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处理严重违纪甚至违法的问题学生?开除或劝其退学是一种常规的处分方法。但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开除或劝其退学这种处分方法进行重新审视。
随意开除问题学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存在问题的。教育的首要目的和终极目标就是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受教育者就其接受教育的基本动因也是期望不断完善自己,期望自己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生成才的摇篮,是实施教育目的的前沿阵地,其职责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则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通过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而成长。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未成年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敢想敢干,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还不成熟,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差,看问题容易片面,感情容易冲动,因而犯错误是经常和难免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更要相信学生能够改正错误,学校在处分学生时应该多从教育的使命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来考虑,多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不给少不经事的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动辄开除,把没有教育好的学生推给社会,这背离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具有爱心是教师的职业特点。被学生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过,面对那些问题学生,我与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当他们生病时,我在他们身边;当他们健康时,我也在他们身边;当他们睡觉时,我还在他们身边。我最后一个睡觉,第一个起床,在寝室里,我们一起祈祷……直到他们熟睡为止”。教师要关爱问题学生,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宽容、同情,赏识、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唤起他们对求知的渴望和理想的追求,培育他们新的生长点;歧视、嫌弃问题学生,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良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诚然,在特定的情况下开除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应该对开除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尚未走向社会的学生而言,开除对他们心灵的打击是沉重的,并且标志着这个学生从此失去通过正规的学习渠道获得相应文凭的权利和资格,从而失去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也就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许多危害社会的人,当初就是因为被学校遗弃、被社会边缘化而走向犯罪深渊的。
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合格,那不仅是教育失败的问题,还会直接对国家、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形成“转化一个问题生和输送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的共识,把转化问题生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随意开除问题学生背离了新课改的目标
新课程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并且关注这些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首先,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同时,教师又要承认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一个可能经常犯错误的人,因此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积极引导学生成长。大量事实证明,在学校中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大科学家牛顿、大发明家爱迪生等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诗人海涅曾是闻名全校的劣等生,老师怒目而骂:“你是个从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对于诗一窍不通”;即使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小时候也曾被学校视为差生,老师对他的总评价是:学分中等的,希望不大的,近乎懒学生的那一种类型。可见,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只是相对而言,因此我们教师要时刻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告诫:“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尊重学生丰富、独特的个性,不要试图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消除学生的个性,而是把学生的独特性视为学生的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因此,某些问题学生的“问题”正是他们独特性的反映,也可能是他们将来发展的前提。
新课程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求教师真情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对问题学生更要公平对待,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教师也是有“问题”的,不能把问题学生有效转化正是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表现。因此,帮助问题学生的成长也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正视问题学生的问题,积极探讨教育对策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一种太过理想主义的观点。从实践上讲,部分学校之所以开除问题学生,不仅仅是为了管理方便,往往在于问题生有可能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使更多学生的学习受影响。
现在,青少年发育成熟有提前的趋势,少年犯罪不断增多,其不良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影响都有加大的趋势。很多行为的危害,已非教育所能解决,也非学校所能承受。一些经多次教育仍然冥顽不化,用学校的常规教育手段根本就难以教育改变的问题学生,不但他们自身已无心学习,在学校正常的教育环境中不能健康成长,重要的是还严重地扰乱学校秩序以至于影响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有甚者,某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的行为直接威胁师生的人身安全。因此我们每个人要理性、客观地认识到问题学生的产生并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只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必须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合作,建立一整套教育、改造问题学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的措施。
首先,学校应最大限度地尽到教育学生的责任,挽救问题学生。学校要配备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建立完善家访制度,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努力消除未成年学生的心理障碍或者不良行为。对严重违纪学生进行短期隔离式教育,或把严重违纪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军训,让这些学生通过军训增强纪律意识。
其次,督促家长切实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一是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唯分数,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道德养成;二是要主动联系沟通。与学校、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三是要提高监护水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家长应加强学习,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掌握系统的监护知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提高监护水平,正确发挥监护引导作用。
第三,呼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与学校一起承担对问题学生教育和帮助的责任。政府和社会不能把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把矛盾完全堵塞于学校。在教育和帮助问题学生的问题上,政府和社会不是旁观者,政府和社会在努力优化教育环境的同时,形成教育与帮助问题学生的固定的社区组织,建立针对问题学生进行特殊管理的学校。
