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段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新教材要求学生的识字量太大。以二年级上册为例,“学会”和“会认”的字共有500个,也就是说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13个以上的汉字,这样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实验教材的识字量大,识字速度快,有何好办法来解决呢?笔者认为,多层次、有趣味的生字复现无疑是识字增效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摸索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复现有梯度——从形象到抽象
生字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复现的梯度。从“带拼音”到“去拼音”的认读,从图文结合、用图片辅助识字到单独的文字认读,从自读、小组内合作认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建立了文字和感性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下《识字4》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在儿歌里标出小动物的名称,读给同桌听听,不会的,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生标词语,自读词语)
师:(课件出示一幅情境图,图上有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等小动物,并相应出现带拼音的词语)谁想来读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生读)
师:(点击课件,去掉词语上的拼音)去掉了拼音,还认识吗?(生读)
师:(点击课件,再去掉情境图,只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小动物们不见了,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
师:同学们在小组里读读这些词语,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请同学来帮忙。(生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圣诞礼物,看看是什么?(出示小动物的两种名片,一张是图片,一张是文字。将两种名片分别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
生:(手拿画着“蜻蜒”的图片)嘿,嘿,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手拿写有“蜻蜒”的词语)嘿,嘿,你的朋友在这里。
生:(齐说)我们的朋友叫“蜻蜓”。
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教师借助课件创设多种方法复现生字,有层次、有梯度地让学生反复和生字见面,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并且在课堂中引进了学生喜欢的游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抽象的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识字与认识动物相结合,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反思这个过程,我们发现此时的复现具有教师教学方法由扶到放,学生学习过程由易到难,思维发展由形象到抽象的特点。
二、复现创语境——从依托到再生
在阅读中识字,我们可以依托文本,尝试改编课文,让汉字在文本中再生,并引领学生在似曾相识的语境中认字,从而大大增加学生识字的有效积累。
如一位教师教学二上《“红领巾”真好》一课,在学生随课文识记生字后,安排了这样一个复现情境:
师:“红领巾”回去以后,特意写了“红领巾”日记,还把这节课中我们学习的生字朋友请到日记中,相信这些新朋友已经成为你们的老朋友了,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教师出示阅读小快餐:
清晨,我们来到林中,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叽叽喳喳的,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一会儿扑棱棱地拍动翅膀在林中飞来飞去,活跃极了。我们在大树下放了鸟巢,竖(shu)崭新的木监,上面写着:“请爱护小鸟!”(加横线的字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教师巧妙延伸课文情境,进行了文本的再创造,生字的复现不再以文字符号的再现为主要形式,而在与课文相关的另一个有意义的文本情境中出现,使学生的生字巩固过程变得有趣起来,学生的识字兴趣也就大大增加了。
总之,文本再生是教师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再生的形式是多样的,再生的内容是丰富的,再生的途径是多元的。可以是对原文本的改编,可以是对原文本的内容补充,还可以是对原文本的续编……
三、复现寻规律——从举一到反三
生字复现要真正有效,还要引导学生会找寻汉字规律,举一反三地识字。音相同、相近的字,形相似的字,都容易搭建桥梁,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复现。
如一教师教学一下《识字4》一课,出示生字。
师:仔细看看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虫”字旁。(课件显示:“虫”字旁变红)
师:“虫”字旁是个大家族,你还认识这个家族里的哪些成员?(板书)
师:为什么它们都用“虫”做偏旁?(这些字大多和“虫”有关)
师:你们看,这些带“虫”字旁的字有的和虫有关,像“蜻、蜓”;有的是因为它的样子和行为与虫有关,像“蛇”,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识字了还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课件显示:声旁变色)
师:汉字中有许多形声字,组成它们的是一对好伙伴,它们中一个表示声音,一个表示意义,知道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学到更多的生字了!
师:你瞧!(课件显示)“虫”字旁飞走了!没有了“虫”字旁,它们多寂寞啊!你能帮它们交上新朋友吗?(学生上台板书)
师: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能教给大家吗?
师:区别形声字——如“清、请、情、晴”,它们都是“青”妈妈的孩子,不仅长得很像,而且读音也很接近,你能把它们区别开来吗?
师:在学习小组里指一指、认一认,说说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比比看谁认识的多。(组织评比,评出“识字小能手”“识字大王”)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从造字角度来看,汉字中绝大多数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复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复现重拓展——从链接到延伸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但教材不足以呈现学生学习的全部世界,识字的有效巩固和积累,教师还要善于做相关链接。如教学二下《四季的脚步》一课,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四季捎来了信,想看吗?
生:想。
师:信就藏在小朋友的书桌里,快打开看看吧!
学生兴奋地打开抽屉,拿出信封中各种形状的,描写四季特点的短文、诗句、小散文,纷纷阅读起来。读完后又在小组内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着读。
师(几分钟后):谁愿意把四季的悄悄话告诉大家?
