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厌学语文,经常为语文教学绩效处于低迷状态而困惑,却可能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的激发。语文教师要学会把成就动机的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动机;成功教育;成就动机理论
记得有这么一种观点“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把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3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当然这种划分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事实上,三者是交织在一起的。认知目标中有情感成分;情感目标有认知成分)。布卢姆把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在他看来,情感特征是“学生学习新的学习任务的动机”,而动机是“情感教育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语文教学只有当它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学习语文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换言之,引发并维持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动机,才可能使学生持续地保持语文学习的热情,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高度关注的。出路在哪里?我想语文教师要学会把成就动机的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1 理论基础
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增强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部分组成。
1.1 认知内驱力与语文教学
认知内驱力(cognitire drive)是成就动机3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内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它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对环境的心理倾向。不过,这些心理倾向是潜在的动机因子,如何有效地将之外显为实际的动机因素,这要靠教师选择和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营造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当一堂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景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就容易被点燃。
动机是引发学生认知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认知学习的结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感到兴趣。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距离时,这对引发认知内驱力最有效。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选用教学策略时,必须考虑如何在未知与已知之间假设一道合理的桥梁来把学生引渡到新知的彼岸。比如教完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先秦史传散文,接着要教先秦诸子散文;这中间如何设计过渡、承转的环节,才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与探究的热情呢?是从语言层面,还是从思想层面,还是从艺术手法层面,还是从历史地位方面:如何帮助高中生初步搭建起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大致框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1.2 自我—增强内驱力与语文教学
自我—增强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是反映了一个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评价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自我—增强内驱力,既有获得眼前的学业成绩和名次的近期期待,也有指向于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的远期期待,将来能获得什么工作,取决于现阶段的学业成绩。自我—增强内驱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焦虑,即担心因学业失败而失去社会地位、使自尊心受损。学生为了维持学业成就,必须长期努力。由此,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进程,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成就档案,让你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到自己语文学习的绩效(不仅是测验分数,还包括各种语文技能的进展、语文习惯的形成、语文兴趣的生成与浓厚),让你的每一个学生观察到自己语文进步的轨迹,获得同伴、老师、家长对该同学语文学习成就表现的评价、奖励或者建议、惩罚;这样才能维持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语文学习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单元、期中/期末、中考/高考这一类以分数为体现的考试上,还应包括更为宽泛的时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是必须重视的。
焦虑是一把双刃剑,过于看重自我—增强内驱力,容易使学生产生过大的焦虑,学生对学业成就的期望值过高,超过了自身的智力水平的可承受力,担心失败、担心丧失社会地位和自尊的威胁太大,学生不堪重负,反而消退了的学习动机。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调查、全面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个性特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同学擅长朗诵,有的同学擅长演讲,有的同学擅长书法,有的同学擅长写作等等,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其语文特长、展示其语文禀赋的舞台。
1.3 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affliative drive)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这种动机的重要性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日趋降低。这种动机比较多指向于外界、他人的认可,它是一种外部动机。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语文学习成就的评价,除了其学习同伴外,还有老师和家长。相当多语文老师同时兼任着班主任,这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身上语文学习进程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激励,也会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作文批改中,老师的恰如其分的评语,热情洋溢的奖励,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精神的补药。
比方说语文中的生字的读音,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需要花较多时间识记、训练才能掌握和巩固的知识
2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注意问题
心理学家们的动机理论为我们研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语文教师要采用各种外部诱因来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
2.1 提出的期望要明确而适度
无论是从学习阶段、学习任务、学习用时等角度向学生提出的语文学习的期望都应与处在该阶段、该任务、该用时状态下学生的承受力洽切,控制好度。要求过高,学生感到无法达到;要求太低,学生感到不值得去努力。这就需要教师花相当多时间来研究教学的目标体系。离开目标的规范,教师提出的期望容易变成随意而无实际效果。
2.2 给予的反馈要清楚而及时
通过课堂提问、课内外作业检查所得到的反馈要清楚及时。含混笼统的反馈,学生无法得知矫正和前进的方向。比如对于学生的课堂答问的评价,用语要清晰到位,指出他在某某方面、某一点上回答得好还是有所欠缺。延迟反馈,容易消退学生的努力。比如,批改学生课堂作文,当堂评讲要比隔天或隔周评讲,效果要好。
2.3 实施的评估、奖励要控制频率
对测验频率的研究表明,对学生进展的评估,与其给予少量的大测验,不如经常给予一些小测验更好些。由此,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测)”的评估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只要目标定位恰切,语文课堂学习中小测是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的。
3 结语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的作用与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学习的类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机械学习相比,动机对意义学习来说并不很重要。在意义学习中,学生只要付出较少的努力便可以有意义地习得新知识;而机械学习往往要求强记各种无明显关联的知识,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得,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否则可能半途而废。此外,动机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随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减的,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广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的增长,学习起来相对容易。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语文知识积累,思维的批判性、课堂注意维持的时间要好得多。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动机;成功教育;成就动机理论