我相信,如果教师、学校、社会各界对待未成年人教育问题都能多一点“一个也不能少”的精神,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那么孩子和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随意开除问题学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存在问题的。教育的首要目的和终极目标就是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受教育者就其接受教育的基本动因也是期望不断完善自己,期望自己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生成才的摇篮,是实施教育目的的前沿阵地,其职责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则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通过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而成长。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未成年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敢想敢干,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还不成熟,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差,看问题容易片面,感情容易冲动,因而犯错误是经常和难免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更要相信学生能够改正错误,学校在处分学生时应该多从教育的使命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来考虑,多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不给少不经事的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动辄开除,把没有教育好的学生推给社会,这背离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具有爱心是教师的职业特点。被学生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过,面对那些问题学生,我与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当他们生病时,我在他们身边;当他们健康时,我也在他们身边;当他们睡觉时,我还在他们身边。我最后一个睡觉,第一个起床,在寝室里,我们一起祈祷……直到他们熟睡为止”。教师要关爱问题学生,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宽容、同情,赏识、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唤起他们对求知的渴望和理想的追求,培育他们新的生长点;歧视、嫌弃问题学生,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良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诚然,在特定的情况下开除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应该对开除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尚未走向社会的学生而言,开除对他们心灵的打击是沉重的,并且标志着这个学生从此失去通过正规的学习渠道获得相应文凭的权利和资格,从而失去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也就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许多危害社会的人,当初就是因为被学校遗弃、被社会边缘化而走向犯罪深渊的。
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合格,那不仅是教育失败的问题,还会直接对国家、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形成“转化一个问题生和输送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的共识,把转化问题生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随意开除问题学生背离了新课改的目标
新课程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并且关注这些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首先,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同时,教师又要承认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一个可能经常犯错误的人,因此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积极引导学生成长。大量事实证明,在学校中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大科学家牛顿、大发明家爱迪生等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诗人海涅曾是闻名全校的劣等生,老师怒目而骂:“你是个从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对于诗一窍不通”;即使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小时候也曾被学校视为差生,老师对他的总评价是:学分中等的,希望不大的,近乎懒学生的那一种类型。可见,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只是相对而言,因此我们教师要时刻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告诫:“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尊重学生丰富、独特的个性,不要试图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消除学生的个性,而是把学生的独特性视为学生的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因此,某些问题学生的“问题”正是他们独特性的反映,也可能是他们将来发展的前提。
新课程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求教师真情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对问题学生更要公平对待,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教师也是有“问题”的,不能把问题学生有效转化正是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表现。因此,帮助问题学生的成长也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正视问题学生的问题,积极探讨教育对策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一种太过理想主义的观点。从实践上讲,部分学校之所以开除问题学生,不仅仅是为了管理方便,往往在于问题生有可能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使更多学生的学习受影响。
现在,青少年发育成熟有提前的趋势,少年犯罪不断增多,其不良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影响都有加大的趋势。很多行为的危害,已非教育所能解决,也非学校所能承受。一些经多次教育仍然冥顽不化,用学校的常规教育手段根本就难以教育改变的问题学生,不但他们自身已无心学习,在学校正常的教育环境中不能健康成长,重要的是还严重地扰乱学校秩序以至于影响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有甚者,某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的行为直接威胁师生的人身安全。因此我们每个人要理性、客观地认识到问题学生的产生并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只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必须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合作,建立一整套教育、改造问题学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的措施。
首先,学校应最大限度地尽到教育学生的责任,挽救问题学生。学校要配备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建立完善家访制度,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努力消除未成年学生的心理障碍或者不良行为。对严重违纪学生进行短期隔离式教育,或把严重违纪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军训,让这些学生通过军训增强纪律意识。
其次,督促家长切实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一是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唯分数,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道德养成;二是要主动联系沟通。与学校、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三是要提高监护水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家长应加强学习,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掌握系统的监护知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提高监护水平,正确发挥监护引导作用。
第三,呼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与学校一起承担对问题学生教育和帮助的责任。政府和社会不能把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把矛盾完全堵塞于学校。在教育和帮助问题学生的问题上,政府和社会不是旁观者,政府和社会在努力优化教育环境的同时,形成教育与帮助问题学生的固定的社区组织,建立针对问题学生进行特殊管理的学校。
我相信,如果教师、学校、社会各界对待未成年人教育问题都能多一点“一个也不能少”的精神,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那么孩子和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美好。