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中,对它的定位容易产生偏差。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摆正关系,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具有语文性的综合性课程。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问题 思考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更明确的定义。课标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是说,语文课程不仅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文课程还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因素和物质生活,涉及精神生活领域多方面内容,材料和话题非常广泛。学生就可以接触并逐步掌握多种领域里的常用词语,学习在多方面不同的知识背景下运用语言文字,使他们将来能在广泛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中运用好语言文字。
  但是在这样一门具有多方面内容和多种目标的综合性课程的教学中,对它的定位容易产生偏差。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摆正关系,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具有语文性的综合性课程。我自己也经常把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定位进行探究,同时也对其中出现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问题的分析及思考:
  问题一:内容的拓展没有立足于文本。
  文本是教科书编辑精心选编的,有着相对完整的体系,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训什么、练什么,教科书有统筹的考虑。所以在拓展教材内容时,一定要从文本自身特点出发。儿童诗歌、童话、故事、寓言、科普科幻作品等体裁的选编,形象、直观、感性色彩强等题材的出现,常识性、文学性、功能性等课文的编排,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在怎么沟通拓展,其根本目的应是一致的。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以课外拓展为主,引进语文和非语文的内容,用大量的时间学习看似与课文内容相关其实没有多少用处的内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在一些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了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往往会把一节语文课上成常识课。比如观摩一个老师上的网络课《海底世界》,她为了凸现网络的资源的作用,把一堂课的大半时间,用在了上网浏览资料方面,课文轻描淡写地读了几下。而对与课文学生应该掌握和理解好的字、词、句、段方面却没有很好地指导。我们在这里先撇开网络课应该怎么上这个问题不讲。现实中的确有些老师为了展现综合学习的整合功能,干脆将一节普通的语文课上成音、体、美等并肩齐上的大杂烩。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体味、语文素养的发展又知多少?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思考:
  语文学习首先得姓“语”。综合性学习是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十条总目标之一提出的。虽然它与其他具体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它必须服务于语文课程的总要求;致力于学生综合性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中如果文本中有空白之处和需要补充资料的,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让学生有完整的了解。像《赵州桥》一课,可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搜集相关资料的学习,不用拓充得太宽,或者浪费上课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从文本中寻找到可利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从而学到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技能,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例如《詹天佑》一课,可在“开凿隧道”与“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部分,引导学生“画示图”的方法学习;可在“勘测线路”一段指导学生默读画重点词句,搜集相关资料等等。
  所以,对于课文的开发内容的点的安排,度的处理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的。像《地球爷爷的手》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但是却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它的出发点是从儿童本身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里,懂得一个科学道理,从而引发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但由于牵涉到物理知识,如果老师在教学时把握不恰当,就可能花大半节课的时间解决物理现象问题,使课堂教学本末倒置了。
  问题二:形式的开发没有植根于语文。
  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但是,它同时也强调语文课程在建立跨领域的平台中,要立足于“语文”。曾听了几堂小学语文课,发现一种情况:教学上设计了缤纷热闹的场面,形式上很花哨,时间是用去了,却课文的难点还没吃透。如:一位老师上的《地球爷爷的手》,她为了突现综合性,可谓在教学形式上煞费苦心,又是表演背诵、又是故事续编等等,学生的确很配合,但是一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课文没学透彻,学生就能把它背下来,还要进行表演,然后最后还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写故事,这不仅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还让人觉得喧宾夺主了。
  思考: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语文学科要致力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力是要靠训练的,教学时,要依托课本这个载体和资源,找准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但不能过度引进,要以课本为本,根据学习的需要和学生年段特点适时适量引进,帮助学生学习。例如《珍珠鸟》一课,可以根据中年段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鸟与主人的互相信赖,让学生写几句话,学生写出了“只有互相信赖,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就可以了。这也是回归教学整体的方法。
  问题三:过多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重点。
  曾观摩一节语文课《黄山奇石》。这节课的综合内容很多,例如: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当成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选择一个自然段自学汇报;让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汇报;迁移课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奇石等等。整节课的内容都挤得满满的,最后时间很仓促,连下课时间也用上,还占用了第二堂课的上课时间。
  思考:
  何谓综合性学习?它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综合性。其综合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途径等多个方面。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中适度引进课程资源是好事,但问题是,在一节课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不是方方面面都得涉及到呢?每样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不仅老师教得吃力,学生也掌握得吃力。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中,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所侧重,决不能一下子都灌给学生。再回到《黄山奇石》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奇”在哪里?可以只是根据一个方面,发表意见,多说几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另外,在学完了“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几块石头后,进行一个综合,“趣在哪里?有什么感觉”抓住一个来突破,比毫无节制的拓展要强的得多。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综合能力,才是合乎教学规律的方法。   问题四:没有正确处理“放”与“扶”的关系。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是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于是,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人们大力倡导自主性与主动性,从“选题”到“探究”再到“成果展示”,任由学生自由,教师完全放任自流。
