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写作的第一环是审题立意,立意要求准确,到位。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的要点,准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准确提炼出立意关键词体现这个主旨。大量考场作文显示,很多学生的作文体现的立意不在核心区,或偏离主旨,或大而空,导致作文分数偏低。
究其根源,是学生审题时出现的问题。审题时,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有的能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握命题人的命题倾向,找到关键词确定立意;而有的学生则不顾材料所给语句的整体性,断章取义,舍本逐末,导致立意偏题;还有些学生虽然能够抓住作文材料的关键词,但其作文主旨却偏离了材料,是对关键词概念的偏移或扩大所致。
一、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把握不到材料关键词句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义”通“意”,即意思。如《论语》中孔子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一般人都理解为父母如果健在,是不可以出游的。但是这样理解的问题是没有关注到还有下半句“游必有方”,所以结合整句来看,这句的意思是父母健在是可以出游的,但是要将去的地方告诉父母,以免过分牵挂。这就是断章取义导致的理解出现的明显错误。同样,在读作文材料之时,亦需全面理解把握材料,杜绝断章取义。
舍本逐末,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抓不到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学生面对多则材料,读完之后不能把握主要信息,不能概括出中心意思。有的学生甚至读不懂一则材料的中心意思,多则材料更因为其材料之多,看似可立意的点很多,所以会陷入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的境地。而有的学生则就己所好,在材料所呈现出来的词中随意选取,进行立意,造成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中的断章取义、舍本逐末。
下面以我们月考作文题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例1:
①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几米)
②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的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罗素)
③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三毛)
④一个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事理通达,心平气和了。(汪曾祺)?摇
⑤信任左右想法,想法左右话语,话语左右行动,行动左右习惯,习惯左右价值,价值左右命运。(甘地)
我们对这几个句子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局部的剖析。
第一个句子,关键点在后半句,“你以为天要塌下来”只是后半句的铺垫,“以为”只是“以为”,不是真实所在,天并不会真的塌下来。之所以这样“以为”,是因为你自己“站歪了”。几米这句话的关键词是“自己站歪”,是自身的原因。所以,立意时应抓住“站歪”入手,而不是“天要塌下来”。在这个句子上,有的同学只把握到“天要塌下来”而立意为“黑暗的现实”“跟挫折作斗争”“在困境中成长”“那些生活打不倒的”等,都属不能全面理解材料内容,断章取义、舍本逐末。
第二个句子,言“对事实的感知”与“情绪起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两者之间是反比的关系,对事实了解越少,越容易动感情。因此这句不能只把握到“情绪”这个关键词,要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谈,从反面来看,对事实的了解越多,那么情绪的起落就会越小。在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把握上,大部分同学眼中只有“情绪”二字,立意为“掌控情绪”,而忽略了材料中“对事實的感知”的表达,也是犯了断章取义、舍本逐末的错误。仅立意为“掌控情绪”,有失于片面和表面,不够具体,不够深刻。
第三个句子,“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天真”和“见过世界的黑暗”,三毛所表述的是“见过世界的黑暗”的天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天真,是更高层次的天真,是经历了诸多挫折和黑暗之后的返璞归真。而我们的同学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只关注到“天真”二字,写较为肤浅的、表面意义的天真,而忽略了此句所述是“见过世界的黑暗”之后的天真。这样断章取义的结果是立意流于浅表化,深刻性远远不够。
第四个句子,在这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跟“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事理通达”跟“心平气和”的原因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因果关系不能随意拆解,有的同学只把握到“心平气和”,立意仅谈情绪而忽略了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是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所致。
第五个句子,“左右”出现的次数多达6次,有些学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左右”是本句的关键词,写“不被外物左右”等这样的主题,这是非常典型的舍本逐末的错误。在本句中,“左右” 虽然出现的次数最多,但是它在句中只起到连接关键词的作用,而关键词则应是“信任”“想法”“话语”和“价值”等。
综上所述,这个多则材料作文最容易组合的是①和④,将“找准自己的位置”“站歪”跟“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相结合,以位置与通达事理,位置与心平气和为主题,则是非常核心的立意。其次,可以将②跟④结合起来,谈找准自己位置,多了解事实,然后就会平心静气。
通过对作文试题所给材料的深度剖析来看,学生在审题时对材料没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把握,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抓不到句子所给的关键词句,导致偏题或者理解仅限于肤浅的层次,深刻性不够。
二、对关键词句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立意不够具体
1.对关键词句概念的偏移。偏题是因为我们经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局部分析而抓到关键词句后,并没有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概念作必要的界定和诠释,经过自己不够严密的推理,从而立论导致的结果。一个正确概念的建立,总是在抛弃一个错误概念的同时完成的;对一个概念的准确理解,总是在与相似概念的区别中获得的。因此,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要澄清关键词的概念,然后经过相近概念差异的辨析,概念所指就会变得十分准确明晰。
