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制的崇拜确立和突破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苏联政治经济学观点,国有经济的统治地位和建立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国民经济计划化,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中国曾“以俄为师”,极度效仿。我国1956年民营企业绝迹,国有制经济便通吃天下;长时期内国有制成为崇拜,一度到极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破除国有制崇拜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条件越来越成熟。坚持崇拜国有制的人们深感危机,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辩论由此展开。中央顺民心民意,中共十五大破除国有制崇拜论,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有制的权威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国家所有制”当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恩格斯强烈反对“国家迷信”或“对国家以及一切同国家有关事物的盲目崇拜”。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通过“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使人们得以“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形成一个“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而从来没有把它说成是一个由国家组织和管理的大工厂,或者把“国家所有制”当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他们的确说过,在取得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国家所有制当作社会主义的目标;正像恩格斯所说,“国家再好也不过是在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中获胜的无产阶级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社会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也将同〔巴黎〕公社一样,不得不立即尽量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能力把全部国家废物抛掉。”因此,作为忠实于自己的理想的思想家,他们认为:生产资料变为无产阶级国家的财产,“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因此,“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到那时,国家将“自行消亡”。
  2、列宁的国有制崇拜设想和斯大林的国有制崇拜实践,极大地影响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社会主义要以国家所有制作为自己经济基础的观念来自列宁和斯大林。按照列宁的设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国家辛迪加”,斯大林运用国家强制力量迅速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在他的亲自指导下,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这种理论作了最权威的论述。书中写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两种形式:(1)国家全民所有制;(2)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其中,“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优势的、起主导作用的所有制形式”,体现着“最成熟、最彻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国有制“这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级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集体所有制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保留下来的,它之所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也是由“国家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决定的;当农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集体所有制就应当逐步向全民(国家)所有制过渡。
  
  二、我国国有制崇拜的确立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与苏联一脉相承。“以俄为师”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其他经济成分,确立国有经济统治地位。1945年中共七大首先确立实现国有制的时间表,即“计划先经过恢复时期的3年准备,然后用10-15年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求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总路线在1954年被确立为党的正式路线以后,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计划十多年时间完成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的任务,只用了不到两年(1955-1956)的时间就提前完成,民营经济完全绝迹,国有经济和准国有的集体经济迅速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毛泽东在1958年年末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武昌会议)上宣布:人民公社目前基本上仍然是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八届六中全会决议仍然要求“逐步地使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全面实现全民所有制”,规定要在“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内实现使国有经济成为惟一经济成分的目标。至此,国有制统治地位在中国全面确立,不容半点怀疑和讨论。
  
  三、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逐步形成
  
  1、开放“个体经济”。“文革”结束,“知青”返城,就业紧迫。1979年2月国务院接受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允许待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允许小商小贩从事长途贩运。1980年8月中共中央确认“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资源组织起来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要求“鼓励和扶植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各级工商管理局“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征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国务院1981年7月《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中明确确定:个体经营户必要时“可以请一至两个学徒”。从此,“个体经济”如鱼得水茁壮成长。
  2、实行家庭承包制。从1980年到1982年,农村普遍实行“包产到户”,“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瞬间解体。中共中央从1981年到1985年连续发布五个“1号文件”,巩固家庭承包责任制度。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和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长期不变。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耕地的承包期30年不变。家庭承包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3、发展乡镇企业。正如邓小平所说,农村改革的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进入90年代,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力量。
  4、鼓励外资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决定调整对外经济政策,要求各地各部门的公有制企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1979年颁布《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国从禁止外商直接投资转变为积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主要是获得国外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管理经验。政府在1979年到1988年间先后创办5个经济特区,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率先开放。随着对外资看法的改变,各地从怀疑转为采取竞争性的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现在,所有城市都招商、都对外资开放。
  5、保护私营经济。“雇工”突破后,私营经济迅速发展,雇工人数也突破8人的限额。1983年初坚持计划经济的人们惊呼,资本主义已经到处发生,要求加以限制和打击。他们得到的回答是“三年不讨论”。私营经济在“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政策保护下继续发展。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方针。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至此,私营经济完全合法化。
  
