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交“魔法师”李心草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2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根“魔法棒”,一张指挥台,就是他的世界。李心草,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最年轻的首席指挥,被誉为“驾驭魔法棒的男人”,正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见到李心草时他刚刚下飞机,从韩国首尔指挥一场重要的演出回来,风尘仆仆。
  刚刚40岁的他比想象中还要年轻,和心目中那些白发苍苍的著名指挥家形象相去甚远。28岁那年,他就成为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驻团指挥,让人很难不心生疑问:当初他是如何赢得团里那些德高望重的演奏家们的尊重和信任的?
  “对于指挥,年轻不是优势,是劣势。”李心草告诉记者。“那些老演奏家们,经历过无数指挥,第一印象就会轻视你。这就要看你有没有本事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说服他们,让他们服气。超过半个小时没有做到这点,你在这个乐团的威信就已经没有了。”
  
  为什么小泽征尔出名
  
  出生在艺术世家的李心草从小就展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当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云南省艺校学习长笛,又因为一次排练爱上了指挥。
  那是李心草第一次参加乐队排练,排练结束后,他没有走,而是一个人站到指挥台上,看着下面几十只空空的凳子,又看了看他自己坐的长笛的位置。当时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他:这里比那里好。
  1989年,自学两年之后,李心草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1993年,22岁的李心草在全国首届指挥大赛上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当时美国四所音乐学院争相录取他,他的心却始终向往音乐天堂维也纳。1996年,李心草进入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
  到达奥地利的第二年,李心草和一个朋友相约来到萨尔斯堡,寻找指挥大师卡拉扬的墓地。在阴冷的细雨中,两个人终于发现一座简朴的石碑,上面有十字架,写着:卡拉扬,1908到1989。那一刻,两个年轻人热血沸腾。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大师的激励,1997年,在举世闻名的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中,李心草厚积薄发,斩获了第二名的佳绩。
  维也纳学习三年后,李心草却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当时教授音乐美学课的德国教授喜欢刁难亚洲学生,“论文写不过三遍决不会让你通过,第一遍连看都不看就被打回来。”有人告诉李心草,三次是最少的,有的亚洲学生论文要写七八遍,四五年都通不过。李心草一听,心想:我为什么要在他这浪费时间?
  正好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到欧洲巡演,向即将毕业的李心草抛出了橄榄枝。去留之间,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权衡之后,李心草不要毕业证了,回祖国去。
  那一年,李心草28岁。
  “如果当时留在欧洲,会不会和现在不一样?”记者问他。
  “我很庆幸自己1999年就回到了中国。”李心草说。
  “在日本,比小泽征尔指挥好的大有人在。但为什么小泽征尔这么有名?因为那些指挥在日本本国的地位不如小泽征尔。纵观所有指挥大师,一定都是在本民族占有很高的位置。这和独奏家不一样,看独奏家只需要看他的技巧,指挥还要看他是否能够带出一个自己民族的一流乐团。”
  
  指挥太难了!
  
  除了与国内各大乐团合作演出外,李心草和众多世界知名乐团合作过。在奥地利,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山东哥们对李心草说:“你们指挥太难了!”
  李心草很吃惊,因为一般不懂音乐的人总会觉得指挥很简单也不重要。于是,他问那个山东大哥为什么会觉得难。那个人问李心草手底下有多少人,李心草说百十来号。“就算一百个人,你天天站在他们面前,挑他们的错,但是你却不能让这一百个人挑出你一个人的错。多难啊!”
  一瞬间,李心草也意识到自己的不易,“所以我就更不能让大家挑出我的错”。
  2011年6月4日至6月7日,李心草将在国家大剧院指挥约翰·施特劳斯的轻喜歌剧《蝙蝠》。“指挥歌剧比交响乐难,要照顾的东西更多,不光要照顾乐队,还要照顾演员。”李心草说。演员上台是脱谱的,要把谱子背下来,所以就有可能出错。有的时候演员会唱漏一大段,或者唱着唱着又唱回去了,这就到了考验指挥的临场应变能力的时候了。
  指挥这么多年,什么样的错李心草都遇到过。“凡是和唱歌的一块演出,总会出现大错小错。”前一段,一位歌唱家举办个人音乐会,李心草担任指挥,演出过程中出了很大的错误,即便是完全的外行人也能听出来。现场录音师是李心草的好朋友,演出完毕,他找到李心草说:“哥们,多亏了你,否则刚才肯定就砸台上了。”李心草也说不上来自己当时是怎么挽救的,他说这是一种临场的感觉,当时就觉得应该这么处理。
  精通英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门外语的李心草总是会说“语言就是音乐”。
  “语言太重要了。即使不指挥歌剧,只指挥纯音乐的作品,如果能够了解当地语言,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如果你不懂上海话,永远唱不好沪剧,哪怕调调也哼不准。”指挥歌剧更是如此,“指挥意大利歌剧要会意大利语,指挥德国歌剧要会德语,指挥法国歌剧要会法语”,如果不会的话,也许目前在中国一些小型歌剧排练中还可以混混,前提是导演和演员都不懂外语,否则就算在中国指挥歌剧,遇到会这门语言的人,指挥却不会,“他们就会欺负你,看不起你”。
  
