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通外国:与老外做同事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吗?在印度,71%的印度员工愿意为了保住工作而放弃他们的工资的一部分,而在美国只有22%的受访员工愿意;在日本,企业通常会鼓励员工下班后喝酒聚会,以在严肃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缓和气氛,不少公司甚至愿为员工喝酒聚会提供补贴,而这在中国,简直是无法理解的。该怎样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职场价值观和不同行为体现的同事相处?
  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研究的任仕达(中国)市场总监孙海宁在比较中提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在碰撞中需要接受、磨合,慢慢形成共识并了解和承认彼此的不同,或妥协或改变,找到合适的方式让合作更顺畅。
   1.直接沟通,消除文字误解
  Justin曾经在一家英国的传媒企业工作多年,公司在很多地方都开设了办公室。有些英国同事跟他同在中国办公室,有些则在香港或其他的地方,经常需要跨团队的协作,邮件或电话沟通,文化的差异在不少细节中体现出来。
  以最基本的称呼为例,在邮件沟通中英国同事,包括上司和同级别的, 都习惯在邮件开头直呼其名,比如Teresa,而不是Hi Teresa。但敏感的中国同事在收到这些邮件后就会感觉不太舒服,很难接受这种情况,特别是同级别的同事之间这样称呼,总感觉是在发号指令,因为中国这边的领导在发令的时候就会省去“Dear、 Hi”这样的字眼,所以他们心里也会预设对方直呼其名的时候就含有“命令”的意味,但作为同级或者下一级别的外国同事发出这样的邮件就会让中国同事“火大”,可对方却并不觉得这有何不妥。
  一次,一名中国员工收到英国同事的邮件,对方直呼其名,说按照客户需求需要中国同事修改报告,请按照对应的要求做出修改。这位中国同事就心中不快,怎么看都觉得对方以领导自居在给自己发号命令,反倒不愿意修改。Justin说:“英国同事基本都是就事论事,工作邮件就谈工作,没有什么其他的考虑。而中国的员工需要和同事间有其他的交集才会觉得和你共事是一个愉快的事情。所以跨办公室的距离是一个问题,邮件的措辞是一个事情,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注重的Personal Connection在他们之间还没有建立起来,这种直呼其名的开头就会产生不少负面影响。需要修改报告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同级之间的这种称谓却让中国同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有时候会发生英国的一个最初级的职员这样发邮件给中国的经理级别的同事。”
  
  建议:
  中国文化里一直都尊重“差序”,将其纳入礼仪范围,无论是饭桌上的次序还是其他的安排都可见次序在礼节中的重要性。
  而欧美的文化中只将姓名视作称呼而已,并不在意其中是否存在礼貌的问题。
  Justin说,和老外沟通,很多东西摊出来公开谈比较好解决,别拐弯抹角,老外不喜欢猜,中国人则刚好比较委婉。不如在邮件之前,大家先电话沟通一番,在口头语言、语调中消除“误解”后再用邮件发一份会议报告给大家,这样的方式更有效。
   2.严谨的人不会错
  刚开始遇到德国老板的时候,Daisy不太习惯,因为在此之前的老板,会在她手头工作完成之后让她休息一下,大家一起聊点别的交流一下情感,老板还会不时地送一些小礼物,让人感觉很亲切很贴心,像一大家子一样。但这位德国老板却要求每小时每分钟都要专注于工作的内容,约定的事情不能迟到、报告不能晚交,所有的约定都必须严格遵守,约定就是制度,规范都不言自明。
  比如,他们要求工作的时候每小时做什么都要计算得很精准,如果在时间上出了差错,对方会非常介意。而Daisy公司其它部门的同事Helen也体验过这位德国老板的缜密逻辑要求。因为公司内有不少跨部门的合作,Helen在收集了效果数据之后,绘制成表格并将数据准时提交给Daisy和她的老板,第二天Helen就接到了Daisy老板的电话,让她解释每天数据如此变化的原因,Helen花了一个多小时来解释报告中做了简要分析的数据。隔壁的同事都劝她以后别这么耗费时间去解释,参加过的中国同事觉得讨论“没完没了”,他的问题太多,实在顶不住。
  建议:
  严谨,不是有意的刁难,这是一种对待工作的习惯,更是态度。作为下属,老板的要求不能回避,况且这样的“苛刻”完全出于理性。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主动适应,照章执行一段时间,度过适应期,按照老板的时间规范和要求,强化自己主动为每件事情安排时间的能力,这是职场中的必要技能。而适应老板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要求,更是无可争议的进步之举。当一切严谨都成了工作中的应有之义,不再需要争论和提醒,自己对时间的分配、控制、管理能力都会有不小的提升。
  工作中,对“外”交流的三障碍:采访对象: Stephen Rice
  Antal国际培训经理。负责为Antal的客户公司提供英文、管理、文化培训。
  1.容易“假设”(assumption):就是预设对方的立场或者对方要讲的话。我有一个很小但是很让我恼火的例子:每一次我打车的时候,上车我都要首先用中文和司机说我的目的地,然后司机通常都会楞一下。因为司机看到我是外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假设——我应该说英文。所以当我说出中文的时候,司机其实没有集中注意力在我给出的信息,这就需要我在重复一遍。
  所以当你预设对方立场的时候可能就不能注意重点,会影响工作的进行。假如你习惯“假设”,那么在沟通之前,你就会自然地预设对方讲话的意思,但是对方可能并没有表达你理解的意思,这就容易产生误解。
  2.害怕被误解反而容易误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人用英文写邮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在陈述一件事时害怕别人没有理解,所以经常会在下一段用另一种方式再解释一遍。所以外国人看到这样的邮件就会很头疼,一个事情会说很多遍,反而可能会让接受邮件的人产生歧义——这封邮件是否会强调别的意思?
