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这种教育工作锦标赛在各地蔚然成风,乡村教育没有办不好的道理;如果加大对各级政府主官职责中教育优质均衡、乡村教育投入等指标的考核力度,乡村教育明天会更好。”
罗河镇店桥村是庐江县最南端的一个偏远村,与城镇化大潮下的众多乡村一样,几年前,村民谈论最多的是土地流转和拆迁并村,唯独不讨论谁家孩子上了重点中学和一本大学,因为已经多年没有这样的“喜报”了,“读书无用论”一度蔓延在村庄上空。
然而,2015年开始,在外务工和做生意的村民纷纷把孩子送回离村子不远的店桥初级中学就读。据统计,2017、2018连续两届中考,该中学120名九年级毕业生中,有30余人考入省示范高中庐江中学和庐江二中。
“对于一所农村初中来说,这样的成绩极为不易。几年前,我们是不敢想的,毕竟都是留守儿童,生源质量摆在那里。”店桥初级中学校长许德凯告诉《决策》。
店桥村民对教育的改观,是庐江县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教育均衡工作的一个缩影。庐江县人口120万,有14万农村中小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县和教育大县,同时却又是一个财政小县,财政收入曾一度徘徊在30亿元以下。
然而,小财政却扛起了大教育。2015年以来,庐江县倡导“在有限条件内把教育均衡做到极致,给农村学生带去希望”,堪称一场“教育均衡试验”。
在乡村教育普遍失衡的大环境下,庐江的做法犹如一抹亮色;庐江县小财政扛起大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也给各地带来思考和启迪。这里的教育均衡故事,我们从罗河镇说起。
罗河镇是庐江县南部的一个偏远乡镇,与枞阳、桐城毗邻,有“勤耕好学”之风,历史上教育有过辉煌,曾经多年中考、高考升学率在全县都名列前茅。但随着城镇化发展,该镇的教育也不免走向“萎缩”,一些有办法的村民把孩子送到城里或外地读书,生源的日益流失导致乡村教育发展“恶性循环”。在一次次进村入户调研中,罗河镇中心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林宗信感到身上担子越来越沉重。
“当时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经常有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问我,林校长啊,我家孙子今年怎么又换老师了?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林宗信向《决策》回忆道。
作为一名“老教育”,林宗信对乡村教育有颇多思考。在他看来,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隔代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更多还得依靠学校和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时候,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乡村教育的意义就更加凸显。”林宗信坦言,“但这也是个矛盾,虽然每年县里给我们分配了不少年轻教师,但像流水一样,干不了几年就走了。教育不是短平快的行业,要有积累,没有个三五年,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教学上不去,农村孩子就更输在起跑线上”。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从2015年开始,罗河镇教师流失情况大为好转,不仅已有的骨干教师安心从教,而且源源不断地有青年教师来到罗河。
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庐江使出了“浑身解数”,放宽编制、加大招聘力度、政策和福利待遇倾斜、农村青年教师安居乐教工程等,无一不凝聚着稳住乡村教师队伍的良苦用心。
“县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庐江县教体局副局长朱德波告诉《决策》。
据统计,2013年以来,通过招聘、调入等途径,庐江县共增加教师1749名,其中义务教育学校教师1337名,85%以上的新进教师被安排在农村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30%,极大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然而,这些教师来到乡村任教,并不意味着扎根在乡村。为了最大限度留住乡村教师,庐江县在已有财力条件下,把对教师的厚爱做到了极致。
“我们是小财政办大教育,尽管是吃饭财政,但对教师待遇毫不吝啬,每年新增财力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教师待遇。”庐江县副县长何江宏扳着指头跟记者算了下教师收入,刚入编教师,打卡工资2000元左右,绩效工资800元左右,公积金1600元左右,加上年终奖励,年收入普遍在8万元以上。
与教师收入挂靠最紧密的是职称。长期以来,受岗位比例限制,很多农村教师等白了头都拿不到中级职称。“尽管各級政府出台了不少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倾斜政策,但大多停留在文件上。”一位乡村教师告诉《决策》。
在庐江,这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对在农村学校任教满25年的,不受所在学校和岗位职称比例限制,直接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采访中,不少教师表示,这是一项“暖心”的政策,一些扎根乡村数十年的老教师感受到莫大的鼓舞。
外县教师是乡村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据统计,目前在庐江农村学校的外县教师达562人,绝大多数是新招聘的年轻教师,由于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这一群体前几年流失较为严重。这一问题引起了庐江县委书记王连贵的高度重视。
调研发现,外县教师留不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居住条件差,青年教师大多临时安置在闲置已久的校舍,生活设施奇缺,不得不在中心镇租房,并频繁搬家。
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教师性别比失衡,存在很多大龄单身女教师,在当地无法成家导致流失。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连贵决定启动青年教师安居乐教工程。从2017年起,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农村教师周转用房,逐步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看似是为了解决住房难题,其实还有一个良苦用心,是让青年教师集中居住,在日常交往中擦出爱情火花,只要他们在当地成家,那基本上就扎根在这里了。”林宗信笑着告诉《决策》。
在白山镇金沈小学安居乐教公寓,记者就听到了一则喜讯,已有青年教师相恋成家,从公寓搬了出去。
谈及留守儿童,罗河镇中心小学校长许林森非常感慨,“说实话,这是一个让人动感情的话题。长期以来,外界对留守儿童的印象是冷漠、自闭、叛逆、厌学这些不好的字眼。”
