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法“马夏派”画家的认识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ttwytp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元代画家大多追学古风古意,而此时也有一些画家承接地区性画派的“香火”,其中尤以“马夏画派”最盛。马远、夏圭皆师承李唐,马远构图独特,笔法遒劲有力,画风豪放却不失精细,善以一角而窥全局,人称“马一角”;夏圭好用秃笔,笔墨苍劲而含蓄,构图多用“一角、半边”之法,人称“夏半边”。师承“马夏画派”的有孙君泽、张远、丁野夫等人,浙派的戴进在其早年的绘画中也呈现出“马夏”画风的特点。文章主要论述对师承“马夏”之法的孙君泽、张远、丁野夫、戴进这几位画家的认识。
  关键词:马夏画派;孙君泽;张远;丁野夫;戴进
  一、“马夏画派”画风特点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花鸟、山水、人物皆善,出身绘画世家,师承李唐。山水多以豪放的大斧劈皴来表现山石峰峦,用笔简练而不失精细,山峦雄奇挺拔,画树干瘦硬似铁,刚健中又有一丝柔和,笔法豪放,水墨苍劲,构图多取一山之角,一水之涯,画面雄伟壮阔;花鸟多以拖枝来画梅树,善于描绘自然之中的花鸟神态,刻画精准,富有诗意;人物取材广泛,多画文人雅士、农夫等,形神具备,富有闲情逸致。世人皆评其画风劲力阔略,富有神情野趣,后世追随者亦多。
  夏圭,字禹玉,善用秃笔,水墨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喜用焦墨皴擦来表现淡雅秀丽的景色,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一种空秀灵丽之感。树叶常用夹笔,构图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远,远处景色恬淡,清新秀丽,别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二、师承“马夏派”的画家
  马夏二人曾经如日中天,是南宋院体的主力,后来虽盛况不在,但仍有一批追随者,一些人虽无法为画派注入新意,但依然创作出了大气磅礴的作品,當然也有吸收其精华而发挥自身特点进行创新的,接下来就他们的作品来了解师承“马夏画派”的传人。
  (一)孙君泽
  孙君泽,元初人,生卒年不详,杭州人,工山水人物,学马远、夏圭。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这个人,古籍记录也只有寥寥几字,不过幸而他有几幅画作传世,因此也给予人们认识他的机会。元代众人都学董源、巨然、李唐、郭熙,他亦坚守师承南宋院体,颇具魄力,令笔者十分钦佩。
  孙君泽的传世作品多留于日本,《山水人物轴》(图1)近处一棵参天古树傲然屹立,树下有两人似在对酒当歌,吟诗作对,好不痛快,远处一轮红日映着山峦,构画了一幅落日余晖之美景。图中松树枝干瘦硬似铁,藤蔓缠枝,刚劲中带着一丝柔和,曲折交汇,富有生机和活力。用笔简练,运用斧劈皴勾画山石,明暗对比强烈,将墨色浓重的石块、松树集中在一角,运用了马远的构图方式,集中刻画一角之景。当然孙君泽与马远也有不同之处,他把远处的山峦轮廓也具象化了,同时也勾描皴染出一定的体积感,受到元代新山水体例的影响,将远近两处安排得均衡,这也说明孙君泽很快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马远的《松泉双鸟图》(图2)相比,二者画面同为两人,近处树石刻画方法相似,松枝笔法简洁,树枝笔势斜偃劲力,山石同是运用斧劈皴来表现,坚石挺动,人物刻画精细,线条流畅,两幅画放在一起更加明晰。
  《荷塘消夏图》(图3)是孙君泽又一传世之作,绢本设色,图中树荫掩映,楼阁交错,苍松翠柏,重檐叠嶂,可见其写实功力之强劲,远峰隐现,池中荷叶点点,使人一眼便知是盛夏时节。不论是图中的斧劈皴法,还是远山勾勒,无不彰显马夏传统,但是可能孙君泽所描绘的画面都太过平均,各个地方都很精细,看点太多,偏离了当时文人画派的重心,而且其画风太过刚硬,缺少变化,所以后世皆少模仿,沉寂在历史长河之中。
  (二)张远
  张远,字梅岩,华亭人。善画山水人物,学马远、夏圭,至于潜补古画,无出其古,临亦能乱真。其作品《寒山行旅》现藏于日本,《潇湘八景图》(图4)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寒山行旅》有题名为张远之作,弯曲的河流、山背,路上的旅人匆匆,整幅画面呈现了一幅冬日行旅之景。画中运用大量湿笔,在取法马夏之外,还糅合了元代郭熙之作。
  《潇湘八景图》描绘的是湘水与潇水合流之处的景色,山峦起伏,碧波涌起,勾皴劲健爽利,运用湿笔淡墨渲染,给人一种清远空旷的感觉。这幅作品与夏圭的《山水十二景图》(图5)在构图与笔墨意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丁野夫
  丁野夫,回纥人,画山水人物,学山水人物,学马远、夏圭,笔法颇类。丁野夫画作未存,但有人作有题于丁野夫画的诗:“令威不返辽东鹤,梅已成薪屋已摧。昨过城南旧基址,棠梨子熟野禽来。”由这些诗句可知,丁野夫所画作品形制多以小景为主,画面充满诗意,主要画的是钱塘山水,笔法也是马夏结合。因为他没有经历战乱漂泊,所以他对于西湖诗情画意的情感表达以及笔墨上的表现都很接近南宋的文人情怀。
  (四)戴进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浙江钱塘人。戴进画风豪放劲健,善于博采众长,积纳众家之法,自出机杼,画面更加刚毅。早年主要师法马夏的精细严谨,后来师承各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创建了浙派并成为浙派的领军人物。
  《月下舟眠图》(图6)采用经典的马远式边角构图,整幅画由前景和远景构成,直接省略了中景,远山淡墨,明月斜倚,渔舟、芦苇都集中在左下角,与之对应的是右上角的一大片留白,形成了虚实参半的对角线构图。画中只见一渔人侧卧舟中,呈闭目养神之态,身后是空旷的江面,寂静清幽,富有闲情逸致。这与马远的《秋山渔隐图轴》(图7)有异曲同工之妙,呈现出了相同的意境。戴进立足于马夏,冲破了南宋院体格局,打破了元代文人画的桎梏,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三、结语
  “马夏画派”的传人展现了山水画在特定年代的面貌,也承接了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和资料,他们的探索为后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元.独钓寒江雪:从日本画僧雪舟《秋冬山水图》谈起[N].中国文物报,2012-02-01.
