闲散人员对青少年的引诱、教唆、影响,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由模仿逐渐误入歧途,最后他们会产生“不道德”的合理感和横行霸道的自豪感。
三、消极教育的负面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学校应当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但是,当前的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思想教育,或者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或实效性,一般化的教育多,生动活泼的教育少,简单粗暴的批评多,和风细雨的引导少,这些简单陈旧的方法对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无效,而且会使他们逐渐变成品行不良的学生。
在这些或近或远的、显性的、隐形的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不良品行就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大部分品行不良的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们应当采取那些有效措施?我认为,关键要有爱心、有耐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要感化诱导消除疑惧心理
人是感情动物,种下感情的种子,迟早会发出期望的嫩芽。作为教师,当遇到所谓的“问题学生”时,不要轻易下什么“朽木不可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类的结论,二要主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一般来讲,这部分“问题学生”对教育者都有期望,更有疑惧心理,他们认为教师管他们就是与他们作对,教师总是只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教师总是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不抱任何转变的希望等等。这时,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去感化他们,诱导他们,同情他们,理解他们,而不足去排斥、去训斥、去憎恨,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师真心爱护自己,关心自己,从而与教师建立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这才谈得上有效的教育。
(二)要诚恳谈心引导迷途知返
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谈话、谈心,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师。谈话要讲究艺术,关键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要谈话内容和方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么,无论采取任何语言艺术都是可行的。所谓的“问题学生”只是与其他学生不同,有些甚至都有一整套“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观点。这并不是完全“不可救药”,教师要想说服他们,首先要纠正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问题学生不可救药”观,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观点,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观点的错误性。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说话、发表意见,说出观点,而不是一开始就否定、威胁、呵斥,使他们不想、不敢与你交流。与他们敞开心扉交心谈心之时,正是教育诱导的最佳之期。这时,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当学生们觉得人格受到尊重,他们才会与教师配合,接受教育。
(三)要富有耐心反复教育转化
不良的学生不是一天变成的,坏习惯是天长日久逐渐形成的。相应的,教育他们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是一个曲折漫长、波动上升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要有抓反复,反复抓的心理准备。教育引导、谈话谈心、消除疑虑,这些工作不可能一次完成。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短时间内是改变不了坏习惯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教师不要轻言放弃,要等待一些细微的变化,有了一点点转变,也不要自以为彻底转变了,还需要反复教育引导。教育人是一个期待心理之花生根发芽的过程,是一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过程,要有耐心,要有持久性。当他们彻底反省并养成好习惯了,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表扬教育、活动教育、巩固教育成果。
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教师的爱心、信心和耐心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否则,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坚信:只要我们拿出自己的真心,付出自己的热情和耐心,用科学恰当的方式方法教育、帮助他们,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被转化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总之,学生品行不良不可怕,怕的是教师无爱、无心、无法,只要老师耐心教育,爱字当头,相信这些学生一定会痛改前非,成为人见人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