究其根源,是学生审题时出现的问题。审题时,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有的能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握命题人的命题倾向,找到关键词确定立意;而有的学生则不顾材料所给语句的整体性,断章取义,舍本逐末,导致立意偏题;还有些学生虽然能够抓住作文材料的关键词,但其作文主旨却偏离了材料,是对关键词概念的偏移或扩大所致。
一、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把握不到材料关键词句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义”通“意”,即意思。如《论语》中孔子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一般人都理解为父母如果健在,是不可以出游的。但是这样理解的问题是没有关注到还有下半句“游必有方”,所以结合整句来看,这句的意思是父母健在是可以出游的,但是要将去的地方告诉父母,以免过分牵挂。这就是断章取义导致的理解出现的明显错误。同样,在读作文材料之时,亦需全面理解把握材料,杜绝断章取义。
舍本逐末,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抓不到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学生面对多则材料,读完之后不能把握主要信息,不能概括出中心意思。有的学生甚至读不懂一则材料的中心意思,多则材料更因为其材料之多,看似可立意的点很多,所以会陷入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的境地。而有的学生则就己所好,在材料所呈现出来的词中随意选取,进行立意,造成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中的断章取义、舍本逐末。
下面以我们月考作文题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例1:
①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几米)
②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的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罗素)
③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三毛)
④一个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事理通达,心平气和了。(汪曾祺)?摇
⑤信任左右想法,想法左右话语,话语左右行动,行动左右习惯,习惯左右价值,价值左右命运。(甘地)
我们对这几个句子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局部的剖析。
第一个句子,关键点在后半句,“你以为天要塌下来”只是后半句的铺垫,“以为”只是“以为”,不是真实所在,天并不会真的塌下来。之所以这样“以为”,是因为你自己“站歪了”。几米这句话的关键词是“自己站歪”,是自身的原因。所以,立意时应抓住“站歪”入手,而不是“天要塌下来”。在这个句子上,有的同学只把握到“天要塌下来”而立意为“黑暗的现实”“跟挫折作斗争”“在困境中成长”“那些生活打不倒的”等,都属不能全面理解材料内容,断章取义、舍本逐末。
第二个句子,言“对事实的感知”与“情绪起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两者之间是反比的关系,对事实了解越少,越容易动感情。因此这句不能只把握到“情绪”这个关键词,要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谈,从反面来看,对事实的了解越多,那么情绪的起落就会越小。在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把握上,大部分同学眼中只有“情绪”二字,立意为“掌控情绪”,而忽略了材料中“对事實的感知”的表达,也是犯了断章取义、舍本逐末的错误。仅立意为“掌控情绪”,有失于片面和表面,不够具体,不够深刻。
第三个句子,“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天真”和“见过世界的黑暗”,三毛所表述的是“见过世界的黑暗”的天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天真,是更高层次的天真,是经历了诸多挫折和黑暗之后的返璞归真。而我们的同学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只关注到“天真”二字,写较为肤浅的、表面意义的天真,而忽略了此句所述是“见过世界的黑暗”之后的天真。这样断章取义的结果是立意流于浅表化,深刻性远远不够。
第四个句子,在这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跟“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事理通达”跟“心平气和”的原因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因果关系不能随意拆解,有的同学只把握到“心平气和”,立意仅谈情绪而忽略了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是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所致。
第五个句子,“左右”出现的次数多达6次,有些学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左右”是本句的关键词,写“不被外物左右”等这样的主题,这是非常典型的舍本逐末的错误。在本句中,“左右” 虽然出现的次数最多,但是它在句中只起到连接关键词的作用,而关键词则应是“信任”“想法”“话语”和“价值”等。
综上所述,这个多则材料作文最容易组合的是①和④,将“找准自己的位置”“站歪”跟“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相结合,以位置与通达事理,位置与心平气和为主题,则是非常核心的立意。其次,可以将②跟④结合起来,谈找准自己位置,多了解事实,然后就会平心静气。
通过对作文试题所给材料的深度剖析来看,学生在审题时对材料没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把握,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抓不到句子所给的关键词句,导致偏题或者理解仅限于肤浅的层次,深刻性不够。
二、对关键词句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立意不够具体
1.对关键词句概念的偏移。偏题是因为我们经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局部分析而抓到关键词句后,并没有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概念作必要的界定和诠释,经过自己不够严密的推理,从而立论导致的结果。一个正确概念的建立,总是在抛弃一个错误概念的同时完成的;对一个概念的准确理解,总是在与相似概念的区别中获得的。因此,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要澄清关键词的概念,然后经过相近概念差异的辨析,概念所指就会变得十分准确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