  3.在开会时候的沉默:我们公司的会议是一个典型的“多国会议”。公司老板是英国人,我是美国人,还有很多来自法国、西班牙的同事。当然大多数还是中国人。我们在一起说话时,方式都非常直接。所以开会时外国人一直在讲他们的想法,而中国人通常则是非常沉默。
  这就造成了一种状况——会议通常由外国人掌控。很多外国同事就会有疑惑:怎么总是外国人在控制场面?为什么中国同事看起来都不关心会议内容、也好像都没有参与进来。事实上,外国人已经习惯了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中国人文化让他们习惯想一想再说。因此,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没有意见,而是他们通常习惯开口时就能给出一个成熟的结论。所以到后来我们就要在问意见时需要单独点名:XXX,你有什么意见?然后他们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非常浪费时间。
   3.别为失误解释
  相比Daisy,在日本呆过八年又长期在日本企业工作的王蓓对日籍同事的细致、敬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长期在这种氛围中浸染,她也基本遵守这些不成文的要求。
  比如,在给客户做提案的时候或准备开会需要的资料,大家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花很长的时间来准备资料和数据,具体到呈现形式上,还会十分讲究PPT的颜色搭配、表格是否美观是否能说明资料之间的关系,每页尽量用不同的图示呈现,让资料整体显得富有变化也更漂亮。不少日本同事为了让这样的资料“尽善尽美”而加班到很晚。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员工对待这样的材料主要会想到要点是否被提及,不会太在乎这些细节的呈现。日本同事对细节的追求和对自我要求都要高出一筹,虽然有时候会在速度上有些迟缓,但充分而细致的准备正符合企业和工作的要求。
  很多时候,老板会在周末开会,前一天同事们就需要把材料准备充分。但往往到会的都是日本同事,他们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只要工作需要,不管会议是否安排在周末都会准时到场。中国同事则不同,他们希望周末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会议要求到会的也基本都是日籍的同事。
  今年上海有台风警示的那天,上海当地绝大部分的企业都做了临时的放假通知,但王蓓的公司没有。没有通知就意味着正常上班,可第二天到办公室的除了王蓓都是日本同事。很多中国同事自动给自己“放假一天”,老板还会给同事电话询问不来上班的原因,中国同事就直接将理由改成“休假”了。其实,特殊天气下,放假也算得上合情合理,不过因为在日本本土地震、台风都是常见现象,这样的时候大家都会去上班,已经形成了习惯。对于这种合情合理的事情,日籍老板也没法做出强制规定。只是相比而言就显得中国员工更喜欢通融。
  建议:
  在日本企业里,遵守和执行指令是极其重要的。当老板指出你的错误时,只能听从而不要试图做出解释,任何解释在这里都会被当作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反而会让老板认为你不够诚实。所以,默默听着,接受并在未来改正。即便后来发现可能自己被批评的地方有些误会,心理觉得委屈,但也最好如此。王蓓有一次跟老板见客户,老板突然发现有个文件没有带,就认定王蓓之前没有给到过他,因此指责了她。可王蓓心里很清楚,邮件抄送过老板的,可能他太忙忘记查收了,不过还是听取了批评。后来,为了减少这样的误会,她都会在发送邮件之后亲自告诉他一声,确保他收到并知道这件事情。虽然当着客户的面她不能解释,但她也知道即便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遇到这种情况她也不会做出解释。在这种文化中,没有解释地承认错误,然后去“反省”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才是可取的。
  
   4.在细节中尊重他人
  孙海宁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就读于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后来在不少知名的美国企业工作。2000年前后,他被分配到北美一家外交部驻点办公室工作,在跟同事的交往中就感觉他们的理念很实在,工作只是工作,生活是另外一码事,一下班从不接工作电话,手机号码也从不对外透露。他们的奉献精神只体现在工作时间。而中国员工常常是24小时开机,太勤奋,脑子里想的事情也过于复杂。特别有趣的是,美国同事只要在办公室,绝对不会接工作之外的电话。刚开始,他在听到同事的电话响了之后,还会善意地提醒同事接听电话,哪知对方却说了一句“No, you are here.”,仍旧不接。这带给他相当大的震撼,也让他想起在杜克大学学习MBA时的情形,教授上课肯定关机,他们很尊重他人的利益,绝不浪费对方的时间。
  时间久了,他也渐渐习惯了美国同事的处事风格,那就是注重流程。办公室就是工作的地方,工作之外的闲聊浪费了工作时间,他们会将此区分得很清楚。其它的事情他们都会说公共电脑里有流程报告,自己去看去学习就是了。还有就是,美国同事只要给你发了邮件,就默认为你知道或者了解了这件事情,不会再去跟你提及此事。所以,必须时刻查看邮件,关注事情动态,对方一旦发送邮件而自己忽视了时效,都会感到非常抱歉。后来一日三次查工作邮箱也成了他不变的工作习惯。
  直接,是孙海宁对美国同事的第一个评价,同时,他也深深地感觉到人与人的平等。回国后,在外资企业做招聘的他也都是国外的老板,他们从澳洲、新加坡过来看业务情况,基本都是笑容可掬,关系简单到你感受不出彼此是上下级关系,他们更看中你做了什么,而不会在这些关系或级别的表现上浪费精力。
  建议:
  工作时间不接电话,遵守流程,时刻查收邮件,其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尊重他人的利益。即便是在工作关系中,因为自己的疏忽给他人带来哪怕小小的损失,也会使人介意,这是权责分明。合作中,时刻想到对方的存在,这是互相尊重的基础,也是每一位职场人应该恪守的职业准则。
  这些英语不是你想的意思
  在外企工作或者想要去外企工作的人,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但你千万别以为会说就等于懂了英文。 下面的这些单词,你能看懂它的潜台词吗?
