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双腔造口术治疗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s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肠双腔造口术治疗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连续收治的59例接受小肠双腔造口术治疗的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男性41例,女性18例,年龄(51±14)岁(范围:20~86岁)。急性患者43例,发病时间为7(12)d[M(QR)];慢性患者16例,发病时间为80(51)d。患者因近远端小肠脱出腹壁行"黏膜外翻缝合"双腔造口术。术后予以抗凝、肠液回输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6个月后,行确定性手术恢复肠道连续性。

结果

急性组一期手术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为(16±3)分,术中切除坏死小肠长度为(160±95)cm,总体剩余小肠长度为(220±106)cm。12例患者一期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患者死亡。38例患者于术后202(42)d行肠造口还纳治疗,二期术前APACHEⅡ为(4±2)分。2例患者二期术后并发脓毒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慢性组一期术前APACHEⅡ为(5±3)分,NRS2002评分均>3分,术中切除肠管长度为(43±33)cm。造口还纳间隔时间为176(47)d[M(QR)],一期及二期术后均无脓毒症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急性肠坏死患者早期恢复肠道血运后,可行一期切除坏死小肠联合小肠双腔造口术,联合肠液回输等支持治疗,6个月后二期行确定性手术。慢性缺血性肠病中营养水平难以改善的患者可行小肠双腔造口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和结核性脊柱炎的X线、CT、MRI特征以及其对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经临床、检验科或病理科确诊为阳性的10例布鲁氏菌性脊椎炎和20例结核性脊柱炎患者,对其X线、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结果10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有8例仅位于腰骶椎,1例仅位于胸椎,1例位于颈椎和胸椎,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我国机器人胃肠外科历经10年的发展,尽管机器人手术系统装配数量不多,但开展机器人胃肠手术的中心和手术例数逐步增加。机器人胃肠外科医师利用机器人的优势开展了各种复杂程度高、技术难度大的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相关临床研究获得高度重视,有关机器人胃肠手术的国际文献发表数量逐年增加。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器人手术系统,进一步规范机器人胃肠手术的临床应用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持续泵入用于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1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接受食管癌切除术并于出院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2岁(范围:44~78岁)。根据患者接受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营养泵组(56例)与普通管饲组(52例)。分别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支持的近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