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大石街道社区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EPDS对69例社区产后抑郁症患者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社区中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7.7%,产后抑郁的发生与产妇文化程度及分娩方式等有关(P<0.01);与产妇年龄无关。结论 产妇回家后发生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较多,社区医务人员需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产后抑郁症。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社区医疗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指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表现为抑郁、悲伤、易激动和烦躁,甚至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精神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婴儿的母乳喂养[1]。本研究采用爱登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大石街道社区2013-2015年69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旨在寻找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与相应的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大石街道社区内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足月分娩6周内产妇共计389例,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产后抑郁患者;所有产妇均自愿参加,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7.61±5.42)岁。
1.2 方法
本调查内容包括产妇一般资料,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产妇进行测评,量表最高得分80分。如产妇SDS>51分,再使用EPDS量表进行临床筛查,量表共l0个条目,包含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对能力、悲伤、哭泣、自伤等内容,EPDS总分<12分为阴性,>13分为阳性,即可确诊为产后抑郁症。
1.3 分组
按年龄分组:22-25岁86例,26-29岁156例,30-36岁147例;按文化程度分组: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4例,高中及以下265例;按分娩方式分组:自然分娩195例,剖宫产174例,助产(借助产钳及胎头吸引)20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抑郁发生率
经EPDS量表筛查后,389例产妇中发生产后抑郁者共69例(17.7%),得分13-24分,平均18.3±5.7分。
2.2 不同年龄组产后抑郁患病情况
本组22-25岁产妇中产后抑郁者l4例(16.3%);26-29岁产妇中产后抑郁者26例(16.7%);30岁以上组为29例(19.7%)。经线性趋势性χ2 检验,χ2 =2.826,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说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并没有随着产妇年龄增长而升高。
2.3 产妇文化程度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经调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产妇124例,发生产后抑郁42例(33.9%);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产妇265例,发生产后抑郁27例(10.2%)。经检验,χ2 =7.32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产妇文化程度越高,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越高。
2.4 分娩方式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剖宫术产妇产后发生产后抑郁人数为34例(19.5%);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抑郁人数为29例(14.8%);助产产妇产后抑郁人数为6例(30.0%)。经组间χ2 检验,助产与自然分娩产妇之间比较,χ2 =1.479,P<0.01,差异显著的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分别与自然分娩、助产比较,χ2 =0.6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产后抑郁相关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EPDS及SDS对产妇进行调查评定,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7.7%,与国内文献报道的10.6%-17.9%基本一致。影响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相关因素。
3.1.1 产妇年龄
本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随产妇年龄的增长并无明显关联,说明各年龄段产妇均可发生产后抑郁,提示社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对不同年龄段产妇均应关注产后抑郁的发生。
3.1.3 产妇文化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产妇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思想情绪相对复杂的产妇,对妊娠和分娩心理压力大,且更多考虑产后面临的抚育孩子的繁重工作及各种生活与工作问题,故较文化程度相对低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抑郁症,对此部分产妇应加强健康教育及产后抑郁的筛查工作。
3.1.4 分娩方式
本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抑郁与分娩方式密切相关,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顺产、剖宫产和助产;自然分娩产妇产后身体恢复快,利于进行母乳喂养,而采用人工助产方式分娩的产妇承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产后身体恢复较慢,更担心使用产钳等工具会对婴儿造成永久性损害,影响发育,故抑郁情绪比较突出。
3.2 针对产后忧郁相关影响因素的社区医疗对策
朱晓微等的研究显示产后14d是产后抑郁发病率最高、程度最重的时间,其原因是产妇出院离开医院环境回到家庭,照顾者减少,易使产妇感到无助和被冷落[2]。我们通过对社区中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访谈进一步发现,患者大多存在以下问题:文化程度不高、无固定经济收入、不按时产前检查等。因此,社区医务人员在产前、产后访视时加强对此类孕产妇及其亲属的健康教育,鼓励孕产妇与亲友及医务人员之间增加情感交流,按时进行围产期检查,提倡母乳喂养,在生理、心理及情感上给予产妇支持,尽量给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使产妇情绪稳定。
当产妇出院后,社区医生要及时对产妇进行家庭访视,评估产妇生理和心理状况,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和营养搭配;对产妇及家属在抚育婴儿期间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同时社区医务人员对使用EPDS量表筛查出的产后抑郁产妇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告知亲属注意产妇的行为举止,防止出现自伤行为,症状严重者可建议去专科门诊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总之,社区医务人员通过对产妇的产后EPDS抑郁量表筛查,能及时发现产后抑郁患者,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和消除抑郁心理,保证产妇及婴儿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胡成珍,陈志萍.324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因素分析及社区医疗干预效果[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3,02:98-99.
