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当年悲壮的抗日战争历史来说,冀鲁边区的革命斗争或许只是这个伟大洪流中的一个小部分。后来,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这个一度在中共党史和抗战史上十分凸显重要性的地方,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引领我们走近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走近冀鲁边区,走近一段不可或缺的“国家记忆”,重现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和我党的优秀代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昭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新的侵华战争。
鉴于冀鲁边“北控京津、南迫济南、东锁渤海、西扼津浦路、大运河的华夏枢纽、兵家必争”的地域特点,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主席从当前和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提出“我们要拿出老本给山东”的主张,委派萧华等干部组成东进挺进纵队,直接领导和组织指挥这里此前已经存在的八路军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多方抗日力量。自此,冀鲁边区的革命抗日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而火热地开展起来。
高艳国、赵方新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就是在人们对这块根据地似乎存在淡漠和陌生感的时候,开始的一次真实深入历史追踪和动情的文学报告。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对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救国斗争历史的走近,更是向在那场严酷艰难的抗击侵略的英勇斗争中,很多人物表现出的无私爱国精神的致敬;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斗争的错综复杂性。这种在坚持真实历史追寻原则下的文学写作,对于历史的珍存价值非常明显,它会复活历史原本表现出的生动面貌,让历史斗争生活具有形象呈现的作用。因此,这部作品对于冀鲁边区曾经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再生和守护,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对于真实客观历史存在的一种个性书写,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次重要可喜的收获!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很好地再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边区孤悬华北腹地,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之众,四面受敌,屡陷危局,历上万次激战,我抗战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但抗击外辱、忠诚于党、尽忠于国的意志岿然不动,先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壮烈牺牲于此,10多万军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气贯长虹的英勇悲壮热血为国的情景,颇具史志特点,亦凸显出非同一般的史诗品格。
历史是时间和人物事件的存在延伸表现,但文学是通过人物事件来还原和书写表达历史。作品并没有像写大事记、历史年谱那样的平铺直叙的记录,而在一开始就将“娃娃司令”萧华受命率部东进冀鲁边区这个决定着这块根据地品质作用的事件展开,然后陆续呈现此前这里在张隐韬、刘格平及马国瑞、马振华、周砚波及国民党委派的开明进步的乐陵县长牟宜之等人,领导当地人民群众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抗战,造成良好救国御敌氛围的情形。像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建立,像三十一支队攻打盐山县城的胜利等不少革命和抗日行动的发生,就是这种氛围酝酿的结果。这样,冀鲁边区历史的帷幕就渐渐打开,为此后尖锐复杂的抗日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舞台。如果说,1938年秋,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的到来,是冀鲁边区陡然而至的斗争高潮的话,那么,接下来冀鲁边区作为山东、作为华北平原地区根据地的影响作用就切切实实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虎头式的开始,是一个很有谋划和策略的布局结构。
大戏之前,作品以“冀鲁边区前传”的方式简略地插叙了这里革命火种的点燃和张隐韬、刘格平等革命者的斗争及当时反动势力的丑恶行为。这是一种很有历史纵深感的铺陈,为即将到来的斗争蓄足了气势,随着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的到来,“萧牟订交”、“萧司令舌战沈鸿烈”、击破“冀鲁联防”阴谋、“万众挽留牟宜之”、萧华“义撼高树勋”、周贯五“韩家集伏击鬼子”、萧华、曾国华“三打明灯寺”,以及李清寿、李永安、武大风、张岫石、余志远、常智安、傅国光等人壮烈的斗争和惨烈的牺牲;飞侠英雄刘焕卿、路虎子、李正西的机智勇敢杀敌故事;魏大娘、邢大娘、常大娘等的不惜牺牲掩护同志的故事等等,就是这惊心动魄的戏剧的层层推进,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令人如同回到了当时的血火斗争之中。
高艳国和赵方新两位作家,在大量把握资料和深入感受理解历史、揣摩历史人物的层面上,一次次用聚焦特写的方式,将冀鲁边区的抗战斗争和对国民党消极抗战公开搞反共摩擦的复杂情形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些或错综复杂、或血腥惨烈、或激昂壮烈、或崇高无私、或大爱报国、或深情动人、或罪恶深重、或渺小丑陋等等真实传奇般的事件人物书写,将历史给予了立体的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是冀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挚爱国家,奋身抗战,不屈不挠,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写照;是伟大的、不死的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再现。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的出版,在当下极具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全党提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照这些发生在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关于牺牲和忠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初心,懂得了理想和信念,所以不妨说,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温故之书”,也是一本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晨曦之书”。
在我欣喜地为这部作品成功面世欢呼的时候,非常惋惜的是,高艳国却因患恶疾,在其英年之时告别了人世,使我非常伤痛!此时,他生动的面容和专注的写作态度,都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致我饮泣!
