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德育工作是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高职高专的职业特性要求加强对学生公民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应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研、顶岗劳动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教学手段强化德育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德育;途径;社会实践
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尤其在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传授学生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完善的德育体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实施有效影响并加以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
一、加强高职高专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1.公共基础课课时缩水。高职高专学制普遍为3年,根据人才培养计划,除去专业实习时间,学生要在两年左右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任务,课程安排紧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某些学校或专业,为了优先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一再挤压公共基础课的时间,造成思政类课程课时不足或只能利用晚间、周末这样的“边角料”时间进行授课,对德育效果造成显著影响。
2.单一的课堂讲授导致学生的参与率低。思政类课程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传统的“一对多”课堂讲授已成为主要教学形式。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互联网、多媒体的信息传导效果是传统的说教方式无法比拟的,鲜活、丰富的视频、图文、影视作品的渗透力比起书中的“大道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根据我们最近的调查,45.5%的受访者认为思政类课程“枯燥无味”,18.5%的受访者认为“内容离实际太远”,可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德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3.大学生“失德”现象日益突出。当今社会在经历着一场大变革,社会道德体系、法制体系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能通过互联网获取包罗万象的社会资讯,正处于心智塑造期的他们易受到多方面影响。同时,这一群体也更易误入歧途。从早前的马加爵事件,到后来的药家鑫事件,都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缺失、法制意识薄弱的现实。除校园暴力事件外,不尊师重道、考试作弊、走后门托关系、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想,日益严重地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二、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及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和道德实施知、情、意、行进行影响的过程,始于对道德知识的认知,目的是对道德标准的践行。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就指出,“思想理论教育,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知行统一。要求实务实,提高教育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因此,德育的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德育效果的判断标准是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社会实践应作为德育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参观考察、社会调研、顶岗劳动和志愿服务。
参观考察是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建筑、场所、场景等实体进行观看、聆听和思考的社会实践过程。例如,通过参观革命圣地、革命战斗遗址、革命先烈遗物等,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通过参观优秀企业、大型工程、示范性乡村等,进行国情教育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通过参观访问贫困地区、被污染地区、社会弱势群体等,进行形势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调研是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事件、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而实现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调查研究以参观考察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为形式,促进学生更加严谨、理性地看待问题、认识社会。通过社会调研,学生能将书本上的理论描述与社会现实进行比对,判断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养成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顶岗劳动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见习、实习和劳动。职业性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核心特征;具备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和技能是合格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判断标准。通过顶岗劳动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态度教育,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更好地将书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成为合格的职业者奠定基础。
志愿服务是组织学生开展不以报酬为目的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形式十分丰富,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物品传递到农村地区;利用“雷锋月”开展孝老敬老、关爱孤残、社区服务等有特定对象的志愿服务;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知识宣传、文明劝导等主题活动;特殊情况下的募捐、义演、会议赛事服务等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其本身也是一个传递爱心、传递文明的过程。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
1.社会实践活动要紧扣德育教育主线。在强调“躬行践履”教学方式的同时,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德育教育主线。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被来自国内外各种信息和思想所包围,其中必然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可以说,德育过程也是青年学生思想中正负能量斗争的过程。若单纯为了追求学生参与度,本末倒置地失去德育的主线,就会违背德育的基本出发点而得到一个“育而无德”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哪种实践教学手段,都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并对教学过程予以监督和引导,始终不能偏离主线。
2.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贴近实际的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授課对象的年龄、性别、兴趣和专业等因素,结合教学目标制订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要体现出文科与工科、男生与女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的差异性,突出专业特性和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加以引导,确保实践过程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正效应。社会实践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受时间、资金、安全等因素影响较明显的教学资源。对于某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但又无法实现人人参与,在此种情况下应将实践成果进行提炼和转化,尽可能提高成果的影响效应。如举办社会实践报告会,出版社会实践成果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报道等方式,使教学成果能起到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楠,潘学良.将公平正义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
[2]马建胜.论高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2(3).
