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介于成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特殊群体,其心理教育的加强工作也不容忽视。在以和谐校园为指导的前提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途径。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大学生中的心理不和谐因素以及在和谐校园的理念下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38-01
现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心理教育富有针对性进和可行性。要以和谐校园的理念指导大学心理教育工作,就必须找出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 大学生心理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1.1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创建校园和谐的必要条件
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是:师生关系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内外和谐等内容。此外,还要实现创建平安、绿色、民主、活力的校园环境。而以上所有和谐内容的实现,都离不开师生的心理和谐的建设,所以,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1.2 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是校园内的一切文体活动或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份子。作为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和创建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的首要前提。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来。
1.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学习有意义的心理健康知识,不但能够缓解自己在生活、学习甚至日后求职过程中面对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学会自我控制不良习惯,自我调整心理压力,还能直接影响到学校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的创造。
2 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
2.1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了数十年,但全国各地的心理教育不平衡现象也很普遍。从全国范围看,东部优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即便是同一地域,也可能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造成教育的失衡。从校内教育来看,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但仍有一些高校尚未开设相关课程,只是从形式上举办一些讲座,难以使心理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不和谐
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学校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老师往往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遵循师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殊不知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师生之间只有相互沟通,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老师才能因材施教,或者是对症下药。但长期以来,学校还是习惯在心理教育课上将老师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难免照本宣科,学生难免反感。所以虽然有些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教育活动,却忽视了师生角色的转换。
2.3 对学生的心理调查不够深入
当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主要是以问卷调查或者是心理咨询为主,主要是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防治,却没有在前期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所以当前的心理教育者和研究者主要把中心放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了解。殊不知有很多大问题都是由小问题积累而来,心理问题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调查研究,才能从根源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 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3.1 加大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大学生正处于逐渐成熟期,其心理状态存在着一定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心理素质相对薄弱而可塑性又极强,所以需要精心培养。事实证明,在社会各界的协助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所以除了在校老师、周围同学的支持以外,家庭、亲友的支持都对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机构上可设立学校、班级、宿舍等心理咨询机构;课程上可开设心理选修或必修课;家庭成员也应及时进行心理互动和沟通,打造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共同培养模式。
3.2 构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人群的预警机制
学校要及时开展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排解工作,认真做好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群体的预防工作,尤其要防范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或自残倾向,对心理问题提前了解、及时发现、有效预防。
(1)建立心理健康汇报制度。每个班级推选一位心理委员,负责及时了解和记录同学的心理状况并及时汇报。院里也应设有心理观察员,负责监督班级心理状况和向学校汇报相关情况。
(2)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除了做好学校每年一度的心理测试以外,每个班级、每个院系都应适当增加对学生的心理普查项目。按照测评结果划定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群体,再与相关院系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协作,做好对心理问题的排解工作。院系再落实到各个班级,将需要心理调解的具体人群、具体个人,比如成绩不佳者、失恋者、家境贫寒者,进行适当的心理防预工作。
3.3 师生共同努力,打造和谐校园
在心理教育施行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自卑等情绪,不愿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在心理测试中进行虚假填报,使得学校难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学生本身也容易因为心理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最终酿成悲剧。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其带头指导作用,积极动员学生进行心理测评,鼓励学生说出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为学生心理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动员工作。
4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校园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创建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谐才是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所以心理和谐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也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应贯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活动等方方面面,应从学校各项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通过个人带动全体,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到各项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去,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大学德育新视野[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2] 張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38-01
现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心理教育富有针对性进和可行性。要以和谐校园的理念指导大学心理教育工作,就必须找出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 大学生心理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1.1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创建校园和谐的必要条件
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是:师生关系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内外和谐等内容。此外,还要实现创建平安、绿色、民主、活力的校园环境。而以上所有和谐内容的实现,都离不开师生的心理和谐的建设,所以,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1.2 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是校园内的一切文体活动或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份子。作为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和创建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的首要前提。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来。
1.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学习有意义的心理健康知识,不但能够缓解自己在生活、学习甚至日后求职过程中面对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学会自我控制不良习惯,自我调整心理压力,还能直接影响到学校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的创造。
2 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
2.1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了数十年,但全国各地的心理教育不平衡现象也很普遍。从全国范围看,东部优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即便是同一地域,也可能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造成教育的失衡。从校内教育来看,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但仍有一些高校尚未开设相关课程,只是从形式上举办一些讲座,难以使心理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不和谐
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学校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老师往往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遵循师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殊不知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师生之间只有相互沟通,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老师才能因材施教,或者是对症下药。但长期以来,学校还是习惯在心理教育课上将老师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难免照本宣科,学生难免反感。所以虽然有些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教育活动,却忽视了师生角色的转换。
2.3 对学生的心理调查不够深入
当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主要是以问卷调查或者是心理咨询为主,主要是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防治,却没有在前期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所以当前的心理教育者和研究者主要把中心放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了解。殊不知有很多大问题都是由小问题积累而来,心理问题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调查研究,才能从根源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 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3.1 加大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大学生正处于逐渐成熟期,其心理状态存在着一定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心理素质相对薄弱而可塑性又极强,所以需要精心培养。事实证明,在社会各界的协助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所以除了在校老师、周围同学的支持以外,家庭、亲友的支持都对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机构上可设立学校、班级、宿舍等心理咨询机构;课程上可开设心理选修或必修课;家庭成员也应及时进行心理互动和沟通,打造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共同培养模式。
3.2 构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人群的预警机制
学校要及时开展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排解工作,认真做好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群体的预防工作,尤其要防范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或自残倾向,对心理问题提前了解、及时发现、有效预防。
(1)建立心理健康汇报制度。每个班级推选一位心理委员,负责及时了解和记录同学的心理状况并及时汇报。院里也应设有心理观察员,负责监督班级心理状况和向学校汇报相关情况。
(2)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除了做好学校每年一度的心理测试以外,每个班级、每个院系都应适当增加对学生的心理普查项目。按照测评结果划定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群体,再与相关院系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协作,做好对心理问题的排解工作。院系再落实到各个班级,将需要心理调解的具体人群、具体个人,比如成绩不佳者、失恋者、家境贫寒者,进行适当的心理防预工作。
3.3 师生共同努力,打造和谐校园
在心理教育施行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自卑等情绪,不愿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在心理测试中进行虚假填报,使得学校难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学生本身也容易因为心理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最终酿成悲剧。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其带头指导作用,积极动员学生进行心理测评,鼓励学生说出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为学生心理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动员工作。
4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校园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创建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谐才是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所以心理和谐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也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应贯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活动等方方面面,应从学校各项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通过个人带动全体,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到各项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去,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大学德育新视野[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2] 張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