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习惯概括地讲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的自动化行为倾向。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入学开始,常抓不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但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课上为主,目标明确。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主战场,课堂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为轻松,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我觉得课堂中的学习习惯培养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好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时回家根本不预习,教师检查也无从下手。为了完成这一环节的习惯培养,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导学案,把所预习的知识点设计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读、想、议或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这样既完成了课前预习,又培养了习惯。物质准备就是学生学习用品的课前准备。
第二,在课堂中要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在课堂中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制约,课上注意力持久性有限。所以,教师要想学生认真听讲,必须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形象、直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在课堂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三、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学低年级,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四、求真求实,密切合作。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五、榜样精神,自觉形成。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且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让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容忽视。
一、入学开始,常抓不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但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课上为主,目标明确。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主战场,课堂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为轻松,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我觉得课堂中的学习习惯培养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好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时回家根本不预习,教师检查也无从下手。为了完成这一环节的习惯培养,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导学案,把所预习的知识点设计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读、想、议或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这样既完成了课前预习,又培养了习惯。物质准备就是学生学习用品的课前准备。
第二,在课堂中要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在课堂中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制约,课上注意力持久性有限。所以,教师要想学生认真听讲,必须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形象、直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在课堂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三、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学低年级,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四、求真求实,密切合作。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五、榜样精神,自觉形成。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且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让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