罗河镇店桥村是庐江县最南端的一个偏远村,与城镇化大潮下的众多乡村一样,几年前,村民谈论最多的是土地流转和拆迁并村,唯独不讨论谁家孩子上了重点中学和一本大学,因为已经多年没有这样的“喜报”了,“读书无用论”一度蔓延在村庄上空。
然而,2015年开始,在外务工和做生意的村民纷纷把孩子送回离村子不远的店桥初级中学就读。据统计,2017、2018连续两届中考,该中学120名九年级毕业生中,有30余人考入省示范高中庐江中学和庐江二中。
“对于一所农村初中来说,这样的成绩极为不易。几年前,我们是不敢想的,毕竟都是留守儿童,生源质量摆在那里。”店桥初级中学校长许德凯告诉《决策》。
店桥村民对教育的改观,是庐江县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教育均衡工作的一个缩影。庐江县人口120万,有14万农村中小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县和教育大县,同时却又是一个财政小县,财政收入曾一度徘徊在30亿元以下。
然而,小财政却扛起了大教育。2015年以来,庐江县倡导“在有限条件内把教育均衡做到极致,给农村学生带去希望”,堪称一场“教育均衡试验”。
在乡村教育普遍失衡的大环境下,庐江的做法犹如一抹亮色;庐江县小财政扛起大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也给各地带来思考和启迪。这里的教育均衡故事,我们从罗河镇说起。
一名“老教育”的感慨和欣慰
罗河镇是庐江县南部的一个偏远乡镇,与枞阳、桐城毗邻,有“勤耕好学”之风,历史上教育有过辉煌,曾经多年中考、高考升学率在全县都名列前茅。但随着城镇化发展,该镇的教育也不免走向“萎缩”,一些有办法的村民把孩子送到城里或外地读书,生源的日益流失导致乡村教育发展“恶性循环”。在一次次进村入户调研中,罗河镇中心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林宗信感到身上担子越来越沉重。
“当时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经常有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问我,林校长啊,我家孙子今年怎么又换老师了?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林宗信向《决策》回忆道。
作为一名“老教育”,林宗信对乡村教育有颇多思考。在他看来,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隔代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更多还得依靠学校和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时候,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乡村教育的意义就更加凸显。”林宗信坦言,“但这也是个矛盾,虽然每年县里给我们分配了不少年轻教师,但像流水一样,干不了几年就走了。教育不是短平快的行业,要有积累,没有个三五年,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教学上不去,农村孩子就更输在起跑线上”。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从2015年开始,罗河镇教师流失情况大为好转,不仅已有的骨干教师安心从教,而且源源不断地有青年教师来到罗河。
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庐江使出了“浑身解数”,放宽编制、加大招聘力度、政策和福利待遇倾斜、农村青年教师安居乐教工程等,无一不凝聚着稳住乡村教师队伍的良苦用心。
“县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庐江县教体局副局长朱德波告诉《决策》。
据统计,2013年以来,通过招聘、调入等途径,庐江县共增加教师1749名,其中义务教育学校教师1337名,85%以上的新进教师被安排在农村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30%,极大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然而,这些教师来到乡村任教,并不意味着扎根在乡村。为了最大限度留住乡村教师,庐江县在已有财力条件下,把对教师的厚爱做到了极致。
“我们是小财政办大教育,尽管是吃饭财政,但对教师待遇毫不吝啬,每年新增财力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教师待遇。”庐江县副县长何江宏扳着指头跟记者算了下教师收入,刚入编教师,打卡工资2000元左右,绩效工资800元左右,公积金1600元左右,加上年终奖励,年收入普遍在8万元以上。
与教师收入挂靠最紧密的是职称。长期以来,受岗位比例限制,很多农村教师等白了头都拿不到中级职称。“尽管各級政府出台了不少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倾斜政策,但大多停留在文件上。”一位乡村教师告诉《决策》。
在庐江,这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对在农村学校任教满25年的,不受所在学校和岗位职称比例限制,直接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采访中,不少教师表示,这是一项“暖心”的政策,一些扎根乡村数十年的老教师感受到莫大的鼓舞。
外县教师是乡村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据统计,目前在庐江农村学校的外县教师达562人,绝大多数是新招聘的年轻教师,由于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这一群体前几年流失较为严重。这一问题引起了庐江县委书记王连贵的高度重视。
调研发现,外县教师留不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居住条件差,青年教师大多临时安置在闲置已久的校舍,生活设施奇缺,不得不在中心镇租房,并频繁搬家。
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教师性别比失衡,存在很多大龄单身女教师,在当地无法成家导致流失。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连贵决定启动青年教师安居乐教工程。从2017年起,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农村教师周转用房,逐步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看似是为了解决住房难题,其实还有一个良苦用心,是让青年教师集中居住,在日常交往中擦出爱情火花,只要他们在当地成家,那基本上就扎根在这里了。”林宗信笑着告诉《决策》。
在白山镇金沈小学安居乐教公寓,记者就听到了一则喜讯,已有青年教师相恋成家,从公寓搬了出去。
“微创新”背后的感人故事
谈及留守儿童,罗河镇中心小学校长许林森非常感慨,“说实话,这是一个让人动感情的话题。长期以来,外界对留守儿童的印象是冷漠、自闭、叛逆、厌学这些不好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