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备了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并通过为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学生村官、农村科技等提供培训和智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农村经济;科技培训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而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在于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在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全力促进农业、科技和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一)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落后的传统农业很难生产出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产品,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据2005年统计,我国农村劳动者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7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而美国35.6%的农业劳动者受过高等教育,35.8%是中专毕业;日本农业劳动者5.9%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74.8%是高中毕业,相比之下,我国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水平。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所说,提高劳动者质量(即知识技能水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发展新农村经济需要劳动、土地、资本等经济资源,其中劳动要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城镇化的迫切要求。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34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33.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是2.57;到2006年这一比值扩大到3.2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除了农村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土地资源有限、第一产业经济效率低于第二、三产业等因素外,其中农村教育水平低于城市也是重要原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提高可以进一步增加教育投资,增加人力资本价值,促进新农村生产力发展。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据测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则20644万人(统计局,1995)、少则4005.6万人(纪韶,2007)。不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确数字是多少,按照我国农村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水平比例测算,必须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村土地价值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集约化生产。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受到第二、三产业部门吸纳能力的限制,也受到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农民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也限制了他们向第二、三产业部门的更高层次的转移。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目标,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教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准则,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更多的科技能手和致富领头人。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现状
  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自身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者。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090所(含独立学院322所),普通专科院校1215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1071所);此外,成人高校384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812所。据教育部统计,普通高校招生数639.49万人,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数326.1万人,专科院校招生数313.38万人,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144.65万人,其中:专科在校生964.8万人,约占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数的48%。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得到了空前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新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国家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计划,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切入口。2003年教育部、农业部等六部门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指出:“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2004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又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5年共有15.29万所职业学校和农村成人学校参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04-2007年累计培训农民1230万人,转移就业1063万人。其次是大学生村官培训,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几年由政府部门正式筛选的专科以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的工作者。2008年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在五年内招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截至2012年全国50%以上的农村将有大学生村官。由于大学生村官在投身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因此,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计划为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再次是农村科技培训,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接受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初级技术培训的占3.4%,接受中等技术培训的占0.13%,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占76.4%。这种教育培训状况,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培养一批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建设者,对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支撑
  新农村经济发展有赖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大量富余农业人口虽然实现了产业间转移,却没有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的地域间转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劳动力迁移成本高、劳动力市场培育不健全、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等因素外,还与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薄弱有关。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必须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以缓解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的相对不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委先后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旨在通过职业教育机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岗位培训,并以建筑、餐饮、家政服务、制造等行业为培训重点,讲授必要的非农部门的知识技能、社会行为规范、公共卫生知识、交通规则等以适应城镇生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准备必要条件。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还要加强与企业、农户的密切合作,提供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学习需要的课程及培训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把教学点延伸到工地、车间,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渠道。此外,如果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能够做好海外劳务输出前期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国的劳务输出人数必然会大幅增加,开辟海外劳务输出的渠道,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使他们学到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
  (二)高等职业教育为大学生村官培训提供平台
  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由于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门,社会阅历少,实践经验不足,对农村基层的工作特点、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不甚了解,因此,要借助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要充分领会中央精神,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邀请基层工作者、实业家、专家学者给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省情民情、三农政策、农村基层工作方式方法、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人际交往方法与技巧、科技知识等,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三)高等职业教育为新农村科技培训提供支持
  农村科技培训的落后制约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长期发展。我国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就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就必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农村科技培训这一有效手段,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承担国家、地方的科技培训,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远程教育培训、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科技示范户培训、科技带头人培训、星火计划培训等,加强农业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加速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会经营、有文化、懂技术的经营者与管理者。通过学校、车间、网络等途径加大新农村科技培训力度,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实用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训形式上要通俗易懂,提高大家参加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与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知识技術培训;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城市教育对农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或技术骨干;坚持走农科教结合之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动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占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8(12).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4、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4).
  5、候金超.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0(5).
  6、焦必方.农村和农业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
  *本文属2010年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030503084。
  (作者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正>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从经营机制角度和企业战略角度来讲,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近年来企业推行预算管理,充分利用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性的贪婪、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世界环境和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今日的气候变化,并由此带来了相关危害:极端事件频发;水资源两级分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为了推动创新精神在金属加工领域的发展,推动新技术的传播,新产品的应用及普及,金属加工杂志社在举办“第四届切削刀具用户调查”的基础上启动了“‘
2019年台北工具机展于3月4~9日连续6天于中国台北的南港展览馆1馆及2馆、世贸1馆及3馆隆重举行。因为南港展览馆2馆的正式启用,展会规模得以扩大,台北工具机展由全球第五大工
叙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它既有诗的形式,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一般的叙事诗有两种结构模式:一种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始末,被称为纵向序列;另一种则是不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事件的始末,而是恰取生活或者事件中的一小个片段,将人物地点和时间集中在一个场面上迅速的展开矛盾冲突,这被称为横向结构(横向序列)。例如,曹丕的《黎阳作诗》、《至广陵于马上作诗》、《饮马上城
价值网理论是对传统价值链理论的发展,但两种理论中强调的竞争优势的来源有所不同,这导致了两种理论中价值创造模式的组织结构差异。文章分析了两种不同模式的组织结构特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