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新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路径研究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城镇化已然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的是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其中,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成为新城镇化中重要的环节。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对太原市城中村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的内部特质以及外部环境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分析,在太原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提供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路径的策略建议,以更好地推进太原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城镇化 城中村农民 SWOT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11-03
  一、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概况
  随着太原市新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空间不断优化,太原市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开发好、利用好城市每一寸土地,塑造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新城镇进程,建设新型城市,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城市规划的改造项目。而城中村,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二元空间”尤其是处于城市”黄金地带“的村落: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曾报道,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它游离于城市管理之外、居民生活环境脏乱,社会治安问题频发,成为了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城中村已经无法适应和追随城镇化的步伐,而城中村农民被迫成为被高楼大厦“包围”起来的“失地农民”。
  据了解,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启动于2003年,截至目前太原市已拆除旧村建筑面积269.48万平方米,共有17个村进入了建设方案的审批阶段,其中,小店区许东、万柏林区小井峪、前北屯、下元村等7个村基本完成整村拆除。此外,从2015年起,太原市将用2年时间完成中环内46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170个城中村改造任务。
  二、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路径的SWOT分析
  (一)“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发展的优势(S)
  1.文化素质水平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加之义务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城中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之传统农民有了极大的提升。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部地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2%,高中文化程度占10.4%,大专及以上占1.1%。而“城中村”大多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大多都接受过初中文化教育,其中很多人都有高中学历,部分还接受过大专、技校等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人还接受过本科、研究生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城中村”农民愿意自主地接受外界的信息,愿意和市民进行交流,市民化的意愿逐渐增强,尤其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求职过程中,从单一地关注经济利益转变到增强竞争意识,提升自身生活质量,寻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上。其次,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维权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深刻变化,对于融入城市生活产生了浓厚的意愿与强烈的诉求。
  2.具有基本生活保障。“城中村”农民相较于传统失地农民群体的优势:失地后能够得到相应平米的房屋补偿与一定的经济补偿,这就使得“城中村”农民依靠补偿安置费用和房租收入也可以维持基本甚至较好的生活水平,而一些村民通过其他的工作收入也可以贴补家用,并与城市市民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接近。而土地方面,城中村村民长期以往一直走着“以地生财”的路线,改造后,太原市政府改造计划采用“城乡统筹,一村一策”的原则进行,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实行整村迁移,异地置换,改造过程中,预留10%至15%的发展用地,作为村民在新的股份制企业从事经商和发展产业的土地资本,主要解决农民转制后就业发展和继续增加收入的问题。
  3.生活方式与市民相近。“城中村”农民大多处于城市的周边甚至有的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虽然他们身挂“农民”的身份,但从生活理念、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上都与城市市民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城中村”中的新生代农民,他们对于城市生活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与认同感。首先,从教育环境来看,“城中村”农民,尤其是下一代与城市市民有着相同的基础教育,与城市市民保持着较高的社会交往关系;第二,从消费理念来看,“城中村”农民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也普遍高于传统农民,其消费理念与消费习惯都与城市居民有着极大相似,尤其是“城中村”农民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的消费方式都与城市市民有着极大的相似点;第三,从业余生活来看,“城中村”农民开始注重休闲养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老一代,他们都会选择旅游、广场舞等健康生活方式消遣闲暇时间,而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也促进了村民和市民之间的娱乐沟通和人际交流,因而生活方式的相近也是城中村村民的优势之一。
  (二)“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发展的劣势(W)
  1.身份定位模糊。很多“城中村”农民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他们往往处于了“双重边缘化”的状态。从市民的角色来看,虽然“城中村”農民在户口上完成了“农转非”,但户籍制度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享受到了同等的市民待遇,尤其在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的限制都与普通市民有着较大的差距,根本上仍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部分的“城中村”农民依然停留在农民的角色认知上,土地被政府征收之后,经济上他们失去了固定生产资料,无法再依靠房屋出租来赚取收入,生活上他们又脱离了过去的农村生活环境,而作为市民他们又没能够被及时地纳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之中,未能够被城市所认同和接纳。在这种“双重边缘化”状态下,“城中村”农民渐渐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从而使得在他们心理层面上对市民化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农民负面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舒缓,最终有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2.传统思想羁绊。中国农民都普遍有一种“一亩三分地,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主体思想观念的制约,尤其是老一代城中村村民(45岁以上),由于受到地缘、血缘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喜欢守旧,固守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对于新兴的事物却不能很快的适应,甚至还会产生抵触和排斥的情绪。尤其是对于城中村改造工程的推进,基于对既有利益的可持续性维护,农民的态度更多地是不理解和抗拒,这是因为他们都受到了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传统思想的羁绊和束缚,不愿意也不想去改变现有的固定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即便他们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但传统的乡村民俗理念依然统治者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更喜欢囿于以“己”为中心的范围之中,而对于未来的生活和就业没有一个长远规划和打算,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3.劳动技能匮乏。“城中村”失地农民自身起着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其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其能够长足发展的内因,但他们大都受到“小富即安”的思想局限。在城中村改造前,村里大多数农民不种地、不上班、主要靠出租房屋为生;而改造后,他们主要依靠政府房屋拆迁补偿和过渡费生活,对于未来的生活和就业却没有一个长远规划和打算。所以他们在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稳定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缺陷,加之绝大部分“城中村”失地农民受教育水平都较差,很多人都没接受过专业的技能教育。根据相关统计,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失地居民群体中约近75%的失地农民没有专业的非农业劳动技能,他们大多都从事着简单的重复的人力劳动,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很容易被淘汰出局,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这就使得“城中村”农民出现大量的结构性失业。而就业不足,收入不稳定已成为困扰村“转居社区”居民的一个严重问题{1}。
  (三)“城中村”村民融入城市发展的机遇(O)
