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当选“中华儿女”年度人物的刘骞出身医学世家,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他对身披“白大褂”的体验更为丰富。而多年一线处理重大突发医疗事故的经验,也让他对当前的医疗体制改革、医患矛盾纠纷等都有着切身的感受。在面对这些似乎早已超越医药卫生领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位医学博士有着独特的解读视角。
身为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的一员,刘骞在医药卫生界别、青联朋友圈里都是大受“点赞”的人物。一方面,他做手术的高超技能使得他在胃癌、肝癌肿瘤等领域有着“刘一刀”的美誉;另一方面,对于委员、朋友的医疗服务需求,他总是热心帮忙。这种热心帮忙不仅仅体现在帮联系相关科室、协调专家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他首先从专业的角度,为你提出一些外人所不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就医者感到踏实而专业。更为人称道的是,在社会公益、提供公共义诊等医疗服务方面,他都是推辞掉一些民营医院的邀请,而积极贡献自己的热情和所能。
虽然自己已经是医学博士,夫人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名医院的教授级专家,但刘骞的思考和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本身。在当前社会聚焦度极高的医疗体制改革、医患矛盾纠纷、中西医优劣比较等社会性问题,他都有着自己的解读。他觉得重要的是并不否认、回避这些问题,只有直面医患矛盾的存在,才是化解的正途。而这种解读,并不完全站在医生自我的立场上,而是能够以更宏大的视野,从医者、政府管理、患者、乃至于媒体报道等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看待这些。因此,不管是在行内的专业研讨会上,还是参与青年社会事务活动中,刘骞都能既给出专业的解读,又能跳出行业的局限,给人以启发。
有着近十年医学高等院校科班教育、十多年手术台专业历练的刘骞,当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毕业时,就已经坚定了“和疾病甚至是死神战斗”的职业理想;后来在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攻读医学博士时,更是确定了肿瘤这个“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最大、危害最广、最具挑战性”的主攻领域。在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刘骞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治疗及临床研究,累计救治肿瘤患者近万人。尤其是他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对早期胰体尾癌患者施行了保留脾脏的切除方式,在业界被广泛接受和大力推广,改善了早期胰体尾肿瘤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
虽然学术专业的底子打的是西医,但他对中医并不排斥,而且兴趣广泛,能够从中华文化、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不同角度来诠释医疗领域问题。他坦言,身在青联,感受这个群体的活力和优秀,也让自己汲取了许多优秀份子的营养。古人所谓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在现代西医中同样有着生命力。不保守、不固步自封,以包容、学习的心态去看待不同学科的优劣短长,才是科学而客观的态度。
忙碌的工作之余,热心公益的刘骞,不管是远在西北的青海、宁夏,还是革命老区吕梁,抑或是几乎每月常态化的义诊等,也成为他践行“医者仁心”的必要内容。
对话刘骞:
《中华儿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在这其中,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形成的“一体两翼”架构中,中医与茶文化是“两翼”之重要载体。而您现在置身于西医的领域,您如何看待中西医的关系?以及西方医学和中华文化传统的关系?
刘骞:我虽然是西医出身,但对中医也有思考。她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以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为主要理论基础,具有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其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西医是以解剖和生理学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同样具有完备理论体系的科学,在世界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两种医学同样具有生命力,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两者各有侧重,西医擅长疾病的诊断、病理生理的明确以及器质性疾病的治疗;中医擅长于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及整体的调节。中医也更加关注与人际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二者的观察对象一致,终极目标一致,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融合。虽然西医是在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国门后,真正传入中国的,但西方医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虽然会有碰撞,但更是一种相互补充,互相融合的关系。
《中华儿女》:客观而言,当前中医似乎不如西医具有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甚至某种程度上被称之为中西医之争。您以医务工作者的视角怎么看中西医之争?各自优劣是什么?
刘骞:前已提到,中医与西医是医学的两个学科,二者学科起源不同,科学方法结构不同,自然观不同,诊疗手段不同,概念语言不同。二者产生一些争论实属正常。中医讲辩症,注重症状和感受;西医是循证医学,注重检验结果等证据。以一个学科的标准和思维去衡量另一个学科必然会产生分歧和争论。但二者又是互补的,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的诊断治疗,经常会遇到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中西医发挥不同的作用。
比如说我的工作,在肿瘤发现以后,通常会运用西医的手法切除肿瘤;在术后康复阶段我们会请中医会诊,促进康复;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又要采用西医的方式进行放化疗;放化疗出现副作用后,又要中医药来缓解和减轻。所以二者不矛盾、不冲突,只是在互相磨合、互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碰撞。
《中华儿女》:我们知道,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出色,您也有机会走上医务行政岗位,但为什么没有选择,而坚守医疗业务岗位?
