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它共分三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第一部分讲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第二部分讲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两大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三部分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三大部分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的联系。对该著作做一下简单梳理和重新理解,对今天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恩格斯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89-02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它共分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本部分开始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历史渊源和经济基础。文章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首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①
接下来,恩格斯评价了启蒙学者。他指出,“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他认为启蒙学者具有革命性,同时又指出,启蒙学者的革命性有其历史局限性。启蒙学者所崇尚的真理、正义、平等、人权都是资产阶级的,所建立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恩格斯还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演变。他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分别论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进步观点,同时指出其历史局限性。他认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这段话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以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原理。
最后,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批判性言论、经济学原理和关于未来社会的观念。“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因为他们没有从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这一实际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基础上,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理论飞跃。(2)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后,仍需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十月革命后,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的重大战略选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之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必然要求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国内的现实是: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前提,初级阶段是特征,初级阶段指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强调初级阶段实际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它回答了目前对中国性质的争论。
二、第二部分: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前人优秀成果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古希腊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另外,还有狄德罗、卢梭等。
在这里,恩格斯指出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我们要用联系、发展、运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用孤立、片面、静止、局部的观点看问题。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做了经典表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②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不能揭露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他们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搞不明白这种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概括起来说,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
三、第三部分: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入手,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③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它的阶级表现和经济表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之间的矛盾。它的阶级表现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它的经济表现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迫切呼唤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要由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著作,逻辑严密,内容丰富,三个部分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当代社会,学习这部著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坚信。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74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高放,黄达强.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收稿日期]2010年3月30日
[作者简介]陈红红(1979~ ):女,山东安丘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方 林)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恩格斯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89-02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它共分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本部分开始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历史渊源和经济基础。文章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首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①
接下来,恩格斯评价了启蒙学者。他指出,“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他认为启蒙学者具有革命性,同时又指出,启蒙学者的革命性有其历史局限性。启蒙学者所崇尚的真理、正义、平等、人权都是资产阶级的,所建立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恩格斯还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演变。他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分别论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进步观点,同时指出其历史局限性。他认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这段话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以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原理。
最后,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批判性言论、经济学原理和关于未来社会的观念。“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因为他们没有从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这一实际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基础上,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理论飞跃。(2)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后,仍需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十月革命后,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的重大战略选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之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必然要求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国内的现实是: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前提,初级阶段是特征,初级阶段指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强调初级阶段实际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它回答了目前对中国性质的争论。
二、第二部分: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前人优秀成果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古希腊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另外,还有狄德罗、卢梭等。
在这里,恩格斯指出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我们要用联系、发展、运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用孤立、片面、静止、局部的观点看问题。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做了经典表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②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不能揭露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他们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搞不明白这种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概括起来说,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
三、第三部分: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入手,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③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它的阶级表现和经济表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之间的矛盾。它的阶级表现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它的经济表现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迫切呼唤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要由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著作,逻辑严密,内容丰富,三个部分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当代社会,学习这部著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坚信。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74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高放,黄达强.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收稿日期]2010年3月30日
[作者简介]陈红红(1979~ ):女,山东安丘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方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