学生拿着自己的阅读卡,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在屏幕上,有滋有味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以上教学环节用时不多,学生的阅读空间却是充分的,而且在这样的链接中,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在选择时留有弹性,给学生以拓展的余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的选择诗句,有的选择短文,还有的选择小散文,他们的学习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这样拓展的不仅是这篇课文的生字,很多已经学过的生字也会在这相似的情境中得到复现,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好办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识字特点,巧妙创设情境,激发识字兴趣,让汉字多次复现,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情趣盎然的识字氛围,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学习巩固汉字,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负,让识字增效。
一、复现有梯度——从形象到抽象
生字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复现的梯度。从“带拼音”到“去拼音”的认读,从图文结合、用图片辅助识字到单独的文字认读,从自读、小组内合作认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建立了文字和感性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下《识字4》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在儿歌里标出小动物的名称,读给同桌听听,不会的,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生标词语,自读词语)
师:(课件出示一幅情境图,图上有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等小动物,并相应出现带拼音的词语)谁想来读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生读)
师:(点击课件,去掉词语上的拼音)去掉了拼音,还认识吗?(生读)
师:(点击课件,再去掉情境图,只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小动物们不见了,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
师:同学们在小组里读读这些词语,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请同学来帮忙。(生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圣诞礼物,看看是什么?(出示小动物的两种名片,一张是图片,一张是文字。将两种名片分别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
生:(手拿画着“蜻蜒”的图片)嘿,嘿,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手拿写有“蜻蜒”的词语)嘿,嘿,你的朋友在这里。
生:(齐说)我们的朋友叫“蜻蜓”。
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教师借助课件创设多种方法复现生字,有层次、有梯度地让学生反复和生字见面,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并且在课堂中引进了学生喜欢的游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抽象的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识字与认识动物相结合,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反思这个过程,我们发现此时的复现具有教师教学方法由扶到放,学生学习过程由易到难,思维发展由形象到抽象的特点。
二、复现创语境——从依托到再生
在阅读中识字,我们可以依托文本,尝试改编课文,让汉字在文本中再生,并引领学生在似曾相识的语境中认字,从而大大增加学生识字的有效积累。
如一位教师教学二上《“红领巾”真好》一课,在学生随课文识记生字后,安排了这样一个复现情境:
师:“红领巾”回去以后,特意写了“红领巾”日记,还把这节课中我们学习的生字朋友请到日记中,相信这些新朋友已经成为你们的老朋友了,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教师出示阅读小快餐:
清晨,我们来到林中,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叽叽喳喳的,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一会儿扑棱棱地拍动翅膀在林中飞来飞去,活跃极了。我们在大树下放了鸟巢,竖(shu)崭新的木监,上面写着:“请爱护小鸟!”(加横线的字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教师巧妙延伸课文情境,进行了文本的再创造,生字的复现不再以文字符号的再现为主要形式,而在与课文相关的另一个有意义的文本情境中出现,使学生的生字巩固过程变得有趣起来,学生的识字兴趣也就大大增加了。
总之,文本再生是教师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再生的形式是多样的,再生的内容是丰富的,再生的途径是多元的。可以是对原文本的改编,可以是对原文本的内容补充,还可以是对原文本的续编……
三、复现寻规律——从举一到反三
生字复现要真正有效,还要引导学生会找寻汉字规律,举一反三地识字。音相同、相近的字,形相似的字,都容易搭建桥梁,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复现。
如一教师教学一下《识字4》一课,出示生字。
师:仔细看看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虫”字旁。(课件显示:“虫”字旁变红)
师:“虫”字旁是个大家族,你还认识这个家族里的哪些成员?(板书)
师:为什么它们都用“虫”做偏旁?(这些字大多和“虫”有关)
师:你们看,这些带“虫”字旁的字有的和虫有关,像“蜻、蜓”;有的是因为它的样子和行为与虫有关,像“蛇”,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识字了还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课件显示:声旁变色)
师:汉字中有许多形声字,组成它们的是一对好伙伴,它们中一个表示声音,一个表示意义,知道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学到更多的生字了!
师:你瞧!(课件显示)“虫”字旁飞走了!没有了“虫”字旁,它们多寂寞啊!你能帮它们交上新朋友吗?(学生上台板书)
师: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能教给大家吗?
师:区别形声字——如“清、请、情、晴”,它们都是“青”妈妈的孩子,不仅长得很像,而且读音也很接近,你能把它们区别开来吗?
师:在学习小组里指一指、认一认,说说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比比看谁认识的多。(组织评比,评出“识字小能手”“识字大王”)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从造字角度来看,汉字中绝大多数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复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复现重拓展——从链接到延伸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但教材不足以呈现学生学习的全部世界,识字的有效巩固和积累,教师还要善于做相关链接。如教学二下《四季的脚步》一课,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四季捎来了信,想看吗?
生:想。
师:信就藏在小朋友的书桌里,快打开看看吧!
学生兴奋地打开抽屉,拿出信封中各种形状的,描写四季特点的短文、诗句、小散文,纷纷阅读起来。读完后又在小组内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着读。
师(几分钟后):谁愿意把四季的悄悄话告诉大家?
学生拿着自己的阅读卡,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在屏幕上,有滋有味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以上教学环节用时不多,学生的阅读空间却是充分的,而且在这样的链接中,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在选择时留有弹性,给学生以拓展的余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的选择诗句,有的选择短文,还有的选择小散文,他们的学习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这样拓展的不仅是这篇课文的生字,很多已经学过的生字也会在这相似的情境中得到复现,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好办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识字特点,巧妙创设情境,激发识字兴趣,让汉字多次复现,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情趣盎然的识字氛围,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学习巩固汉字,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负,让识字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