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打扫房间,从角落一堆书的最下边发现柴静的《看见》。这本书跟着我辗转北京好几个住处了,我忘记了第一次读它是在何时何地,它也算不上一个大部头,但擦去上面灰尘那一瞬间,在我心底泛起的依然是,温热。
是的,温热。我心里有个声音说:“我得再读读。”于是最近在地铁上,在工位旁,在书桌台灯下,我都在诚恳地翻着这本书。我喜欢里面的每个选题,每段文字,和柴静做深度内容的态度。即便是重读,我还是会感动地停在某一段,反复读。
比如:“万物流变,干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陈虻说的‘欲望’”
还有一句话,现在时常被我拿来自问自省——“这些不是我打心眼儿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
今年是《户外探险》20周年,9月刊是我们的周年特刊。20年,不长也不短,233本杂志。作为卷首语,我应该试图去写一些更显宏大的表达,但首先觉得资历尚浅,其次,我认为于细微处最能见宏大。
正如柴静曾为电视媒体所做的,也是我们正在为纸媒所做的:慷慨记录,讲好故事。以一群人的情怀,托起一本杂志的真诚。
20年来,我们时常于虚幻中捕捉真实,希望与读者一起在细微处体味宏大。如果你共鸣于我们的slogan“户外不是探险,人生才是。”,就一定赞同,我们从来都不只是在书写山河湖海,更在书写人生百态。群像与个体,高光与至暗,繁华与寂静,伟大与平凡,已在这233本杂志间,流动成河。
做一个慷慨的记录者,并不简单,需要你真诚地献出一种态度和心力,方能赋予一本杂志更強盛的力量,才得以让读者翻读它时,心底油然而升一种温热之感。《户外探险》20年,叙事者在更替,但本心未变。
新媒体时代,纸媒还能存活多久?这个声音从新媒体以压倒性态势席卷而来之时,就一直在。在这短篇幅中,我们无需深刻探讨。但曾看到某日报记者的一段针对此问题的表述很有趣,他说:“从我能够阅读的那年起,有学问的人就不断告诉我,这个要消失了,那个也要消失了。”形式在消亡更替,但好内容永远不会死。
深耕内容,深度思考,永远不会错。
我们是“盗火人”,盗取来这动人山河间的生命之火,再与你共暖。《户外探险》20年,也是中国户外20年。一本杂志,一册山河,我们愿为你讲好中国户外故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是这样,一本杂志也是这样。未来,只要故事还在,我们便欣然奔赴山海。
是的,温热。我心里有个声音说:“我得再读读。”于是最近在地铁上,在工位旁,在书桌台灯下,我都在诚恳地翻着这本书。我喜欢里面的每个选题,每段文字,和柴静做深度内容的态度。即便是重读,我还是会感动地停在某一段,反复读。
比如:“万物流变,干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陈虻说的‘欲望’”
还有一句话,现在时常被我拿来自问自省——“这些不是我打心眼儿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
今年是《户外探险》20周年,9月刊是我们的周年特刊。20年,不长也不短,233本杂志。作为卷首语,我应该试图去写一些更显宏大的表达,但首先觉得资历尚浅,其次,我认为于细微处最能见宏大。
正如柴静曾为电视媒体所做的,也是我们正在为纸媒所做的:慷慨记录,讲好故事。以一群人的情怀,托起一本杂志的真诚。
20年来,我们时常于虚幻中捕捉真实,希望与读者一起在细微处体味宏大。如果你共鸣于我们的slogan“户外不是探险,人生才是。”,就一定赞同,我们从来都不只是在书写山河湖海,更在书写人生百态。群像与个体,高光与至暗,繁华与寂静,伟大与平凡,已在这233本杂志间,流动成河。
做一个慷慨的记录者,并不简单,需要你真诚地献出一种态度和心力,方能赋予一本杂志更強盛的力量,才得以让读者翻读它时,心底油然而升一种温热之感。《户外探险》20年,叙事者在更替,但本心未变。
新媒体时代,纸媒还能存活多久?这个声音从新媒体以压倒性态势席卷而来之时,就一直在。在这短篇幅中,我们无需深刻探讨。但曾看到某日报记者的一段针对此问题的表述很有趣,他说:“从我能够阅读的那年起,有学问的人就不断告诉我,这个要消失了,那个也要消失了。”形式在消亡更替,但好内容永远不会死。
深耕内容,深度思考,永远不会错。
我们是“盗火人”,盗取来这动人山河间的生命之火,再与你共暖。《户外探险》20年,也是中国户外20年。一本杂志,一册山河,我们愿为你讲好中国户外故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是这样,一本杂志也是这样。未来,只要故事还在,我们便欣然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