[2]汪丽莎,苏保育.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112.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社区医疗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指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表现为抑郁、悲伤、易激动和烦躁,甚至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精神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婴儿的母乳喂养[1]。本研究采用爱登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大石街道社区2013-2015年69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旨在寻找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与相应的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大石街道社区内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足月分娩6周内产妇共计389例,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产后抑郁患者;所有产妇均自愿参加,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7.61±5.42)岁。
1.2 方法
本调查内容包括产妇一般资料,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产妇进行测评,量表最高得分80分。如产妇SDS>51分,再使用EPDS量表进行临床筛查,量表共l0个条目,包含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对能力、悲伤、哭泣、自伤等内容,EPDS总分<12分为阴性,>13分为阳性,即可确诊为产后抑郁症。
1.3 分组
按年龄分组:22-25岁86例,26-29岁156例,30-36岁147例;按文化程度分组: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4例,高中及以下265例;按分娩方式分组:自然分娩195例,剖宫产174例,助产(借助产钳及胎头吸引)20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抑郁发生率
经EPDS量表筛查后,389例产妇中发生产后抑郁者共69例(17.7%),得分13-24分,平均18.3±5.7分。
2.2 不同年龄组产后抑郁患病情况
本组22-25岁产妇中产后抑郁者l4例(16.3%);26-29岁产妇中产后抑郁者26例(16.7%);30岁以上组为29例(19.7%)。经线性趋势性χ2 检验,χ2 =2.826,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说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并没有随着产妇年龄增长而升高。
2.3 产妇文化程度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经调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产妇124例,发生产后抑郁42例(33.9%);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产妇265例,发生产后抑郁27例(10.2%)。经检验,χ2 =7.32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产妇文化程度越高,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越高。
2.4 分娩方式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剖宫术产妇产后发生产后抑郁人数为34例(19.5%);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抑郁人数为29例(14.8%);助产产妇产后抑郁人数为6例(30.0%)。经组间χ2 检验,助产与自然分娩产妇之间比较,χ2 =1.479,P<0.01,差异显著的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分别与自然分娩、助产比较,χ2 =0.6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产后抑郁相关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EPDS及SDS对产妇进行调查评定,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7.7%,与国内文献报道的10.6%-17.9%基本一致。影响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相关因素。
3.1.1 产妇年龄
本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随产妇年龄的增长并无明显关联,说明各年龄段产妇均可发生产后抑郁,提示社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对不同年龄段产妇均应关注产后抑郁的发生。
3.1.3 产妇文化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产妇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思想情绪相对复杂的产妇,对妊娠和分娩心理压力大,且更多考虑产后面临的抚育孩子的繁重工作及各种生活与工作问题,故较文化程度相对低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抑郁症,对此部分产妇应加强健康教育及产后抑郁的筛查工作。
3.1.4 分娩方式
本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抑郁与分娩方式密切相关,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顺产、剖宫产和助产;自然分娩产妇产后身体恢复快,利于进行母乳喂养,而采用人工助产方式分娩的产妇承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产后身体恢复较慢,更担心使用产钳等工具会对婴儿造成永久性损害,影响发育,故抑郁情绪比较突出。
3.2 针对产后忧郁相关影响因素的社区医疗对策
朱晓微等的研究显示产后14d是产后抑郁发病率最高、程度最重的时间,其原因是产妇出院离开医院环境回到家庭,照顾者减少,易使产妇感到无助和被冷落[2]。我们通过对社区中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访谈进一步发现,患者大多存在以下问题:文化程度不高、无固定经济收入、不按时产前检查等。因此,社区医务人员在产前、产后访视时加强对此类孕产妇及其亲属的健康教育,鼓励孕产妇与亲友及医务人员之间增加情感交流,按时进行围产期检查,提倡母乳喂养,在生理、心理及情感上给予产妇支持,尽量给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使产妇情绪稳定。
当产妇出院后,社区医生要及时对产妇进行家庭访视,评估产妇生理和心理状况,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和营养搭配;对产妇及家属在抚育婴儿期间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同时社区医务人员对使用EPDS量表筛查出的产后抑郁产妇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告知亲属注意产妇的行为举止,防止出现自伤行为,症状严重者可建议去专科门诊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总之,社区医务人员通过对产妇的产后EPDS抑郁量表筛查,能及时发现产后抑郁患者,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和消除抑郁心理,保证产妇及婴儿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胡成珍,陈志萍.324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因素分析及社区医疗干预效果[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3,02:98-99.
[2]汪丽莎,苏保育.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