  思考:
  这样盲目的“放”,只能使学生无所适从,因为他们毕竟只是小学生,而不是搞科研攻关的专家学者。所以老师还要恰当的“扶”。
  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选择综合性的学习的主题项目。罗泊特弗罗斯特说:“教师有两种:一种在你脑袋里灌满沉重的东西,使你无法走动;另一种只是在你的背后轻轻点拨一下,就能使你直上云霄。”新时期的教师自然要力求做后一种,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做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例如在观摩《重走长征路之二》时,看到老师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在从我们学过的有关长征的课文开始,然后观看网站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长征路上的艰辛,和战士们坚强的意志。再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如长征历史故事、长征人物、长征诗词、长征路线等分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和成果展示,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站在一个高度,预见选材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价值取向等。并要教给一定的方法、技巧。
  问题五:在学生综合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综合性的评价。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老师制定了综合目标,学生会竭尽全力,或拼命搜集资料,或制成展品等等。学生付出了努力,综合素质提高了,是不是还是以成绩来进行局限的评价呢?
  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了,评价机制也要跟上去。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我校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学生评价方面,不仅制定了评价表,从参与态度、合作情况、智力表现、活动成果等方面去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同时,口头评价也和书面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教师的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做到学生能做的不做,学生能为的不为。只要我们在这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运用到实践中,我们一定越走越好,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象及思考》 周丽蓉
  [2]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 崔峦
  [3]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几点说明》雷实
  [4] 《防止过深分析,杜绝过度发挥》 马之先
  [5] 《“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方智范 巢宗祺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7]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几个热点问题的解释》巢宗祺
其他文献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趣味作文,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话题,大胆地走进生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让学生自由命题,让他们喜欢说什么就写什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天地。就笔者多年作文教学,谈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1. 析作文教学现状 ,领悟作文教学策略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
期刊
设而不求的思想是高中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解决解析几何题的基本技巧之一,它能使很多数学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思想特别在圆锥曲线中有关中点坐标问题、对称问题、定点问题、弦长问题和根与系数的关系问题等方面的应用表现得比较突出。本文就它的应用和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作一归纳解析。  1. “设而不求”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 与弦中点有关的问题  例1、P(1,1)为椭圆x24+
期刊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
期刊
数学课后练习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完成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形成技能,由教师指定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习题。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后练习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导致课后练习陷入了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的误区,这样严重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如何能使课后练习丰富起来,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呢?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布置学生课后练习的一些布置策略
期刊
【摘要】课堂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能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点集中于教学内容上,沟通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内驱力,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导入艺术  O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hought moral qualiti
期刊
数学学困生,指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根据该界定,我们假设,如果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就一定能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  1.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  1.1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高中
期刊
现代社会中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加,孩子成了家庭中人人关注的中心,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更是时刻牵动着父母和祖辈的心。小学生的安全及安全教育成为我国各小学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班主任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自护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父母做起:  1.
期刊
课题: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函数是初中数学当中研究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和运动的状态之中,宇宙中的星球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它所处的位置;人身体中的细胞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温度随海拔而变化等都是一个量是随着另外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这种变化过程一般就用函数来表示,所以学好函数至关重要。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继正
期刊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其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影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农村职中;计算机课;三农;社会需求;教学改革;职业岗位;职业技能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course of rural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既倍感荣幸,又深知责任重大。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呢?今年九月,我接手教二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