  1.融入城市的区位优势。太原市的城中村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或者重要的经济带,随着太原市“南移西进”政策的实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加快了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的步伐,同时太原市“城中村”农民的城市融入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如“亲贤村”它位于太原市长风街商务经济圈,依靠城中村改造的机遇成功转型成为股份制的集体经济体,建立了千禧集团;结合提升下元商贸文化中心区而完成的小井峪改造都使得农民的经济条件与生活理念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缩小了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而有些城中村毗邻高校,比如太原理工大学附近的瓦窑村和山西大学附近的许西村等,地处高校区的城中村得益于高校圈的经济带动效益,农民经济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高校文化氛围的熏陶使得大量的新生代城中村农民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训练与培养,使得他们在精神领域和思想观念上都有了深刻的转变;而靠近晋阳湖、晋祠公园附近的金胜乡村,依靠着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由此可知,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城中村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太原市城中村农民市民化意愿,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故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太原市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的重要发展机遇。
  2.政府政策的保障支持。太原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步伐,顺利推进“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发展的步伐。2008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管理试行办法》下发实行以来,城中村改造步入合理轨道,城中村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2010年针对城中村的现状,出台了《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土地处置办法及办理程序》,采用多种安置模式,划定改造方法,根据城中村不同的地理方位,确定了城中村改造五种模式,对于保障城中村农民的经济利益,改善城中村农民拆迁后的生活状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新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在调研太原时明确指出,要把城中村改造特别是要着重保障平稳推进城中村农民拆迁后融入城市的市民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待遇。政府的政策扶持使得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得到了政策层面的保障,这也就成为了他们成功融入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
  (四)“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发展的挑战(T)
  1.户籍制度的限制。在二元的城乡户籍制度中,城市户籍背后附着的是远高于乡村水平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2}。正是受城乡二元的户籍分割制度的限制,大量社会保障资源都被城镇居民所占,而广大的农民却无法完整享受。虽然“城中村”农民被动地改变了户籍,但其仍然无法摆脱其“农民”的身份,村民人口的发展与流动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是从城中村改造转变而来的“新市民”,依然受到基于地域意识和身份优越感的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漠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的期望和程度,更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的进程。从而户籍制度成为了影响“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
  2.城市投入的公共支付不足。据测算,每进入城市1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人,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人,总计转变一个农民为城市居民平均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人{3}。然而,在太原市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大背景下,城市支付能力的不足导致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大量城中村农民的发展需求,使得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准备出现了不足和漏洞,继而使得村民在寻找工作、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與普通市民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并且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这就直接导致了城中村农民城市化的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加之改造后大多城中村村民都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城市投入公共支付能力的不足,使得政府的管理职能变得松散、无效,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系下大量农村人口流转的现状,进而使得“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变得困难重重。
  根据表1可以清楚的看出,分别从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发展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四个方面进行SWOT分析,对于城中村农民的城市融入路径选择,通过综合比较后得出,“城中村”农民应当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特点,努力抓住太原市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从而不断克服自身的劣势,使得自己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发展的轨道。   三、“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的路径对策
  1.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生产生活的保障,没有了土地,村民无法再依靠租赁房屋来赚取收入,因此,城市的社会保障就很有必要将他们纳入体系之中,而不是置之不理。而建立一个覆盖全面、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了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融入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在制度上接受“城中村”农民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区别灵活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城中村农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各自的社保项目;其次就是逐渐降低社保准入“门槛”,建立符合城中村农民收入条件的灵活浮动式的保金费率与参保机制,切实提高城中村农民的养老待遇,安稳完成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保体系的对接,进而建立一个全国统一性的城乡居民保障体系;第三,尽快实现城中村失地农民以市民的身份平等地融入城市,对城中村农民的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全面推动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打破地区隔离,逐渐实现与城镇居民的社保体制顺利链接,从而使得城中村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目标得以实现。
  2.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起源与本质只是在起到人口登记的作用,然而由于户籍制度以及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的原因,成为了影响城中村农民顺利融入城市的重要原因{4}。而在太原市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大背景下,城中村村民的户籍制度改革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了城中村村民融入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太原市政府应当建立一个统一和开放的户籍制度,取消二元户籍分割歧视的现状,使得城中村的失地农民能够以一个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公民身份来参加城市的各项经济社会活动;其次,打破隐藏在城乡二元户籍体制下的就业、医疗、教育、卫生等制度壁垒,赋予城中村农民以“全市民”式待遇,进而使得城中村农民及其子女能够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市民待遇。
  3.完善城中村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城中村”失地农民自身起着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其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其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城市就业的重要因素,这对于他们“村转居”的实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太原市政府在完成城中村硬件改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村民职业技能和就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首先,太原市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根据各城中村的区位优势与发展特点,扩展多元化的就业发展渠道,使得村民能够合理就业、按需就业;第二,太原市政府应当以村为单位对失地农民进行统一的集中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切实提升村民的就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村民的职业素养;第三,传授最新通讯媒介等网络技术,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鼓励和帮助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失地村民以创业带动就业,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城中村能够与时俱进发展,让城中村村民享受城市现代化的成果。