刘骞:确实如此,我确实有机会去从事医疗行政工作,但这不是我的选择,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这一行业的精髓所在。我喜欢临床工作,我认为这项工作最有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能力,体现我的价值。虽然临床一线工作确实又苦又累,而且需要承载大量额外的东西,压力很大。但是这项工作,尤其是我所从事的肿瘤治疗,关乎病人的生死,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幸福,这项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一个保有爱心、珍视生命的医生,通过努力去解除病痛、挽救生命带给我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国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需要的是大量从事临床工作的专家,医而优则仕的人为数不少,但我选择坚守一线,不会改变,不会放弃。 《中华儿女》:身处医疗一线,每天看到的甚至感受到的医患矛盾估计不会少,您觉得消弭医患矛盾最重要的根本症结在哪里?(从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如何解读?)
刘骞:目前的医患矛盾确实极为突出,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取消公费医疗以后,国家对医疗投入不足,医疗保险虽然覆盖面很广,但深度欠缺,大病重病需要患者承担很大比例,给患者及所在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这就使得患者对就医普遍期望值偏高,不能理解一些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治疗并发症和副反应。其次,我国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改善的可能。很多患者在见到自己想看的医生之前经历了很多坎坷,积累了很多怒气和不满,一旦在治疗过程中稍有不如意,就会把累积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医生身上。
而主管部门的一些不合适的规定和做法束缚了医护人员的手脚,打压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加剧了医患矛盾,变相鼓励了医闹,产生了打砸医院、滋扰医生以敲诈勒索的畸形行业。
不容忽视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新闻媒体为博眼球进行恶意炒作,抹黑整个医疗行业,进一步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许多骇人听闻的新闻诸如“产妇生孩子被缝肛门、ICU护士扇患者耳光”等等经调查证实都是编造的假新闻,而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当然,从医者自身来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少数败类的所作所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让整个医疗行业受累。消弭医患矛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只有直面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甚至所谓的明规则、潜规则,才能真正减少纠纷、消弭矛盾。
《中华儿女》: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进难度极大,以医生的实际体验看,您觉得医疗卫生改革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刘骞:医疗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难题,美国还有近1/4的人没有医疗保险,我国在医疗上的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更不在一个数量级。我认为医疗改革应该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整合深化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大病保险的救助力度、破除以药养医、理顺医药价格、健全分级医疗体系,加强全科医师培养,推进多点执业、开放医疗市场,引入竞争,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引进外资,等等。
这些既是一个专业行业领域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些并非医药卫生领域自身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作为医生,我还是有信心的。
责任编辑 张小华
身为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的一员,刘骞在医药卫生界别、青联朋友圈里都是大受“点赞”的人物。一方面,他做手术的高超技能使得他在胃癌、肝癌肿瘤等领域有着“刘一刀”的美誉;另一方面,对于委员、朋友的医疗服务需求,他总是热心帮忙。这种热心帮忙不仅仅体现在帮联系相关科室、协调专家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他首先从专业的角度,为你提出一些外人所不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就医者感到踏实而专业。更为人称道的是,在社会公益、提供公共义诊等医疗服务方面,他都是推辞掉一些民营医院的邀请,而积极贡献自己的热情和所能。
虽然自己已经是医学博士,夫人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名医院的教授级专家,但刘骞的思考和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本身。在当前社会聚焦度极高的医疗体制改革、医患矛盾纠纷、中西医优劣比较等社会性问题,他都有着自己的解读。他觉得重要的是并不否认、回避这些问题,只有直面医患矛盾的存在,才是化解的正途。而这种解读,并不完全站在医生自我的立场上,而是能够以更宏大的视野,从医者、政府管理、患者、乃至于媒体报道等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看待这些。因此,不管是在行内的专业研讨会上,还是参与青年社会事务活动中,刘骞都能既给出专业的解读,又能跳出行业的局限,给人以启发。
有着近十年医学高等院校科班教育、十多年手术台专业历练的刘骞,当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毕业时,就已经坚定了“和疾病甚至是死神战斗”的职业理想;后来在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攻读医学博士时,更是确定了肿瘤这个“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最大、危害最广、最具挑战性”的主攻领域。在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刘骞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治疗及临床研究,累计救治肿瘤患者近万人。尤其是他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对早期胰体尾癌患者施行了保留脾脏的切除方式,在业界被广泛接受和大力推广,改善了早期胰体尾肿瘤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
虽然学术专业的底子打的是西医,但他对中医并不排斥,而且兴趣广泛,能够从中华文化、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不同角度来诠释医疗领域问题。他坦言,身在青联,感受这个群体的活力和优秀,也让自己汲取了许多优秀份子的营养。古人所谓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在现代西医中同样有着生命力。不保守、不固步自封,以包容、学习的心态去看待不同学科的优劣短长,才是科学而客观的态度。
忙碌的工作之余,热心公益的刘骞,不管是远在西北的青海、宁夏,还是革命老区吕梁,抑或是几乎每月常态化的义诊等,也成为他践行“医者仁心”的必要内容。
对话刘骞:
《中华儿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在这其中,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形成的“一体两翼”架构中,中医与茶文化是“两翼”之重要载体。而您现在置身于西医的领域,您如何看待中西医的关系?以及西方医学和中华文化传统的关系?