高艷国和赵方新的这次再度合作,既是一次成功,也是一次绝唱。成功的表现已如前述。绝唱的意思,我以为像冀鲁边区根据地这样的历史,很难再有超出此作的真实全面和文学书写;当然也包含着赵方新此后再难与高艳国联袂写作的实际!因此,我愿以此,向高艳国作一个深情和永远的告别!因为他们,我真实地走近了曾经的冀鲁边区根据地,我为这样的阅读感到满足和高兴!山东省第一次农民抗日武装起义的情景
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图书。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者行程上万公里、采访上百人,历时3年创作完成。
作为一部重返历史现场、书写红色文化的纪实作品,既是用文学的方式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也是一部重温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好教材。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责任编辑:王锦慧)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引领我们走近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走近冀鲁边区,走近一段不可或缺的“国家记忆”,重现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和我党的优秀代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昭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1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新的侵华战争。
鉴于冀鲁边“北控京津、南迫济南、东锁渤海、西扼津浦路、大运河的华夏枢纽、兵家必争”的地域特点,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主席从当前和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提出“我们要拿出老本给山东”的主张,委派萧华等干部组成东进挺进纵队,直接领导和组织指挥这里此前已经存在的八路军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多方抗日力量。自此,冀鲁边区的革命抗日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而火热地开展起来。
高艳国、赵方新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就是在人们对这块根据地似乎存在淡漠和陌生感的时候,开始的一次真实深入历史追踪和动情的文学报告。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对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救国斗争历史的走近,更是向在那场严酷艰难的抗击侵略的英勇斗争中,很多人物表现出的无私爱国精神的致敬;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斗争的错综复杂性。这种在坚持真实历史追寻原则下的文学写作,对于历史的珍存价值非常明显,它会复活历史原本表现出的生动面貌,让历史斗争生活具有形象呈现的作用。因此,这部作品对于冀鲁边区曾经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再生和守护,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对于真实客观历史存在的一种个性书写,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次重要可喜的收获!
2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很好地再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边区孤悬华北腹地,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之众,四面受敌,屡陷危局,历上万次激战,我抗战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但抗击外辱、忠诚于党、尽忠于国的意志岿然不动,先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壮烈牺牲于此,10多万军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气贯长虹的英勇悲壮热血为国的情景,颇具史志特点,亦凸显出非同一般的史诗品格。
历史是时间和人物事件的存在延伸表现,但文学是通过人物事件来还原和书写表达历史。作品并没有像写大事记、历史年谱那样的平铺直叙的记录,而在一开始就将“娃娃司令”萧华受命率部东进冀鲁边区这个决定着这块根据地品质作用的事件展开,然后陆续呈现此前这里在张隐韬、刘格平及马国瑞、马振华、周砚波及国民党委派的开明进步的乐陵县长牟宜之等人,领导当地人民群众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抗战,造成良好救国御敌氛围的情形。像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建立,像三十一支队攻打盐山县城的胜利等不少革命和抗日行动的发生,就是这种氛围酝酿的结果。这样,冀鲁边区历史的帷幕就渐渐打开,为此后尖锐复杂的抗日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舞台。如果说,1938年秋,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的到来,是冀鲁边区陡然而至的斗争高潮的话,那么,接下来冀鲁边区作为山东、作为华北平原地区根据地的影响作用就切切实实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虎头式的开始,是一个很有谋划和策略的布局结构。
大戏之前,作品以“冀鲁边区前传”的方式简略地插叙了这里革命火种的点燃和张隐韬、刘格平等革命者的斗争及当时反动势力的丑恶行为。这是一种很有历史纵深感的铺陈,为即将到来的斗争蓄足了气势,随着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的到来,“萧牟订交”、“萧司令舌战沈鸿烈”、击破“冀鲁联防”阴谋、“万众挽留牟宜之”、萧华“义撼高树勋”、周贯五“韩家集伏击鬼子”、萧华、曾国华“三打明灯寺”,以及李清寿、李永安、武大风、张岫石、余志远、常智安、傅国光等人壮烈的斗争和惨烈的牺牲;飞侠英雄刘焕卿、路虎子、李正西的机智勇敢杀敌故事;魏大娘、邢大娘、常大娘等的不惜牺牲掩护同志的故事等等,就是这惊心动魄的戏剧的层层推进,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令人如同回到了当时的血火斗争之中。
高艳国和赵方新两位作家,在大量把握资料和深入感受理解历史、揣摩历史人物的层面上,一次次用聚焦特写的方式,将冀鲁边区的抗战斗争和对国民党消极抗战公开搞反共摩擦的复杂情形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些或错综复杂、或血腥惨烈、或激昂壮烈、或崇高无私、或大爱报国、或深情动人、或罪恶深重、或渺小丑陋等等真实传奇般的事件人物书写,将历史给予了立体的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是冀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挚爱国家,奋身抗战,不屈不挠,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写照;是伟大的、不死的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再现。
3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的出版,在当下极具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全党提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照这些发生在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关于牺牲和忠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初心,懂得了理想和信念,所以不妨说,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温故之书”,也是一本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晨曦之书”。
在我欣喜地为这部作品成功面世欢呼的时候,非常惋惜的是,高艳国却因患恶疾,在其英年之时告别了人世,使我非常伤痛!此时,他生动的面容和专注的写作态度,都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致我饮泣!
高艷国和赵方新的这次再度合作,既是一次成功,也是一次绝唱。成功的表现已如前述。绝唱的意思,我以为像冀鲁边区根据地这样的历史,很难再有超出此作的真实全面和文学书写;当然也包含着赵方新此后再难与高艳国联袂写作的实际!因此,我愿以此,向高艳国作一个深情和永远的告别!因为他们,我真实地走近了曾经的冀鲁边区根据地,我为这样的阅读感到满足和高兴!
《血砺忠诚》简介
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图书。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者行程上万公里、采访上百人,历时3年创作完成。
作为一部重返历史现场、书写红色文化的纪实作品,既是用文学的方式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也是一部重温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好教材。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责任编辑:王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