  4.加快城镇化进程,拓宽村民市民化空间。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经济社会逐渐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推進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战略成为了我国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关键所在。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更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以市场调配为前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南移西进”的新城镇化战略,不断平稳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工程,以“城镇化促进市民化”。不断释放积极的政策导向,完善太原市各地区的通信、交通、休闲、水电暖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城中村劳动力与资金要素的合理配置,刺激并带动城中村农民的消费欲望,使得农民消费变为市民消费,使得村民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进而不断扩展内需,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即以“市民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市民化”,不断推进拓宽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空间,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之中。
  四、结论
  “城中村”农民融入城市的过程实质就是其市民化的过程:随着农耕经济的消逝、传统农村生活的改变以及居民身份的转变并不代表着“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的完结,更不会必然地带来现代性的市民素质。村民“市民化”的过程更多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村民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等复杂社会结构内核嬗变的过程。因此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对该群体自身发展的内部特质,并结合太原市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大背景下的风险与挑战,寻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融入机制,使得农民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进而不断提升城中村农民自身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对于推进太原市城镇化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1}赵宇霞.我国农民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视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7页.
  {2}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4):16-18.
  {3}周小刚,陈东有.制约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因素的系统基模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8):245-250.
  {4}唐琸.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J].前沿,2010(11):116-121.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吕尚)
其他文献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对新常态给出了界定,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九个方面特征,进一步深化了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当前,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更加科学地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前不久,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
期刊
摘 要: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核心,是党校的特色和品牌。如何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漳州市委党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党性教育为主线,构建了理论学习、党史教育、警示教育、军营一日、道德讲堂、社会调研、党性分析 “七位一体”的党性教育模式。  关键词:党性教育 党校教育培训 党性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33;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文章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定性分析和简单定量计算的背景下,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具体的输入输出系统,结合数据包络法与供应链的特点,构建基于DEA的消耗—产出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结合算例,利用MATLAB软件,展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具体流程以及运用DEA模型评价供应链绩效的优越性。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 评价体系 DEA 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正成为一股新兴融资力量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利器。而P2P网贷平台模式旨在为贷款困难和亟需资金的借款人,以及缺乏理财渠道的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线上借贷平台。文章分析了当前P2P平台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风险,基于当前的信用评级体系,设计出P2P平台静态征信体系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动态监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P2P网贷平台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影响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动态因素进行研究,以长春市为例,将其房地产价格的波动状况及影响房地产价格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查阅长春市统计年鉴获取2004—2015年相关数据,运用房地产价格构造基于数据统计性质理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合SPSS软件,分析宏观经济、供需关系等因素对长春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程度。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 宏观经济 SPSS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
期刊
摘 要: “城中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与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村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息息相关。文章结合亲贤村的基本情况及城中村改造进展情况,分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拆迁管理 经验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67-02  
期刊
摘 要:在近年来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固有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价值链都有待于革新,这样一个年代给予了大众创业的沃土。同时,中国目前的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劳动力过剩,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创业热潮也由此产生,面对武汉这样庞大数量的大学生,政府制定青桐计划以帮扶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政策实施两年中,取得成就同时也发现了问题。文章应用了价值载体层次分析框架以及从大学生需求角度,定性定量地对大学生创
期刊
摘 要:文章简述了澳大利亚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过程,简单分析了改革的效果,并引出了澳大利亚针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模式。认为在私有化的改革进程中,更要注重国有企业监管问题。在分析了澳大利亚对国有企业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后,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监管实际,查找问题,分析不足。  关键词:国有企业 监督管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2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M集团在对所属二级单位的绩效评价及管理过程中,从原来单一的BSC绩效评价模式到“BSC+EVA”综合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演变,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得出“BSC+EVA”相结合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比单一指标及BSC评价方法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的整体状况。EVA指标的引入将有助于国有企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取向,更重视质量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绩效 考核 评价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盈余管理是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很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以及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以实现会计稳健性为名义,进行盈余管理。文章以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013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数学模型对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揭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的盈余管理问题,同时提出资产减值政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