  [2]万新华.江南的景致,北方的格调[N].中国商报,2004-11-25.
  [3]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M].北京:中国书店,1983.
  [4]牛国栋.马远的画史形塑及作品收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巴洛克画派是大航海时代欧洲经济繁荣、人性觉醒的产物,它被天主教会和欧洲君主作为反宗教改革的利器而成为潮流。从文艺复兴走到巴洛克艺术,外缘加内因,西方艺术经历了一段从阴阳和平到太阳之光的演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西方美术史上,这也是顺应历史,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关键词:巴洛克画派;巴洛克艺术;阴阳和平;太阳之光  《黄帝内经》之《灵枢·通天》篇,提到五种人。其中,“太阳之人”为“居处于于,
期刊
摘 要: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和情感需要,它以感性为主导,是人内在情感的体现。油画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但是纵观艺术的发展史,任何时期任何派别的绘画都离不开画家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艺术创作所表现的主题的最终目标是寄托艺术家内心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的表达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文章通过对油画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等进行探究,阐述
期刊
摘 要:半亩方塘是南溪书院的一处池塘,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一“鉴”字体现出方塘所具有的深刻寓意和哲学内涵,“知者不惑”,处繁华世界能抵御种种诱惑与干扰,心如明镜方能把握人生方向。李海旺先生择荷花一物构思创作,既源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也因为荷塘乃“源头活水”之地,见之必有所感,心中所念,必将绘之。  关键词:《观书有感》;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李海旺  “半亩方塘一鉴开
期刊
摘 要:山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有限的取景和画纸上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展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也蕴含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山水画内容主要以山石、川流、树木的自然景观为主。除此之外,为了充实画面、丰富情感、渲染氛围,还会添之以房屋、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往往被画者赋予了自己当时的强烈情感以及人生追求,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期刊
摘 要: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1929-2005年)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架空主义艺术家之一,建立了一套独有的空想艺术造型体系,即通过解构具有历史价值或现实感官意义的视觉元素,再以特有的方式重新构建组合,创作出具有噩梦般强烈情绪的图景,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幻想艺术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在波兰对贝克辛斯基原作的研究,总结出基本的构造方法。  关键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构造方法;解构;重构 
期刊
摘 要:卡拉瓦乔的艺术人生,是欧洲大航海时代气象下的一个缩影。其伟大的创作伴随暴虐的争斗,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切割。卡拉瓦乔的作品宏大震撼,他将现实和真诚留驻画面,把明暗对比技法献给画史,缔造属于自身的千秋功業。  关键词:航海时代;卡拉瓦乔;心外无物;真实自然  王阳明曾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世间万物,皆是其人内心世
期刊
陳倩澜作品
期刊
摘 要:乡村文化的振兴既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乡村文化资源流失,文化“空心化”,已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教育及广大老百姓的新期望。文章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要求,传承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深入挖掘“三苏”等文化内涵,学习和传承中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及文化自信,更好
期刊
摘 要:“山有面,则背向有影”是东晋顾恺之在其《画云台山记》中提出的重要美学观点,他认为,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山石的块面结构,描绘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而不是仅仅将山体作为一个平面化的物象进行描绘。近代以来,中国画的创作是否要吸收明暗、光影这些源自西方绘画的表现因素,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文章试图通过一些绘画实例来分析明暗关系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佐证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光影、明暗关系的必
期刊
潘池勇行書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