  机遇就像树上的鸟
  
  卡拉扬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名指挥,需要10年工夫;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还需要一个10年。”
  1971年出生的李心草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如今,顶在他头上的,是一系列光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韩国釜山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最受西方关注的亚洲指挥家……
  2002年,李心草率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赴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及台湾地区巡回演出。在澳大利亚,他们以几场精彩全新的曲目打动了观众,李心草成为第一位率领亚洲乐团进入悉尼歌剧院音乐大厅的中国指挥家;在柏林,演出结束后,德国前总理科尔头一个站起来鼓掌;在西班牙莱昂大教堂,他们被掌声浪潮欢送直至全体音乐家走出演出大厅……
  作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最年轻的首席指挥,李心草的造诣令许多德高望重的音乐家心悦诚服。然而,很多人只知道李心草是个天才,却并不知道他背后付出的艰辛。
  在云南省艺校的时候,他曾因为仓促上台指挥导致演出乱七八糟,甚至演不下去;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一时,只突击自学过两年专业理论知识的李心草还曾因为回答不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被老师不客气地批评。这些挫折却激励了李心草比别人更加刻苦努力。从大二开始,他所有功课一直名列前茅。“指挥最辛苦的时候别人都看不到,除了至亲的人。”李心草说。
  他却拒绝用天赋和勤奋中任何一个字眼形容自己。“有时候我确实觉得自己反应理解比别人快,其他人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明白,我一句话就明白了;有时候我又总是对我的学生说,他们比起我当年的勤奋差远了。”
  所有人都知道这句格言:天才就是99%的勤奋加上1%的天赋。李心草却要给音乐家重新做定义:100%的天赋加100%的勤奋。“一个没有任何天赋的人绝对不可能凭借勤奋成为音乐大师;而空有天赋,缺乏勤奋,到头来也只能是个普通匠人。”李心草说,天赋会随着你的勤奋程度变化,相对减少或者增加,勤奋可以给天赋加分。
  “或许还应该再加上100%的机遇?”记者问他。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哈哈大笑后,李心草严肃地回答道。“机遇就像树上的鸟,很难抓,得看你有没有本事抓。”
  
