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时光荏苒,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几年,虽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极端特例,但仍然有更多人,继承和发扬了雷锋乐于助人、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生活空间中,做着平凡却闪亮的“螺丝钉”。
3月5日一早,湖南省长沙县暮云镇高云村青年党员杨士泉急匆匆直奔他的“爱心基地”。一路上,不断有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咱们的‘活雷锋’来了。”
这位憨厚的湖南小伙也乐呵呵地回应村民们,“活雷锋”这三个字已经伴随了杨士泉10年之久。
多年来,杨士泉自掏腰包开办了湖南省第一家村级“爱心超市”;还自购数千册书刊,创办了全县第一个“村民图书室”;他献出自己的安置房,建起了全市唯一的公益文艺宣传队;还自掏腰包,带着村里的孤寡老人、孤儿们以及评选出来的“优秀媳妇”们,外出观光旅游……
“他是我们村的活雷锋”
1972年出生的杨士泉有些微胖、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缝,看起来亲切腼腆。现在担任长大建设集团股份公司格兰小镇项目的工程部经理。
七零后的杨士泉已经算是同辈人中的“成功人士”了。不过,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个因为贫困而背井离乡来到长沙的河南信阳小伙子也曾付出过不为人知的艰辛。
杨士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长沙县南托乡一家砖厂拖板车,一天赚一块多钱。为了养家糊口,每天早晨还必须推着单车去沿街卖早点,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打拼,杨士泉终于积累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也完成了从工人到管理者的华丽转型,同时也用自己的勤奋赢得了员工的信赖。
在2008年,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谈到这里,杨士泉都显得非常激动和兴奋。他说,自己获得的最大荣誉、最大满足,其实不是经济上的富有,而是高云村村民的口碑,还有那一张张当选“优秀共产党员”时得到的选票。
“他做的好事数不清,他是我们村的活雷锋。”这是记者在高云村采访时听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个性憨厚的杨士泉特别珍惜人缘,格外熱心帮邻里做好事。
早些年,他购买了一台面包车,除了工作用途之外,经常有村民遇上急事找他出车,每次他都有求必应。有人半夜三更敲门,让他送病重的村民去医院,他从没有拒绝过一次。
有一天深夜凌晨两点,一位杨姓村民因妻子患急病匆匆跑到他家,他立即披上衣服,驱车一个多小时把病人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幸亏及时呀,如果再晚来一个小时,人就没救了。”其实,这之前杨士泉在工地上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休息了。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尽管公司业务资金十分紧张,杨士泉仍然决定拿出三万多元捐助灾区群众。去年他从电视里看到湘西奉家镇毛坪小学校校舍破败,师生生活困难,第二天就毫不犹豫怀揣着7万多元助学款,亲自送到山区学校,出资出力帮助修缮校舍。
他还资助了一名特困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所有费用;收留救助过一个流落街头两年之久的孤儿,并于2011年12月送其入伍参军报效祖国,至今仍在默默地资助这个孩子……
富裕了的杨士泉,爱心付出计划更加庞大。从2007年开始,他每年都自掏腰包,带着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以及年满60岁的老人,外出旅游。到海南看海,上南岳祈福,赴韶山花明楼旅游,到北京观光学习。许多老人是第一次出县城,第一次坐飞机,感激得老泪纵横。
村里的“爱心超市”
走进暮云镇高云村,最为显眼的超市莫过于记者眼前这家已经经营两年的“爱心超市”了。
不过,这个超市的特别之处,不是琳琅满目的产品,也不是吸引眼球的广告,更不是打折促销的标语,而是这个超市“不要钱”。
“爱心超市”只有支出,没有任何销售收入;只向顾客赠送商品,不向顾客卖产品。
超市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样样俱全,大到脚盆被褥,小到蜡烛针线,杨士泉都想到了。
几年来,就是这个小小的“爱心超市”累计为暮云镇敬老院、全村五保户、困难户发放各种生活必需物资捐资建房、助学款等价值70余万元。所有这些物资、资金全部是杨士泉个人无私捐助的。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不赚只赔的“生意”呢?杨士泉有自己的想法:“我是这里的普通老百姓,但我也是村里培养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个人富裕了,有责任为更多的困难老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创办村民图书馆
更让村民感动的是,杨士泉还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村民图书馆”。
高云村毗临城区,近年来,村上的老百姓因为拆迁安置,大多离开了土地,成天就泡在麻将桌前“两耳只闻麻将声”。这是村里不少妇女和闲散劳力的生活写照。
这一切被杨士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毅然将自己的安置房腾出来,自掏腰包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村民图书室”。
为了让村民愿意看书,喜欢读书,这个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小伙子,在每天工作忙碌之余,抽时间去书店购买了数千册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优质书刊,吸引了不少过去流连在麻将桌上的人来到图书室。
除此之外,杨士泉把自家的安置房全部腾出来用作村里的公共服务基地。一楼给村里集体经济做经营,二楼作为爱心超市和村民图书馆的场地,三楼、四楼是健身房以及妇女文艺宣传队的排练场和道具间。
杨士泉还自费购买了一批乐器、服装和道具,每天组织村组的妇女、老人们在村里的小广场上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扭秧歌、打腰鼓、跳广场舞。
现在的高云村,每到傍晚时分,就可以见到村头小广场上人声鼎沸、歌舞悠扬的热闹景象。
做了这么多好事,为杨士泉赢得荣誉的同时,也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但杨士泉觉得,“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出生贫寒,从河南信阳来到长沙,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到今天的成就。我很感恩,很满足,是高云村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支持与帮助。现在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始终没有忘记入党宣誓时所说的‘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共同来装点祖国如画的江山,誓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无论如何,我还是会继续坚持下去。”
