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ggoig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苏北的农村,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他们一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管是风调雨顺为他们带来五谷丰登,还是天灾人祸让他们颗粒无收,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土地,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土地之于他们,已经不再是养家糊口的谋生工具,而是演化为他们灵魂的皈依和精神的家园,以及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故土难离的情结。
  至于我的父母对于土地的情感,我小时候是怎么也无法理解的,父母所说的“农业社”“大锅饭”之类的事情我是没有感受的。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是包产到户了,每家每户都分到了自己的土地,每个人的劳动热情也空前高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尽情地挥洒激情和汗水。
  现在说到“农忙”这两个字,简直就是我的童年阴影。农忙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左右,“黄金铺地,老少弯腰”,这段时间,不仅要抢收小麦,还要抢着插秧,连学校都放农忙假。那时候,所有的农活儿都得靠人力完成,割麦子、打场、晒场、拔秧苗、运秧苗、插秧……如今,难以想象那么多活儿是怎么干完的。我清楚地记得,太阳毒辣辣地在我头顶上炙烤着,我的汗水一滴滴地砸向脚下的土地。我在心里默默地发誓,一定发奋读书,再也不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父亲是有一次机会可以离开家乡的,然而,我的爷爷奶奶从来没有想过让他离开那片土地。对他们来说,能有属于自己家的土地,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了。父亲跟我们讲起他当年参军的事情。当时他已换上军装,坐上大卡车准备出发,我的爷爷听说他唯一的儿子去当兵了,放下手里的农活儿,鞋都没顾得上穿,光着脚跑了十几里路,硬是把我父亲追了回来。父亲提起当时跟他一起参军的儿时的伙伴,原本只认识几个字,到部队后很快就提干了。言语中,父亲流露出一丝不甘,但问他是否后悔,他坚定地回答不后悔。父亲是不是真的不后悔,我不得而知。但是,父亲守着我的爷爷奶奶,陪伴着他的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
  父亲是我爷爷奶奶唯一的孩子,一直读书上学,只是没能考上大学。他当过老师,但不久就被当时的领导安排去做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后来又做了大队书记。父亲好学,而且不怕苦、不怕累。农闲的时候他除了忙村里的日常事务,就是抱着本厚厚的书,吃饭的时候也不放下来。但是,到了农忙的时候,我曾见过父亲忙于收割、播种,一周没碰书本,每天只睡三四个钟头的情形。父亲鼓励我们读书,在农村,在那个时代,父母供我们姐弟几个一起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让我们任何一个辍学。父亲主张耕读传家,一直向我们灌输土地是根本的思想。可是那时在我们看来,那片贫瘠的土地是贫穷的根源,只有摆脱它,走出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始终不理解我的父母,为什么对那片土地一往情深,尤其是我的父亲,他有文化,完全不需要像他的同龄人一样,苦苦地守着那片土地过一辈子。他年龄大了,我们也都在城里安了家,但他還是要继续耕种他那片土地,甚至临终前还忙完了最后一个农忙。
  那时,我的父亲因为心脏病在市区住院,可他就是放不下家里的农忙。把他送到家的那天,他把每一块田都跑了一遍,高兴得像个找到了母亲的孩子。农忙结束后,在他75岁的这一年,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地回归了他热爱的那片土地。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家乡的许多地方已经找不到儿时的印迹。作为一个不能被写进家谱的女孩子,我对故土的概念基本是模糊的。然而,在我父亲去世后,家乡的那片土地变得格外亲切,我似乎懂得了父亲对那片土地的厚重情感。我的父母没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用朴素的语言和坚定的行动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坚韧、顽强、执着和忠诚,就如家乡的这片土地,虽然曾经贫瘠,但是它用它博大的胸襟包容了我们、养育了我们、锻炼了我们。直到这时候,故土的概念在我的心中豁然清晰,这一片土地,是我的祖先歇脚的最后一站!这里,长眠着我的父亲!
其他文献
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将归隐与政治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王维的诗歌将归隐的含义提高到主客体存在的哲学高度。通过精练的意象、创新的图像建构和与佛教义理的结合,王维在诗作中开创了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归隐书写。  一、王维之前的归隐书写概述  最早解释“归隐”概念的文本出现在《周易·蛊辞》:“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期刊
跨入新世纪,父母日渐衰老.rn父亲像只旋转不停的陀螺,辛苦一生,劳而不辍.踏着新世纪的年轮,依然保持着正常旋转的状态.不是拿着铁铲点瓜,就是握着锄头种菜;不是拿着扫帚扫院,
期刊
每逢清明,中国人即便琐事缠身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怀着深深的哀思,带着自己的儿孙去祭奠仙逝的长辈,这是中国人对仙逝的长辈悼念、缅怀的传统仪式,也是弘扬从古至今的传统美
期刊
爸爸,我想您。  您离开我们十二年了,可是,多少次,多少次我在梦里与您相见。您依旧那样亲切,那样慈祥!我不舍得,不舍得离开您!  我记得那是1985年,我刚刚新婚。天近暮色时,我去三十里外的县城接下班的妻子。我们回来却不见您的身影,母亲说您去接我了。此时外面万家灯火,屋内温馨而祥和,崭新的家具闪着鲜艳的色彩。可我的心中却泛起一股酸酸的味道,直沖咽喉。爸呀!我已经成人,已经五尺五高。可您,却忘了自己
期刊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独到的题材选择和如诗如画的语言运用,表达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和审美倾向,探讨陈
期刊
母亲做的饭是世界上最香甜的饭,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声音!   ——题记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街里玩耍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到了学龄期,可能是每天在学校憋得太久的原因,一回到家,就把书包往桌子上一扔,跟小伙伴们到街上疯玩去了。往往是一玩就玩到天黑,直到母亲在整条街上喊着我的名字,叫我回家吃饭,我才带着一身土和一身臭汗跟着母亲往回走。每次往回走时,母亲总是
期刊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并且在《论语》二十篇中均有出现.可以说君子的思想贯穿《论语》全文.从“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现的频率也不难看出孔子对于“君子”
期刊
那个女人,其实和我缘分很短,短到在我漫长的婚姻生活中,仿佛昙花一现.然而,她却影响着我的婚姻和家庭,影响着我的后半生,让我感念她一辈子.她,就是我的婆婆.rn一语定姻缘rn毕
期刊
《流浪地球》是出自导演郭帆之手的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其中出现的大量中国元素成功地向海外观众传达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改编影片有助于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一、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一)家庭观念  不同于西方人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家庭和亲情。整部电影以一幅三世同堂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拉开序幕,刘培强带着儿子刘启在海边嬉
期刊
结婚,是终身大事,结婚照,更是弥足珍贵.家中就珍藏着一张1957年的父母的结婚照.泛黄的二寸照片上,父亲身穿绿色军装,头戴大盖帽,肩挎驳壳枪,目光炯炯,腰身挺拔;母亲身着绿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