[3]夏绪仁.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类课题“对高职高专学生实施网络德育教育的途径研究(15SHYB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英辉,硕士研究生,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职高专;德育;途径;社会实践
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尤其在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传授学生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完善的德育体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实施有效影响并加以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
一、加强高职高专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1.公共基础课课时缩水。高职高专学制普遍为3年,根据人才培养计划,除去专业实习时间,学生要在两年左右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任务,课程安排紧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某些学校或专业,为了优先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一再挤压公共基础课的时间,造成思政类课程课时不足或只能利用晚间、周末这样的“边角料”时间进行授课,对德育效果造成显著影响。
2.单一的课堂讲授导致学生的参与率低。思政类课程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传统的“一对多”课堂讲授已成为主要教学形式。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互联网、多媒体的信息传导效果是传统的说教方式无法比拟的,鲜活、丰富的视频、图文、影视作品的渗透力比起书中的“大道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根据我们最近的调查,45.5%的受访者认为思政类课程“枯燥无味”,18.5%的受访者认为“内容离实际太远”,可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德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3.大学生“失德”现象日益突出。当今社会在经历着一场大变革,社会道德体系、法制体系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能通过互联网获取包罗万象的社会资讯,正处于心智塑造期的他们易受到多方面影响。同时,这一群体也更易误入歧途。从早前的马加爵事件,到后来的药家鑫事件,都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缺失、法制意识薄弱的现实。除校园暴力事件外,不尊师重道、考试作弊、走后门托关系、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想,日益严重地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二、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及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和道德实施知、情、意、行进行影响的过程,始于对道德知识的认知,目的是对道德标准的践行。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就指出,“思想理论教育,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知行统一。要求实务实,提高教育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因此,德育的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德育效果的判断标准是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社会实践应作为德育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参观考察、社会调研、顶岗劳动和志愿服务。
参观考察是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建筑、场所、场景等实体进行观看、聆听和思考的社会实践过程。例如,通过参观革命圣地、革命战斗遗址、革命先烈遗物等,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通过参观优秀企业、大型工程、示范性乡村等,进行国情教育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通过参观访问贫困地区、被污染地区、社会弱势群体等,进行形势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调研是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事件、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而实现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调查研究以参观考察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为形式,促进学生更加严谨、理性地看待问题、认识社会。通过社会调研,学生能将书本上的理论描述与社会现实进行比对,判断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养成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顶岗劳动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见习、实习和劳动。职业性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核心特征;具备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和技能是合格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判断标准。通过顶岗劳动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态度教育,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更好地将书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成为合格的职业者奠定基础。
志愿服务是组织学生开展不以报酬为目的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形式十分丰富,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物品传递到农村地区;利用“雷锋月”开展孝老敬老、关爱孤残、社区服务等有特定对象的志愿服务;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知识宣传、文明劝导等主题活动;特殊情况下的募捐、义演、会议赛事服务等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其本身也是一个传递爱心、传递文明的过程。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
1.社会实践活动要紧扣德育教育主线。在强调“躬行践履”教学方式的同时,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德育教育主线。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被来自国内外各种信息和思想所包围,其中必然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可以说,德育过程也是青年学生思想中正负能量斗争的过程。若单纯为了追求学生参与度,本末倒置地失去德育的主线,就会违背德育的基本出发点而得到一个“育而无德”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哪种实践教学手段,都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并对教学过程予以监督和引导,始终不能偏离主线。
2.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贴近实际的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授課对象的年龄、性别、兴趣和专业等因素,结合教学目标制订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要体现出文科与工科、男生与女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的差异性,突出专业特性和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加以引导,确保实践过程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正效应。社会实践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受时间、资金、安全等因素影响较明显的教学资源。对于某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但又无法实现人人参与,在此种情况下应将实践成果进行提炼和转化,尽可能提高成果的影响效应。如举办社会实践报告会,出版社会实践成果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报道等方式,使教学成果能起到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楠,潘学良.将公平正义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
[2]马建胜.论高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2(3).
[3]夏绪仁.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类课题“对高职高专学生实施网络德育教育的途径研究(15SHYB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英辉,硕士研究生,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