3月5日一早,湖南省长沙县暮云镇高云村青年党员杨士泉急匆匆直奔他的“爱心基地”。一路上,不断有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咱们的‘活雷锋’来了。”
这位憨厚的湖南小伙也乐呵呵地回应村民们,“活雷锋”这三个字已经伴随了杨士泉10年之久。
多年来,杨士泉自掏腰包开办了湖南省第一家村级“爱心超市”;还自购数千册书刊,创办了全县第一个“村民图书室”;他献出自己的安置房,建起了全市唯一的公益文艺宣传队;还自掏腰包,带着村里的孤寡老人、孤儿们以及评选出来的“优秀媳妇”们,外出观光旅游……
“他是我们村的活雷锋”
1972年出生的杨士泉有些微胖、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缝,看起来亲切腼腆。现在担任长大建设集团股份公司格兰小镇项目的工程部经理。
七零后的杨士泉已经算是同辈人中的“成功人士”了。不过,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个因为贫困而背井离乡来到长沙的河南信阳小伙子也曾付出过不为人知的艰辛。
杨士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长沙县南托乡一家砖厂拖板车,一天赚一块多钱。为了养家糊口,每天早晨还必须推着单车去沿街卖早点,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打拼,杨士泉终于积累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也完成了从工人到管理者的华丽转型,同时也用自己的勤奋赢得了员工的信赖。
在2008年,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谈到这里,杨士泉都显得非常激动和兴奋。他说,自己获得的最大荣誉、最大满足,其实不是经济上的富有,而是高云村村民的口碑,还有那一张张当选“优秀共产党员”时得到的选票。
“他做的好事数不清,他是我们村的活雷锋。”这是记者在高云村采访时听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个性憨厚的杨士泉特别珍惜人缘,格外熱心帮邻里做好事。
早些年,他购买了一台面包车,除了工作用途之外,经常有村民遇上急事找他出车,每次他都有求必应。有人半夜三更敲门,让他送病重的村民去医院,他从没有拒绝过一次。
有一天深夜凌晨两点,一位杨姓村民因妻子患急病匆匆跑到他家,他立即披上衣服,驱车一个多小时把病人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幸亏及时呀,如果再晚来一个小时,人就没救了。”其实,这之前杨士泉在工地上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休息了。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尽管公司业务资金十分紧张,杨士泉仍然决定拿出三万多元捐助灾区群众。去年他从电视里看到湘西奉家镇毛坪小学校校舍破败,师生生活困难,第二天就毫不犹豫怀揣着7万多元助学款,亲自送到山区学校,出资出力帮助修缮校舍。
他还资助了一名特困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所有费用;收留救助过一个流落街头两年之久的孤儿,并于2011年12月送其入伍参军报效祖国,至今仍在默默地资助这个孩子……
富裕了的杨士泉,爱心付出计划更加庞大。从2007年开始,他每年都自掏腰包,带着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以及年满60岁的老人,外出旅游。到海南看海,上南岳祈福,赴韶山花明楼旅游,到北京观光学习。许多老人是第一次出县城,第一次坐飞机,感激得老泪纵横。
村里的“爱心超市”
走进暮云镇高云村,最为显眼的超市莫过于记者眼前这家已经经营两年的“爱心超市”了。
不过,这个超市的特别之处,不是琳琅满目的产品,也不是吸引眼球的广告,更不是打折促销的标语,而是这个超市“不要钱”。
“爱心超市”只有支出,没有任何销售收入;只向顾客赠送商品,不向顾客卖产品。
超市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样样俱全,大到脚盆被褥,小到蜡烛针线,杨士泉都想到了。
几年来,就是这个小小的“爱心超市”累计为暮云镇敬老院、全村五保户、困难户发放各种生活必需物资捐资建房、助学款等价值70余万元。所有这些物资、资金全部是杨士泉个人无私捐助的。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不赚只赔的“生意”呢?杨士泉有自己的想法:“我是这里的普通老百姓,但我也是村里培养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个人富裕了,有责任为更多的困难老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创办村民图书馆
更让村民感动的是,杨士泉还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村民图书馆”。
高云村毗临城区,近年来,村上的老百姓因为拆迁安置,大多离开了土地,成天就泡在麻将桌前“两耳只闻麻将声”。这是村里不少妇女和闲散劳力的生活写照。
这一切被杨士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毅然将自己的安置房腾出来,自掏腰包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村民图书室”。
为了让村民愿意看书,喜欢读书,这个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小伙子,在每天工作忙碌之余,抽时间去书店购买了数千册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优质书刊,吸引了不少过去流连在麻将桌上的人来到图书室。
除此之外,杨士泉把自家的安置房全部腾出来用作村里的公共服务基地。一楼给村里集体经济做经营,二楼作为爱心超市和村民图书馆的场地,三楼、四楼是健身房以及妇女文艺宣传队的排练场和道具间。
杨士泉还自费购买了一批乐器、服装和道具,每天组织村组的妇女、老人们在村里的小广场上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扭秧歌、打腰鼓、跳广场舞。
现在的高云村,每到傍晚时分,就可以见到村头小广场上人声鼎沸、歌舞悠扬的热闹景象。
做了这么多好事,为杨士泉赢得荣誉的同时,也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但杨士泉觉得,“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出生贫寒,从河南信阳来到长沙,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到今天的成就。我很感恩,很满足,是高云村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支持与帮助。现在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始终没有忘记入党宣誓时所说的‘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共同来装点祖国如画的江山,誓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无论如何,我还是会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