  1.Unacceptable 中文意思:不能接受的。
  分析:老外打小受的教育是人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所以老外批评人比较含蓄。说你这件事得的unacceptable,已经算是说得很重了。
  2.Issue 中文意思:事情。
  分析:中文翻译成事情,其实是贬义词,准确意思是“不好的事情”。老外说有一个issue,说明要处理的事情并不值得期待。要有很多issue,那就是一团糟。
  3.Aggressive 中文意思:进攻性的。
  分析:如果你有了这个评价,需要好好考量了。在外企里面意思含糊,褒义的有“具有开拓精神的”,“有事业心的”;贬义的有“咄咄逼人的”,“喜欢没头脑乱闯的”,“容易得罪别人的”。反正意思可褒可贬,看你自己琢磨。
  4.Involve 中文意思:介入。
  分析:反正involve的老板越高层事情就越复杂。director要是involve了,manager就开始紧张;VP要是involve了,中国区相关人员都别想有好日子过,得加班加得四脚朝天。
  5.Resend! 中文意思:再次发送,再回复一次。
  分析:这个词,并不是你的老板没有收到你的回复,他在用自己委婉的方式提醒你,需要的东西怎么还没有给我!
  6.highlight 中文意思:强调。
  分析:意思是说你搞不定一定要提前highlight出来,扛不住就早点讲,一般要highlight的东西都是比较难搞定的。
  7.my understanding is...
  中文意思:我的理解是……
  分析:虽然看上去是对方在说自己的理解,但基本上是认为你的看法是错的,他的是正确的。应该是……你的理解有误,我在此再给你解释一下。
其他文献
作为绿色性格的领导者,不应该因为自己“人缘好”而感到满足,而是要直面自己在决策和处理重大问题时的不足。仁爱与善良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但仁爱与善良,要看清楚对象,否则
那些认为这是一本给打工者洗脑书的人,大概只有两个出路——一是永远找不到前行的阶梯,二是在不停的换工作中抱怨和止步不前,成为平庸的和不快乐的人“你所有在工作中的困扰
霍乱毒素(CT)对粘膜免疫反应特别是肠粘膜IgA的合成起佐剂作用,但能否激活细胞介导免疫尚不清楚。弓形虫抗原(TSo)加CT经口免疫小鼠可显著增强肠粘膜分泌抗体水平。本文探讨
最近小编我收到一条短信,短信上说:我是警察,你的儿子和别人非法同居,被我们抓住了。请速汇五千元到XXXXX这个账户,保释你的儿子……妈呀,小编我才二十出头,就有这么大的儿子
1900年至1909年闯入神秘的世界 1900年,一本书遭到了人们最为猛烈的批评,尽管该书在出版后的最初几年里只售出了几百本。这就是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和他的《梦的解析》面临的最
北宋时,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陶谷少有才名,史书上记载他“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良好的自身条件让陶谷很想有一番作为,成为一个让人仰视、受人尊敬的人
徐奉臻同志的学术专著《历史视野 :改革与现代化研究》 ,是一部具有很高理论价值、学术意蕴和现实意蕴和现实意义的力作。她作为我省一位年轻的、但颇具影响的史学工作者 ,十
I. Introduc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idged the gap and improved links between people of the world. A consequence of such wide-r
今年9月17日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外国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和后来的名誉所长冯至先生95岁诞辰,又值《冯至全集》出版,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于9月15日举行纪念座谈会。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冯至全集》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
古老的混沌理论或许能最好地描述图书出版业不可预测的性质:索价高昂、吹得天花乱坠的小说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朴实无华的文学作品迅速地变得默默无闻。但是,接着每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