  四、我国国有制崇拜的突破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引入,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如“黑马”狂飙,逐渐成为要求打破国有制崇拜的主力。中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至此,国有制崇拜被突破。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被中央明确提出后,一些坚持计划经济的人们依然对国有制一统天下抱有奢望。一场关于所有制结构的大辩论由此展开。他们在1995年到1997年间先后撰写四份基本倾向一致、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的长篇论文,对突破国有制崇拜的方针政策提出强烈质疑。特别是在1997年初发表《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文章全面论证自己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观念,即“科学社会主义把全民所有制(即国有制)作为公有制的高级形式和必须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所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为了保持这种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第一,“国有经济,主要是几十万个大、中、小型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以及国家经济命脉部门保持统一完整的体系”;第二,“国有经济必须主导集体经济”;第三,“公有经济必须将非公有制经济置于补充地位”。文章还尖锐指责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听任非国有工业的增长势头大于国有工业,“使国有工业的比重大幅下降”。坚持市场取向突破国有制崇拜的人们对该文章给予正面回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课题组的研究最具权威。①所谓“科学社会主义把国有制作为公有制的高级形式和必须追求的目标,无非是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老调重弹。由于这些观点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主要障碍,完全摆脱苏联模式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作出更明确的定义,贯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就十分必要了。”②“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并不是由国有经济所占份额决定的……只要共产党采取正确的政策有效地防止了财富分配的两级分化,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是有保证的”,“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③“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应当鼓励对多种公有制形式,如各种形式的基金和基金会、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社区所有制的探索和开拓,而不能将它局限于国家所有制和苏式‘集体所有制’,更不能把国家所有制看作‘公有制的最高形式和社会主义必须追求的目标’。”④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有限的国家资本支撑不住过于庞大的国有经济的‘盘子’”,因此,“国有经济要收缩范围,进行战略性重组……,从一般的竞争性部门向国家必须掌握的战略部门集中”。⑤从目前的科学和技术革命走势可以预见,由于人力资本和个人创造作用的加强,即使到21世纪初期初步实现现代化以后,仍将采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对这场争论盖棺定论。中共十五大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明确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求“对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中共十五大报告一锤定音,破除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散布的国有制崇拜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名正言顺登上中国舞台。至此,国有制崇拜论被彻底突破。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其他文献
据国家发改委预计,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8.4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左右。其中煤炭产量达到19.56亿吨,增加了2.89亿吨。增长17.34%;发电量完成218702亿千瓦时,增加2820亿
财政改革有一个大思路,就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这也是借鉴国际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创新。当前的财政改革有几个重点: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二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三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还有就是实行部门收支两条线管理及税费改革。改革要结合实际,按照目前的现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的现实就是,我国许多省市已试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如何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外资越来越看好中国这一潜在大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连续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到20
将市场经济体制,将产业化的思想引入教育体制,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纵观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态势,以竞争机制为核心的教育市场化转轨。正在成为主流。教
内部审计自二十世纪初期产生以来,随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其职能亦呈现出不断演变的趋势。如何正确充分地认识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并结合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加以有效运用,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成为国企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内部审计职能    1、监督职能。所谓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及规章制度等为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它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以衡量和确定会计资料和
本刊讯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文化力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并持续发展、展示企业形象、凝聚人心的关键因素。
铜川矿务局改制成立煤业公司,既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公司制改革前,国有企业的权力结构是党政并行结构,党组织在这个权力结构中拥有重要的权利。公司制改革后,产权发生变化,企业的权力结构转变成了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个权力结构中,根本没有企业党组织的法定地位。但是,《公司法》第十七条规定“公司中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活动,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办理。”;《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十
一、西安民营科技企业成绩显著    2004年民营科技经济发展迅速,各项指标都比上年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各区县增长较快,GDP已占全市近40%左右,从业人员已达数十万人,技工贸总收入达百万、千万、上亿元的单位在不断增加,各民企的领导和职工精神振奋,充满活力和生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各自优势,作出重要贡献。  西安翻译学院创办18年来,以第二希望工程为宗旨,坚持实行双专业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和
权力使用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促进渠道成员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又能造成各成员之间紧张的关系氛围甚至是中止关系。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怎样有效地使用权力和权力使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些也是西方营销渠道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学术界的主要注意力是在营销渠道结构的构建上,对于影响渠道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渠道行为,则鲜有研究者。鉴于此,本文将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研究的最新趋势,对
从党政干部到企业家,从办公室工作到酒店管理,她的职业跨越巨大.她做过12年的市建委办公室主任,在50岁的时候临危受命,转向经营酒店业.在市建委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