刘骞:我虽然是西医出身,但对中医也有思考。她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以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为主要理论基础,具有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其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西医是以解剖和生理学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同样具有完备理论体系的科学,在世界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两种医学同样具有生命力,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两者各有侧重,西医擅长疾病的诊断、病理生理的明确以及器质性疾病的治疗;中医擅长于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及整体的调节。中医也更加关注与人际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二者的观察对象一致,终极目标一致,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融合。虽然西医是在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国门后,真正传入中国的,但西方医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虽然会有碰撞,但更是一种相互补充,互相融合的关系。
《中华儿女》:客观而言,当前中医似乎不如西医具有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甚至某种程度上被称之为中西医之争。您以医务工作者的视角怎么看中西医之争?各自优劣是什么?
刘骞:前已提到,中医与西医是医学的两个学科,二者学科起源不同,科学方法结构不同,自然观不同,诊疗手段不同,概念语言不同。二者产生一些争论实属正常。中医讲辩症,注重症状和感受;西医是循证医学,注重检验结果等证据。以一个学科的标准和思维去衡量另一个学科必然会产生分歧和争论。但二者又是互补的,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的诊断治疗,经常会遇到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中西医发挥不同的作用。
比如说我的工作,在肿瘤发现以后,通常会运用西医的手法切除肿瘤;在术后康复阶段我们会请中医会诊,促进康复;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又要采用西医的方式进行放化疗;放化疗出现副作用后,又要中医药来缓解和减轻。所以二者不矛盾、不冲突,只是在互相磨合、互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碰撞。
《中华儿女》:我们知道,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出色,您也有机会走上医务行政岗位,但为什么没有选择,而坚守医疗业务岗位?
刘骞:确实如此,我确实有机会去从事医疗行政工作,但这不是我的选择,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这一行业的精髓所在。我喜欢临床工作,我认为这项工作最有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能力,体现我的价值。虽然临床一线工作确实又苦又累,而且需要承载大量额外的东西,压力很大。但是这项工作,尤其是我所从事的肿瘤治疗,关乎病人的生死,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幸福,这项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一个保有爱心、珍视生命的医生,通过努力去解除病痛、挽救生命带给我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国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需要的是大量从事临床工作的专家,医而优则仕的人为数不少,但我选择坚守一线,不会改变,不会放弃。 《中华儿女》:身处医疗一线,每天看到的甚至感受到的医患矛盾估计不会少,您觉得消弭医患矛盾最重要的根本症结在哪里?(从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如何解读?)
刘骞:目前的医患矛盾确实极为突出,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取消公费医疗以后,国家对医疗投入不足,医疗保险虽然覆盖面很广,但深度欠缺,大病重病需要患者承担很大比例,给患者及所在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这就使得患者对就医普遍期望值偏高,不能理解一些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治疗并发症和副反应。其次,我国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改善的可能。很多患者在见到自己想看的医生之前经历了很多坎坷,积累了很多怒气和不满,一旦在治疗过程中稍有不如意,就会把累积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医生身上。
而主管部门的一些不合适的规定和做法束缚了医护人员的手脚,打压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加剧了医患矛盾,变相鼓励了医闹,产生了打砸医院、滋扰医生以敲诈勒索的畸形行业。
不容忽视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新闻媒体为博眼球进行恶意炒作,抹黑整个医疗行业,进一步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许多骇人听闻的新闻诸如“产妇生孩子被缝肛门、ICU护士扇患者耳光”等等经调查证实都是编造的假新闻,而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当然,从医者自身来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少数败类的所作所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让整个医疗行业受累。消弭医患矛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只有直面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甚至所谓的明规则、潜规则,才能真正减少纠纷、消弭矛盾。
《中华儿女》: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进难度极大,以医生的实际体验看,您觉得医疗卫生改革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刘骞:医疗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难题,美国还有近1/4的人没有医疗保险,我国在医疗上的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更不在一个数量级。我认为医疗改革应该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整合深化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大病保险的救助力度、破除以药养医、理顺医药价格、健全分级医疗体系,加强全科医师培养,推进多点执业、开放医疗市场,引入竞争,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引进外资,等等。
这些既是一个专业行业领域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些并非医药卫生领域自身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作为医生,我还是有信心的。
责任编辑 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