  对话李心草
  
  《京华周刊》:作为亚洲人演绎西方的作品,会有障碍吗?还是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李心草:两者都会有。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当然另一方面,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这种情况很麻烦,有时西方人会承认你,那就是亮点,有时候,又会被他们否认。
  《京华周刊》: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认可?
  李心草: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指挥与乐队之间有一种无形的“气场”。同一个乐队可能不待见一个世界级大师,反而更喜欢一个普通指挥;同一个指挥家,可能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得心应手,换一个乐团却处处配合别扭。有些指挥不说话都会被乐团喜欢,怎么处理音乐都会得到认可。这可能就是指挥的个人魅力。
  《京华周刊》:对于一个指挥家来说,什么素质最重要?
  李心草:文化素质。只会指挥,只懂乐谱,肯定成为不了一流的指挥家。指挥需要天天站在乐队面前讲音乐,得有学识,有除音乐以外很多门知识。指挥之外,还要为了自己和乐团参加很多社交应酬,会遇到各界高层的人,你的言谈举止就很重要,如果腹中空空,会被人瞧不起,觉得你不称职。同时,这些知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音乐。虽然我们主要从事西方音乐,但我始终认为,作为东方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学好。
  《京华周刊》:指挥台上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李心草:在指挥台上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排练,指挥的全部性格都有可能暴露在演员和演奏员面前,用各种方式启发他们;一种是演出,这时要把作品完整地展示出来,要控制全局,掌握分寸,因此不会把自己的性格和情绪全部展现出来。要想真正了解一个指挥,要到排练场去。
  《京华周刊》:如何普及古典音乐?
  李心草:我也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一些普及音乐会和讲座。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带乐队,设计几套针对不同观众层次的曲目,边演边讲。几年前我还在非洲做过这样的普及活动,指挥非洲的乐团,给十几岁的非洲孩子讲解,面对最初级的观众,效果最明显。我会用最通俗的办法讲解,决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直接把我对音乐的感受分享给大家。职业音乐家和所有人对纯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可能有时候还不如普通人,因为总是会掺杂专业眼光,反而抵消了自然的审美。
  《京华周刊》:如果有一天不再指挥了,你会去做什么?
  李心草:退休,享受生活,做自己。我估计我到60、70岁就会退休,这在指挥里面算很早的。按照正常规律,老年是不需要工作的,我想做一个正常的人,把指挥当成业余爱好,每一年挑选自己喜欢的歌剧或交响乐指挥一两场,剩下的时间充分享受生活,旅游、打高尔夫。
其他文献
拉登的“基地”组织与美国之间,构成了一个两极。拉登之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基地”组织与美国之间,一种新的博弈关系已悄悄形成。    2001年9月11日起,笼罩于中东、欧洲及美洲上空的恐怖阴霾,就一直未能散去。而这个阴霾的制造者,就是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  “基地”组织所发动的恐怖袭击,被他自己称为伊斯兰世界发动的全球“圣战”。这个沙特人,在经历了与美国的十年缠斗之后,终于走向了人生的终
期刊
国内餐饮业的“老二”小肥羊,将以被美国百胜餐饮集团收购合并的方式,实现其创始人及董事长张钢所说的“我天生就是做老大的”宣言。    4月26日,中国餐饮业的龙头老大、肯德基的母公司——美国百胜餐饮集团(以下简称百胜),终于在参股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肥羊)2年后,对外宣布其全面收购小肥羊的计划。  这是一场刻意低调的收购,两方闭口不谈收购的细节。  这也是一场一波三折的收购,从小
期刊
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起初没有意识到会议的重要性,以至于十几年后,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当年的代表们,竟然没有一人记得一大开会的具体日子。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在这个背景下,你让我谈谈北京大学跟共产党创建的渊源,很有意义。  上世纪初期,我们国家外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有封建军阀压迫,必然会出现反抗力量。其中,一个主要的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那么
期刊
知识分子一个很大的责任,就是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也许我的批评不能影响到人家的升迁,但这可能使官员有所收敛。假如连批评声都没有了,这个社会多可怕?    北京通州宋庄“画家村”,人口流动频繁,房租生计便宜,于建嵘住在这里很多年。  他最近忙得厉害,约了一个月才见上面,非得请记者下馆子。  一位脸红扑扑的小姑娘开门迎客,于建嵘用湖南普通话乐呵呵地逗她:“本来没打算在你家吃饭,你一开门,我就不好意思
期刊
一个国家的法治健全不健全,首先是在于公权力是不是得到限制。而公权力对于律师的限制本身,就反映了律师对公权力的监督能不能自由地进行。    5月6日,《京华周刊》记者拜访中国政法大学老校长江平。  与三年前精神矍铄相比,法学界泰斗身体大不如前,起身落座稍显吃力。  他数次微笑地提醒记者“声音大一些”,听力大为衰弱,语速也放缓许多。  前年底一场中风,八旬老人倒下了。执拗的江平挨得过反右、离婚、断腿、
期刊
3天前,他和老友们一起赴台。3天后,他回来了,有些人却永远回不来了。    5月1日,广东人李敬恩一踏进家门,就看到泣不成声的妻女。妻女焦急地等待了多日,看到大难不死的李敬恩,家里人拿出早已买好一个卤猪头,为他酬谢神灵。  看着妻子在一边烧香拜神,劫后余生的李敬恩仍然有些走神。3天前,他和老同学一起,在台湾乘坐小火车。3天后,他回到家,而有的人,却永远回不来了。    要命的栎树    这天中午的
期刊
“对于做作的一个银幕世界,我希望能够拍一个电影,对它竖起中指。”    电影界认为第六代新生导演,常常试图用反常规的方式完成对第五代的弑父超越,许多影片都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非主流、非常规。他们过分迷恋于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自叙色彩浓重,有时可能近乎喃喃自语,与普通大众难以形成沟通。  而今的贾樟柯,作为第六代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在迈往商业片的大潮中,如何实现亿元票房还站着把钱挣了?    亿元筹拍《在清
期刊
即使是放在当代艺术如火如荼的中国当下,汪建伟还是显得太“超前”了,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本人。    即便是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把2008年度艺术家奖项授予了他,使他成为了目前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汪建伟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些生疏。  见到他时,汪建伟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黄灯》第三幕做准备。这个名为《内战》的第三幕,全部由装置艺术组成。“内战就是冲突,就是纠
期刊
“我们曾经是骄傲的电视人,我们是注定会衰落的一代,我们陷身一个最不市场化的行业,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无可奈何花落去……”凤凰卫视中文台前执行台长刘春选择了跳槽搜狐视频。    近来,传统媒体人“去职触网”的新闻曝得比较多。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离职转投互联网,正在创建社交网站正和岛。  《环球企业家》杂志总经理、资深媒体人陈婷,5月6日也已辞职,表示将创办太美传媒、出任C
期刊
活跃于华尔街的高盛和德意志银行,其认购证券的贷款,来自于一向以发行高风险、不良抵押借款著称的次级贷方,同时,它们还出售风险性证券给美国乃至世界的投资者,让这些次级贷方获得了风险更高的不良贷款来源渠道。    4月中旬,美国参议院公布了一份长达639页的调查报告——《华尔街与金融危机:解剖金融危机》,报告现刊登在美国参议院网站。这份历时两年做出的调查报告,用近一半篇幅,直指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华尔街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