记得有这么一种观点“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把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3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当然这种划分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事实上,三者是交织在一起的。认知目标中有情感成分;情感目标有认知成分)。布卢姆把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在他看来,情感特征是“学生学习新的学习任务的动机”,而动机是“情感教育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语文教学只有当它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学习语文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换言之,引发并维持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动机,才可能使学生持续地保持语文学习的热情,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高度关注的。出路在哪里?我想语文教师要学会把成就动机的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1 理论基础
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增强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部分组成。
1.1 认知内驱力与语文教学
认知内驱力(cognitire drive)是成就动机3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内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它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对环境的心理倾向。不过,这些心理倾向是潜在的动机因子,如何有效地将之外显为实际的动机因素,这要靠教师选择和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营造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当一堂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景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就容易被点燃。
动机是引发学生认知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认知学习的结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感到兴趣。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距离时,这对引发认知内驱力最有效。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选用教学策略时,必须考虑如何在未知与已知之间假设一道合理的桥梁来把学生引渡到新知的彼岸。比如教完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先秦史传散文,接着要教先秦诸子散文;这中间如何设计过渡、承转的环节,才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与探究的热情呢?是从语言层面,还是从思想层面,还是从艺术手法层面,还是从历史地位方面:如何帮助高中生初步搭建起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大致框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1.2 自我—增强内驱力与语文教学
自我—增强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是反映了一个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评价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自我—增强内驱力,既有获得眼前的学业成绩和名次的近期期待,也有指向于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的远期期待,将来能获得什么工作,取决于现阶段的学业成绩。自我—增强内驱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焦虑,即担心因学业失败而失去社会地位、使自尊心受损。学生为了维持学业成就,必须长期努力。由此,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进程,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成就档案,让你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到自己语文学习的绩效(不仅是测验分数,还包括各种语文技能的进展、语文习惯的形成、语文兴趣的生成与浓厚),让你的每一个学生观察到自己语文进步的轨迹,获得同伴、老师、家长对该同学语文学习成就表现的评价、奖励或者建议、惩罚;这样才能维持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语文学习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单元、期中/期末、中考/高考这一类以分数为体现的考试上,还应包括更为宽泛的时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是必须重视的。
焦虑是一把双刃剑,过于看重自我—增强内驱力,容易使学生产生过大的焦虑,学生对学业成就的期望值过高,超过了自身的智力水平的可承受力,担心失败、担心丧失社会地位和自尊的威胁太大,学生不堪重负,反而消退了的学习动机。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调查、全面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个性特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同学擅长朗诵,有的同学擅长演讲,有的同学擅长书法,有的同学擅长写作等等,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其语文特长、展示其语文禀赋的舞台。
1.3 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affliative drive)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这种动机的重要性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日趋降低。这种动机比较多指向于外界、他人的认可,它是一种外部动机。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语文学习成就的评价,除了其学习同伴外,还有老师和家长。相当多语文老师同时兼任着班主任,这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身上语文学习进程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激励,也会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作文批改中,老师的恰如其分的评语,热情洋溢的奖励,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精神的补药。
比方说语文中的生字的读音,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需要花较多时间识记、训练才能掌握和巩固的知识
2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注意问题
心理学家们的动机理论为我们研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语文教师要采用各种外部诱因来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
2.1 提出的期望要明确而适度
无论是从学习阶段、学习任务、学习用时等角度向学生提出的语文学习的期望都应与处在该阶段、该任务、该用时状态下学生的承受力洽切,控制好度。要求过高,学生感到无法达到;要求太低,学生感到不值得去努力。这就需要教师花相当多时间来研究教学的目标体系。离开目标的规范,教师提出的期望容易变成随意而无实际效果。
2.2 给予的反馈要清楚而及时
通过课堂提问、课内外作业检查所得到的反馈要清楚及时。含混笼统的反馈,学生无法得知矫正和前进的方向。比如对于学生的课堂答问的评价,用语要清晰到位,指出他在某某方面、某一点上回答得好还是有所欠缺。延迟反馈,容易消退学生的努力。比如,批改学生课堂作文,当堂评讲要比隔天或隔周评讲,效果要好。
2.3 实施的评估、奖励要控制频率
对测验频率的研究表明,对学生进展的评估,与其给予少量的大测验,不如经常给予一些小测验更好些。由此,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测)”的评估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只要目标定位恰切,语文课堂学习中小测是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的。
3 结语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的作用与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学习的类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机械学习相比,动机对意义学习来说并不很重要。在意义学习中,学生只要付出较少的努力便可以有意义地习得新知识;而机械学习往往要求强记各种无明显关联的知识,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得,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否则可能半途而废。此外,动机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随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减的,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广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的增长,学习起来相对容易。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语文知识积累,思维的批判性、课堂注意维持的时间要好得多。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